3.4
平面镜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信息。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
(2)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1)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2)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学器材:普通的镜子、玻璃板、夹子、棋子、白纸、直尺。教学过程:课题引入:观看课本P66图3-33,是一张令人惊讶的图片,原因是利用玻璃板成了像,这里玻璃板就是平面镜,得出平面镜的定义: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表面、平板玻璃面也能看做是平面镜。老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啊?学生:他们都很光滑,是平的板书:一、平面镜定义:把表面是平滑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活动一:同学们用实验盒里的玻璃板成了像看看,并且一张白纸放在镜子的后面看能不能在白纸上呈现像。
现象:不能在白纸上呈现像。
归纳:说明那不是真的有光线射在那里,而呈现的像,上一课讲了那叫做实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平面镜成的像叫做虚像。板书:2、虚像:能被人们看到,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
老师:我们知道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象,除了是虚象外,平面镜成的像还有什么特点呢?活动二:同学们观察自己的脸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关系,并做出猜想。猜想:(1)平面镜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设计实验:我们需要考虑:怎么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怎么测定像的位置?具体思考四个问题: 1、玻璃板和普通的镜子是否都是平面镜?它们成像时有什么不同?2、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会改变吗?如何验证?3、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会改变吗?如何验证?4、为了验证你的发现,你选用什么作为平面镜?完成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主要步骤:
1、在桌面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2、在玻璃板前放一枚棋子A,在玻璃板后放一枚同样的棋子B,从玻璃板前看:使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3、观察并比较棋子A的像与棋子B的大小。4、在白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再找出A
和B的位置,画出它们的连线,并且观察连线是否与平面镜垂直,测出物距和像距填入表格。5、移动棋子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再做两次。(完成课本P67的表格)实验序号①②③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对镜面是对称的板书: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像、物对于镜面是对称的练一练:1、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
C、像、物大小相等
D、像、物到镜的距离相等2、我们面对平面镜逐渐靠近时,则像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小后变大3、身高为1.70米的同学距平面镜1米,那么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平面镜的距离为
米,像高为
米;若他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过渡1:既然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对称的,同学们回忆数学里学习的对称图形,能否把它们画出来呢?二、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成的像:(黑板上演示)板书:二、用对称法画平面镜成的像
练一练: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和成像2、扩大视野空间3、观察不易直接看到的物体四、平面镜的危害
:光污染课堂小结: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成的像;3、平面镜的应用
教学反思: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