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0 15: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3.3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本节内容是后继学习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以及简单机械和压强、浮力的基础。
学生从生活的推、拉、踢、压、吸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感性认识。但更多的只是感性层次缺乏理性的思考。对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从物理学研究角度引入的物理知识点,绝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因此要适当降低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应围绕帮助学生突破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力的概念,独立设计小实验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分组实验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合作学习力的图示和力的测量。
本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实践、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感悟观察、实验、推理、概括的重要性。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技能,提升科学研究的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牛(N)。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力的图示可形象表示力的三要素,会画出力的图示,知道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
(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感受“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
(2)经历“力的图示法”学习过程,感受用图形表示物理量的方法。
(3)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感受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力现象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然后利用理论解释力的现象,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以及“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验,体验互助团结的力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力的测量。
难点:建立力的初步概念。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钢(塑料)尺、三根弹簧、两辆小滑车、两块海绵、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条形磁铁(两根)、小铁球、乒乓球、握力计、拉力器。
2.演示实验器材:钢(塑料)尺、乒乓球、弹簧测力计(演示)、自制教具“小手捏扁玻璃瓶”。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老师击打乒乓球和学生弯折钢尺的情景中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进入到新课的教学。通过对大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分析,逐步建立力的概念。在设计“甲弹簧去拉乙弹簧”的实验中,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判断力存在的方法”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在比较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中,猜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寻求对力的三要素形象直观描述中,去学习力的图示。在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说出测力计的量程、最小分度值,学会测力计的调零,培养爱护仪器,遵守操作规范的实验习惯。最后利用弹簧测力计研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之一是: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方法是: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合理组织分配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操作、采集、分析、归纳、交流,直到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以增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多知识的渗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流程。
本设计要突出的另一个重点是:力的测量。方法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力的测量的学习,规范操作流程,培养爱护仪器意识。为提高学习兴趣,要求学生设计包括测一个鸡蛋的重力、测一根头发丝最大拉力等力的测量实验。为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实用价值观,可补充用握力计测两个同学的握力大小、用牵引测力计测量班中最强壮的两位同学的最大拉力等活动。
本设计中要突破的难点是:建立力的初步概念。方法是:充分利用关于力的生活感性素材,如在生活中对推、拉、压、踢、吸的感觉,物体在受力后所发生的现象,弹簧、小球等物体在受到不同大小的力、不同方向的力、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后所发生的不同现象以及测量体重、测量臂力经验等等,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实验现象中关于力的现象的共性,指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实验和分析,建立力的概念,充分感受科学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完成本设计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演示实验1
通过击打乒乓球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力”?
活动Ⅰ
学生实验1
要求做一个“物体受力的小实验”或说一个生活中观察到(想象到)的受力物体,并描述一下。
情景Ⅱ
演示实验2
用力向地板摔乒乓球,设问:“哪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引发学生讨论力的概念中两个物体的关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活动Ⅱ
学生实验2
设计实验证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Ⅲ
学生讨论1
提出新问题:你是如何判断物体受了力或施了力的?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讨论。
情景Ⅲ
演示实验3
利用自制教具“小手捏扁玻璃瓶”进行实验。
活动Ⅳ
学生实验3
分组实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组织分配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操作、采集、分析、归纳、交流,直到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情景Ⅲ
视频
播放足球场攻球、神六发射录象片段。
活动Ⅴ
学生讨论2
要求学生描述前已接触的力,说清楚力的三要素,进而提出用图示描述,讨论找到描述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图示法。
活动Ⅵ
应用
练习力的图示。
活动Ⅶ
学生实验4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活动Ⅷ
学生实验5
利用两只弹簧测力计研究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活动Ⅸ
教学小结
学生小结学习中的收获、思考和问题。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出力的概念。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环节,学习力的图示法。
第四环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演示实验1
击打乒乓球。设问“乒乓球之所以飞出是因为老师对乒乓球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力呢?”
(二)新课
2.力的概念
(1)学生实验1
利用手边的学习用具做一个力的实验或说一个生活中观察到(想象到)的受力物体。并要求学生描述为:某某物体对某某物体有力的作用或某某物体怎样作用于某某物体。
(2)归纳
通过对大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演示实验2
用力向地板摔乒乓球,并设问:“从力的概念就可以看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但其中关联到两个物体,你能否从力的作用关系角度区分这两个物体?”
引发学生讨论力的概念中两个物体的关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相互作用
(1)学生实验2
请两个学生上讲台,用甲弹簧去拉乙弹簧。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
(2)问题
乙弹簧伸长是意料之中的事,那么甲弹簧的伸长说明什么呢?
再让学生举些身边例子,或是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桌面上准备一些实验器材海绵、磁铁、乒乓球、弹簧等),经历观察与描述实验现象的过程,体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力的作用效果
(1)问题
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物体受了力或施了力的?
(2)学生讨论1
组织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讨论。
(3)归纳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问题
一张纸放在桌面上是否把桌面压变形了呢?
(5)演示实验3
利用如图1所示的自制教具“小手捏扁玻璃瓶”进行实验。
5.力的三要素
(1)力的三要素
物体在受到不同的力作用后所发生的现象;在物体受到不同大小的力、不同方向的力、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后所发生的不同现象中寻找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的单位
为比较力的大小而规定了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3)学生实验3
分组实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组织分配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操作、采集、分析、归纳、交流,直到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视频:播放足球场攻球、神六发射录像片段,如图2、3所示。
2.回顾: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二)新课
3.力的图示
(1)问题
要认清一个力,必须认清这个力的三要素,即是要说清这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的力可能需要一大堆文字才能说清楚,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简洁直观的描述一个力呢?
(2)学生讨论2
要求学生讨论找到描述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图示法。
(3)示例
作小车受到的50牛水平向右的拉力。如图4所示。
(4)应用
练习:①画电线对吊灯竖直向上的1.2牛的拉力;②画小车受到的与水平线成30度夹角的斜向左下方60牛的推力。
4.力的测量
(1)学生实验4
小组合作完成力的测量(包括测一个鸡蛋的重力、测一根头发丝最大拉力等)。
实验中,要求学生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小分度值,学会测力计的调零,培养爱护仪器,遵守操作规范的实验习惯。
在教学中,为提高学习兴趣,了解物理学的实用价值观,可补充学生活动:用握力计测两个同学的握力大小;用牵引测力计测量班中最强壮的两位同学间的最大拉力。
(2)学生实验5
利用两只弹簧测力计研究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如图5所示。
5.教学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习中的收获、思考和问题。
①所获——(如建立知识树)。
②所思——(如思考实验设计的改进)。
③所问——(提出力的后期学习问题)。
力作用的
相互性
力的
概念
力的
图示
力的作
用效果
力的
三要素
情景I
演示实验1
活动Ⅰ
学生实验1
活动Ⅱ
学生实验2
情景Ⅱ
演示实验2
活动Ⅲ
学生讨论1
活动Ⅳ
学生实验
3
活动Ⅶ
学生实验4
活动Ⅴ
学生讨论2
活动Ⅷ
学生实验5
活动Ⅸ
教学小结
情景Ⅲ
演示实验3
情景Ⅲ
视频
活动Ⅵ
应用
图1
图3
图2
图4
图5
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