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3.3力教学案例
一、案例描述
《力》是上海教育出版社
《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节课是我在见习教师培训期间以宝山实验中学为培训基地时,并以培训我和宝山实验中学和行知二中学校的几位见习老师的教学能力为背景而开展的一项教学活动。这节课是在上海月浦实验学校(即本校)的一个平行班进行教学的,并且这节课作为去宝山实验学校上课之前的一次磨课经历。在本节课上课之前也多次请教了我校的带教师傅施老师,施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没有经验,但我希望能有些新意能够吸引学生,所以选择了很多有意思的图片希望学生能从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并且图片的选择尽量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学科是有用的。
二、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小节学习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本节内容是后继学习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以及简单机械和压强、浮力的基础。考虑到持教时间为一课时,持教班级学生处于中等状况,我将本节课学习内容确定为: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从生活的推、拉、踢、压、吸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感性认识。但更多的只是感性层次缺乏理性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力的概念,独立设计小实验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
本节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实践、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感悟观察、实验、推理、概括的重要性。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技能,提升科学研究的素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牛(N)。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归纳总结力的概念过程,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感受归纳总结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力现象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然后利用理论解释力的现象,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建立力的初步概念。
六、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法、讨论法。
七、课前准备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钢(塑料)尺、三根弹簧、两辆小滑车、两块海绵、锯条、小橡皮球、细线、条形磁铁(两根)、小铁球。
2、演示实验器材:钢(塑料)尺、两块海绵、锯条、小橡皮球、细线、条形磁铁(两根)、小铁球、两辆小滑车、鸡蛋、碗。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八、教学程序及教学评价设计: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整节课预设的教学流程大致有三个环节。环节一:视频观看加体验思考,得出力的基本概念;环节二:演示实验加亲身体验,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环节三:学生实验加自我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
【“环节一”教学片段】
关键词:认识
教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重物,请三位同学上来分别用举,提,推来移动这个重物。
学生开始举,提,推重物。
教师:同学们在举,提,推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啊。
学生:手臂感到有点酸,肌肉绷得紧紧的。
教师:其实我们在举,提,推物体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对物体施加了举力,提力及推力。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力的认识来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引导,而这种引导看似流畅,实则学生只是机械式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识到力,而此处作为课堂的引入,显然达不到先声夺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没有激发起学生对于新课探究的欲望。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候,我对课堂的引入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首先我让学生说说他们对力的认识,并自己假设一个用力的情景:学生举出了打篮球、踢足球、鼓掌等几个情景。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变高了,也有了进一步探究力这个物理量的欲望。
俗话说: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引入会对一节物理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所以,经过这样的改动,两种教学方式效果大相径庭,而第二种引入却立竿见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二”教学片段】
关键词:体验
演示实验一,鸡蛋敲碗,鸡蛋破了。
教师:在这个实验中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鸡蛋
教师;受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碗
教师:那鸡蛋是怎么破的呢?
学生:受到了力的作用。
教师:鸡蛋是施力物体,却也受到了力的作用,那是不是就是说施力物体鸡蛋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碗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呢?
学生:是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从上述片段可以看出,我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讲解还是偏向流程化机械化,而两个实验均设计为演示实验也略为不妥,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就停留在表面,没有对知识进行消化。经过改进的设计如下:
演示实验一,鸡蛋敲碗实验。
教师:在这个实验中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鸡蛋
教师;受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碗
教师用鸡蛋敲碗.同时配上动态鸡蛋碎裂的图片。
教师:那鸡蛋是怎么破的呢?
学生:受到了力的作用。
教师:鸡蛋是施力物体,却也受到了力的作用,那是不是就是说施力物体鸡蛋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碗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呢?
学生:是的。
实验二:学生实验
教师: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双手,我说一二三大家一起用力鼓掌.
学生:鼓掌.
教师:大家有什么感觉?
学生:痛
教师:哪个手痛?
学生:都痛。
教师:为什么会痛.
学生: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在经过改进后,学生从演示实验到自己亲手实验,从看到做,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理解更加深入,比起单纯的演示实验效果更加好.并且对第一个演示实验稍加改动,首先是提问方式改变,在敲鸡蛋前先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让前面学习的概念深化,然后敲击并配上图片,让后面看不清的同学也能看到敲击鸡蛋后的状况。使多媒体图像教学的作用得到了体现。
【“环节三”教学片段】
关键词:归纳
教师:我们是如何判断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一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二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同理: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时候,我在第一次处理时候也显得很机械,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分别归纳了力的作用效果,而在这里教师必须用大量的语言加以引导,与学生为本课堂理念相悖.所以必须彻底修改。改进后的设计如下:
教师:请大家观察下列图片,大家发现力能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出示正常海绵和被压形变的海绵)
学生:海绵发生形变。
教师:我们发现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是不是力只能使物体产生形变呢?接下来我们再次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探究,并把探究结果填入学习活动卡的表格中。
场景
序号
器材
操作
产生现象
结论
学生实验
实例
砝码,海绵
砝码压海绵
海绵发生形变
1
2
3
生活场景
实例
篮球
人投篮球
篮球飞起
1
2
3
学生:填入实验内容。
教师:大家从实验现象和平时生活中能发现力能使物体产生什么变化呢?大家一起归纳下。
学生1: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运动方向改变
学生2: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速度大小改变
教师总结:我们把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的改变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所以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经过这次改进,学生从被动的探究变成主动的探究,从一开始的老师引导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变为主动从大量现象中分析归纳力的作用效果,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作用从主动引导变为侧面引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了潜能。
9、板书设计
3.3.1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十、教学反思
力学是物理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力的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同时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认识力、了解力、掌握力的有关知识,是学好后继有关力学部分的基础。在这一节的新课教学中,总体感觉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让学生举例用力的情景和提物体时肌肉的紧张,让他们感受力的存在,从生活实践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逐步提问的方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一(鸡蛋敲碗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在讲述力的作用效果时,先设计好一系列的实验,先让学生组内探究交流。然后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具体安排是让小组学生交流展示这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学校实验室的器材少,过时且残存不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周围的物体替代课本中的需要器材,完成教学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因而“低成本大智慧”是这一节课的另一亮点。是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周围的物体完成探究实验,开发低成本实验,紧跟学校课改大潮,改变观念,改变教学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学生实验的安排顺序今后需要再精心设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讲的较多,而不是提示他们,今后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尝试。还有感到时间的短缺,赶时间,怕来不及。?
这一堂课,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