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0 17:3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眼睛与眼镜》、《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四、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五、说教学、学法
1、教法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全过程探究,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法分析
本节在设计意图上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从实验与观察,分析与讨论等,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将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活动一:让学生在窗边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当他们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课本上居然出现了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引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进而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一步步的疑问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实验,探究分析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提问学生如何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再示范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此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因为学生很容易把烛焰模糊的光斑误认为是实像,而使实验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教师这里需引导学生在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首先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要求学生实验时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观察直接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确定像的性质。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不妥之处,辅导学生实验,并提醒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数据,交流评估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两个学生一组实验器材,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及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经历了所有的实验,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估,反思猜想的正确性,探究中有哪些感悟和体会,有哪些成功和失误,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帮助学生树立评价意识,学会评估和反思。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较多,可用编顺口溜发帮助学生记忆。
编顺口溜法: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虚像与物同侧正,实像与物异侧倒;
物远像近像越小,物近像远像越大。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及实验创新
我们将光源有蜡烛换成了有发光二极管组成的F,实验效果会更好一些,就不会因为有风晃动而影响实验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现象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我就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两个实验过程,让他们真正理解实验的本质,从而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改进实验后的效果: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仪器改进后效果较好,实验室空气得到改善,比蜡烛也安全了许多。
(三)课堂小结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
(四)板书设计
以上板书的设计整体突出本课的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若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