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鉴赏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鉴赏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1 19:1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14诗词鉴赏(含解析)
课件
知 识 点
名师点睛
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的概念、分类等体裁特点,具体了解诗、词、曲的相关知识。
学生了解和积累相关典型的诗词及作者,积累经典名篇。
对诗歌常用意象的了解;对诗歌常见主题的了解;对诗歌常用手法的了解。
了解诗词鉴赏命题的类型,找准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如:常用意象、常见主题、常用手法。
考向突破
规律总结
归纳1: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了解和识记作家作品。
归纳2:鉴赏诗歌的形象。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归纳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归纳4:鉴赏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
归纳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易错易混
几种创作手法的辨别
1.衬托与对比
2.联想和想象
3.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4.动静结合和以动写静
?解题技能
1.内容鉴赏,品出诗歌的血肉。
此类考题往往要求学生从诗词的用语与诗句着手,通过理解诗词描绘的意象,结合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写作背景,全面理解和剖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准确的推断、描绘和概括。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主题挖掘,挖出诗歌灵魂。
此类诗歌鉴赏题,重在挖掘诗歌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认识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某一主题,即阐述的某一哲理,抒发的某一感情。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3.手法鉴赏,悟出诗歌技巧。
诗歌的创作手法是诗歌体裁较为独特的特征。该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认知理解。这要求学生要明确常见的衬托与对比、联想和想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活用典故等创作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并能鉴赏其表达作用。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4.语言赏析,赏出诗歌美感。
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经典例题
【江苏泰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
(6分)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②觞(shang)
:
酒杯。③浦:水边。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7.
(1)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2分)
(2)
结合下片,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4分)
比喻
阳春时节,洛阳城里柳絮纷飞的景象
示例一:下片通过描写送别时人物的行为(“争劝离觞”)以及当时的景物(“莺声断肠”)
,
描绘出旅人即将离别的愁苦情绪。
答案
7.
(1)比喻
阳春时节,洛阳城里柳絮纷飞的景象(2)
示例一:下片通过描写送别时人物的行为(“争劝离觞”)以及当时的景物(“莺声断肠”)
,
描绘出旅人即将离别的愁苦情绪。示例二:下片通过送别时朋友(“争劝离觞”)
的行为和当时的景物(“莺声断肠”)
等侧面描写与自己“回首挥泪千行”的正面描写相结合,描绘出旅人即将离别的愁苦情绪。
解析:第(1)
题考查词句赏析。首先理解词句的意思,然后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分析写了什么景色或者场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杨柳花飘雪”一句把“杨柳花”比作“飘雪”,
写出了阳春时节,洛阳城里柳絮纷飞的景象。第(2)
题考查结合描写方法分析词的内容,理解词的情感。描写方法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也可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分析时一定要在词中找出具体依据。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山东省菏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4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解析:《长安听百舌》是南朝陈诗人韦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诗是表达了一种作客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作客他乡听到鸟声;后两句写诗人对鸟儿的“埋怨“。此诗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揭示主人公的那种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作客他乡听到鸟声;后两句写诗人对鸟儿的“埋怨”。此诗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揭示主人公的那种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惊”为“心惊”之意,诗人此时正在泛忆不同于万里风烟的江南景色,而百舌的叫声不禁使诗人突然意识到已经是又一个春天来临,此时的江南风光自然会更加秀丽,也更令人怀念。百舌声是诗人在家乡时听惯了的,如今在异乡又突然听到这熟悉的声音,自然更增强了诗人对江南家乡故国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久客思归,不得不使诗人闻百舌声而骤感惊心。
【参考译文】
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它一叫感到心惊。
怎么能对着远方的来客,叫着这让人心碎的乡音?
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四川省德阳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7分)古诗词鉴赏。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热纸上。
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淡淡“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最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A
这句描写出诗人俯瞰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答案:
(1)A
(2)这句描写出诗人俯瞰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有误,没有表现出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这句描写出诗人俯瞰在天气变化下,山中的众多沟壑都显出独特的形态。“众壑”与上句中的“中峰”相呼应,突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大。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四川省自贡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
14.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首联写春望之景,用“东风”“却望”“千门”照应题目。(

(2)“草色闲”中的“闲”字精巧,与诗人愁情形成对比。(

(3)颔联写春望之思,间接抒发了诗人思乡望归之情。(

(4)尾联写春望之感,表现感时伤乱、归隐田园的主题。(

(5)全诗虚实结合,浅吟低唱,让人读后产生情感共鸣。(

15.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
A
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A
B
B
A
【答案】
14.
(1).
A
(2).
A
(3).
B
(4).
B
(5).
A
15.
示例: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解析】
【14题详解】
(1)正确,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
(2)正确,“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错误,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
(4)错误,尾联表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
(5)正确,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15题详解】
①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川原缭绕”“宫阙参差”等意象来描绘。如,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②概括画面特点。“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可概括颈联描绘画面的特点: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四川省眉山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舫③.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
(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驿站.
1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
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
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1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B
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
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做铺垫.
11.B
12.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
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做铺垫.
【解析】
1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B.有误,“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不禁悲从中来,并非抒发“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12.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理解能力.“殷勤且更尽离觞”意思是: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这里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写词人内心的自我排遣做铺垫.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湖南省邵阳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古诗阅读(2~3小题,共4分)
赤壁
泊秦淮
杜牧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烟笼寒水月笼沙,
自将磨洗认前朝。
夜泊秦淮近酒家。
东风不与周郎便,
商女不知亡国恨,
铜雀春深锁二乔。
隔江犹唱后庭花。
2.这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
诗,“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3.
结合以上两首诗,试分析杜牧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咏史
杜牧的诗词常借历史事物或事件抒发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之情;或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叹。
互文
答案:
(1)咏史(或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借史抒怀、借古抒怀,只要扣住“史”、“古”、“情”、“怀”即可)???
互文
(2)杜牧的诗词常借历史事物或事件抒发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之情;或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叹。
【分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泊秦淮》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泊秦淮》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也是咏史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句意:烟雾和月色笼罩着沙滩和水面,是互文修辞方法。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把握。《赤壁》诗人通过一支小小的折戟,来表达对历史英雄成功是源于小小的机遇“东风”,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同时也暗含自己未能遇到如此机遇,因此无法施展才华的愤慨之情。《泊秦淮》借景抒情(即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忧虑的情怀;白描,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杜牧的诗词常借历史事物或事件抒发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之情。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湖北省鄂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9—10题。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2分)
10.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
比喻。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2分。修辞1分,赏析1分)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3分。抒情方法1.5分,内容分析1.5分)
【答案】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2分。修辞1分,赏析1分)
10.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3分。抒情方法1.5分,内容分析1.5分)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先找出此句运用的修辞,诗人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浮萍本就是孤苦无依的象征,而诗人又在“萍”字上加入“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风飘絮”和“雨打萍”这两者在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比喻祖国大好山河的破碎和自己一生像浮萍漂浮不定。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的浓厚感情,喷然勃发,荡气回肠,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4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季节
应为
。(2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绝句
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
秋季
8.答案: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解析: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标明了时节。
9.答案: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发了忧愁苦闷之情。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辽宁省抚顺市、铁岭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选出下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
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D
【分析】本诗是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之一。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译文:
????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CB.正确;
D.有误,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说法错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特别有鼓舞力。
故选:D。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