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衡阳市26中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图所示的机构属于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唐朝的科举制
2.目前,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遗址是
A.云南元谋人
B.北京人
C.陕西蓝田人
D.山顶洞人
3.战国时期推动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
4.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是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兵家学说
5.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龙山文化
6.《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刘秀建汉B.武王伐纣C.陈胜吴广起义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7.如图是哪个朝代曾经实行的管理制度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
8.“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9.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了
A.“与民休息”的政策
B.分封同姓诸侯的措施
C.“尊崇儒术”的举措
D.抑制工商业者的行为
10.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
B.政权分裂
C.中外交流
D.区域开发
1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史称“五胡内迁”。其中不包括
A.匈奴
B.鲜卑
C.羌
D.越族
13.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A.国力落后
B.实现统一
C.地方割据
D.民族关系
14.魏晋时期有六个政权因在同一城市定都而被称为“六朝”,这一城市是现在的
A.南京B.西安C.洛阳D.成都
15.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北庭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社会相当安定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17.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18.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具,它是
A.直辕犁
B.二牛抬杠
C.曲辕犁
D.郑国渠
19.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大定之治
20.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他是
A.贾思勰
B.裴秀
C.孙思邈
D.祖冲之
21.某同学对公元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
A.春秋战国
B.五代十国
C.北朝、南朝
D.辽、夏、金、北宋、南宋
22.按照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A.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
23.隋朝在创新选官制度方面做出的贡献有
A.正式确立三省六部
B.开始分科考试
C.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D.首创殿试武举
24.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度
25.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节度使
B.设置三司使收地方财权
C.中央派文官主理地方
D.设置枢密院收地方军权
二、材料分析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8分)
2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4分)
(2)材料一中“中国……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两个历史事件。(4分)
(3)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分析,该项制度的作用是什么?(4分)
(4)材料三中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请列举出两个唐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4分)
(5)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2分)
(6)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7)请举出一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10分)
(4)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2分)
28.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
(1)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为什么?(6分)
(2)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2分)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材料是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的描述,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因此A正确,BCD排除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推动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因此A正确,BCD排除。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强调的是一种变革精神,适应了当时各国变法图强的需要,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囯内较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存:有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等,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
6.A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它不可能记载东汉初年刘秀建汉的历史,A项正确。BCD均在《史记》记述历史范围之内,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在商朝时期推行的制度,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8.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此制度的内容是:把土地分封给亲戚,让他们建立国家来保卫周王。由此可见,该制度指的是分封制,故选A;BCD均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9.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采用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A正确;分封同姓诸侯和黄老无为思想无关,排除B;C是汉武帝时期的举措,排除;文景时期实行的是宽商政策,排除D。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宗族、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海外炎黄子孙即使深处海外,但仍要返乡寻根祭祖,B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涉及血缘亲情,排除AD;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涉及血缘亲情,排除C。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B正确;A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2.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包括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不包括越族,故D项正确,匈奴、鲜卑、羌属于“五胡”,故ABC错误。
13.D
试题分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改革迫在眉睫。而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4.A
【分析
【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国、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一共六个朝代都定都在今天的南京,历史上叫“六朝”古都,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5.C
【分析
【详解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答案为C项;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A、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
16.B
【详解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B正确;A、C都是南方先天存在的优势,但不是其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排除;南方地区生产技术相比于北方而言并不先进,排除D。
17.B
【详解
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开明政治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B正确;A是汉代文景时期的政治局面,排除;C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局面,排除;D是东汉初期刘秀统治时期的局面,排除。
18.C
【详解
唐代在农具改进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出现了曲辕犁,使得耕犁形式基本固定,C正确;A、B均不是唐代首创的,排除;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的灌溉工程,不属于农业工具,也不是唐代修建,排除D。
19.B
【分析
【详解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B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A错误;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位时期的盛世局面,C错误;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D错误。
2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D正确;贾思勰是农学家,A排除;裴秀是地理学家,B排除;孙思邈的成就主要是医学方面,C排除。故选D。
21.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远在三国之前,故A项错误;五代十国是在唐代以后,故B项错误;辽、夏、金、北宋、南宋是在五代十国之后,故D项错误。
22.A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而其运作的程序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故A项正确,排除BCD。
23.B
【详解
隋朝确立了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这是其在选官制度方面的贡献,B正确;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开创殿试武举首创于武则天时期,排除C、D。
24.D
【分析
【详解
行省制度是始于元代的地方管理制度,故D符合题意;秦朝推广郡县制;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就是派遣文官到地方做知州,并设置通判进行监督,因此C正确;节度使属于地方割据势力,A排除;BD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故选C。
26.(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遣唐使来华学习;鉴真东渡
(3)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4)1、文成公主入吐蕃
2、封回纥族首领为怀人可汗
3、封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
4、封南诏族首领为云南王
(5)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安史之乱
(7)火药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2)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赞誉的是科举制度的实行;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4)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5)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所以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7.(1)察举制世官制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隋(或隋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给了平民考生一个翻身的机会。
【详解
依据材料一中“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
(2)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它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依据材料三中“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它产生于隋唐时期。
28.(1)小儿子。西周时期,在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问题上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儿子,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2)如果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应该由大、小儿子和女儿平均分配,体现平等和赡养义务。
【详解
(1)西周时期,在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问题上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儿子,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根据材料判断“小儿子”是嫡长子,故继承诸侯王位和家业的是“小儿子”。
(2)根据我国继承法第十三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所以要由大儿子、小儿子、女儿平均分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