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正兴学校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B
A
C
A
C
D
B
D
D
B
A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A
C
D
B
A
C
C
D
C
B
A
B
二、材料题
31(1)方案: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变革、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治。(8分)
(2)看法:性本善;(2分)
发展:仁政。(2分)
(3)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4分)
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32(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6分)
(2)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任答4点得8分)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2分)镇江正兴学校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2020.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某遗址“距今
6000
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炭化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
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元谋人遗址
2.商朝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
这反映的政治特征是
A.商王就是神仙下凡
B.皇权实现高度集中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D.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3.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贵族生活腐化
B.社会等级森严
C.血缘色彩浓厚
D.音乐发展迅速
4.春节、清明、端午和重阳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中华民族注重血缘、注重亲情,这种现象的
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
A.宗法制
B.儒教
C.神话传说
D.封国制
5.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
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
根本原因是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6.
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
A.
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
扶植新兴地主成长
C.
鼓励按军功授爵位
D.
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7.“朕”在先秦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就是“我”的意思。但自秦朝以后“朕”成了皇帝的专有
自称。这一现象体现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A.皇位世袭
B.皇权至上
C.皇帝独尊
D.皇权神授
8.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9.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
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察举制
B.汉朝行“推恩令”
C.元朝广设行省
D.三公九卿制
(
4
)
10.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
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在三国鼎立示意图中②代表
A.
鲜卑
B.
魏
C.
蜀
D.
吴
12.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
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
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右侧图片说明了
A.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
B.各民族放弃了原有习俗
C.民族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D.民族之间影响呈单向性
14.据史料记载,隋亡
4
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
10
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
吃上
10
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
20
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15.《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下列对该
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16.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7.唐中期出现了“态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中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是
A.租庸调制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两税法
18.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
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19.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
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
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
20.2008
年
9
月,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火箭是长征
2
号
F
火箭,现在的火箭与中国早期“火
箭”虽然相去甚远,但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果你要查找火箭作为火药武器最早记录。应该翻阅
A.《石氏星表》
B.《授时历》
C.《唐书》
D.《本草纲目》
2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下列关于契丹族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建立过历史上的辽政权
B.对我国北部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
C.其政权曾与北宋长期对峙
D.其政权建立者是首领元昊
22.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
A.宰相
B.副宰相
C.诸侯王
D.钦差大臣
23.《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
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
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24.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
(吐蕃的大喇嘛)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刺史
25.艺术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下列画作中能够充分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是(
)
A.《洛神赋图》
B.《送子天王图》
C.《清明上河图》
D.《女史箴图》
26.元朝诗人杨维桢的《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
盐商千料舶……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这反映出元朝(
)
A.
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B.商人社会地位堪比王侯将相
C.
盐铁专卖政策开始出现松动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2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
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诸侯争霸
C.民族政权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8.《宋史》中出现了一些人物的名字,如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钱端礼、张忠恕等。从中可以
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
B.理学
C.道学
D.法学
29.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逐渐走向成熟。推动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是
A.元杂剧
B.昆曲
C.京剧
D.越剧
30.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
①《黄帝内经》
②《农书》
③《齐民要术》
④《千金方》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31.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
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
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三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
世”提出的治国主张。(8
分)
(2)材料二体现了孟子对人性问题怎样的看法?孟子是怎样发展孔子“仁”的思想的?(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影响。(8
分)
32.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
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
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
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
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
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
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
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8
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
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
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