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中考部编版《<孟子>三章 ? 富贵不能淫》浏览卷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孟子译注》。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3.孟子,名轲,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4.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的战国时代。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政治方面,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反对诸侯武力兼并,反对君主暴政害民。
5.
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6.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垂髫(幼年儿童,也叫总角);豆蔻(女孩十三岁);加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二、书下注释
见教材
三、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第一个为“告诫”,第二个为“谨慎”)
2.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为“居住”,第二个为“住宅,居所”)
3.之
“丈夫之冠也”及“女子之嫁也”(“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母命之(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志向)
4.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能够。)
得志,与民由之。(得:实现。)
5.
道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这里比喻“义”)
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
四、古今异义词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古义: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母命之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正面)
五、词类活用
1.动词作名词
(1)居天下之广居
居: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2.名词作动词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冠: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作动词,意思为行冠礼,
3.动词的使动用法
(1)富贵不能淫
淫:本意是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
移:本意是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3)威武不能屈
屈:本意是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六、通假字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女(rǔ):同“汝”,你
七、重点句式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了主语“母亲”。)
八、重点句子朗读节奏
1.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九、翻译重点句子
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大丈夫)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十、文章理解
1.中心论点
——《富贵不能淫》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原则,既要坚守“仁”“义”“礼”,并将之推行于天下,又要在任何时候都有气节操守,富有现实意义。并提出判断真正“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论述中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激励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坚持正义、不畏强权。
2.内容梳理
——(1)第一段,景春提出对大丈夫的认识:
公孙衍、张仪之类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者为大丈夫。
(2)第二段孟子运用类比否定景春的观点,再阐释自己对大丈夫的认识。
①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放在最前面说。)
②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③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3.景春和孟子对于公孙衍、张仪之类的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是大丈夫,所以极为羡慕和崇拜;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奉行“妾妇之道”的小人,所以极为鄙视和不屑。
4.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一味地顺从君王的意思,没有仁义道德,没有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5.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三个标准: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持原则;)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诱惑)
6.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用自己的话回答。)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8.《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试举例做具体分析。
——例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修辞,加强语势,义正辞严地指出大丈夫的精神实质,三个“天下之”,将大丈夫的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0.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两个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至少两例)
——富贵不能淫:关羽面对曹操的极尽笼络,不为所动,千里走单骑寻兄长刘备;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用自己的头颅,为南宋王朝划上完美的句号;
贫贱不能移:方志敏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摇,毅然选择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