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中考部编版语文《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浏览卷(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1年中考部编版语文《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浏览卷(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3 10: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1年中考部编版《孟子三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浏览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孟子译注》。全书共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本文出自《公孙丑》。
2.《孟子》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长于言辞,善于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是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孟子的名言: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④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⑦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⑨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⑩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书下注释
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2.【环】围。
3.【池】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5.【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9.【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0.【至】极点。
11.【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2.【畔】同“叛”,背叛。
1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三、一词多义
1.

天时不如地利
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
形容词,锋利、锐利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包围的城
多助之至
动词,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之人
亲戚畔之
代词,指失道之人
3.

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着、地
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但是
委而去之
表顺承关系
4.

三里之城
名词,内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城墙
四、古今异义词
1.
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
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4.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6.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7.
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五、词类活用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限制
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作动词,威慑,震慑
六、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七、重点句式
1.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八、重点句子朗读节奏
1.
夫/
环而攻之
2.
故/
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3.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
4.
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
顺之。
5.
域民/
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
兵革之利。
九、翻译重点句子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十、文章理解
1.主题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2.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3)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总论。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第二层(2)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本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进攻一方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从防守的一方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本文在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而阐释“人和”的本质是仁政,这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认为决定战争获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反映了孟子怎样的政治理想?
——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和”;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7.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体语句,说说孟子文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排比修辞,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连续四个双重否定句排比铺陈,极言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可见孟子说理散文善于运用排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极大地渲染了文章的气势,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