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中考部编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浏览卷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
1.《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文出自《告子下》。
2.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二、书下注释
见教材
三、一词多义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发:征发。
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困于心:
于:
在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于:由于
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
其中往来种作:作:劳作。
属予余作文以记之:作:写。
作亭者谁:作:造。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像;似。
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将要。
上使外将兵:将: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将领。
士
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士卒多为用者:士: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安
死于安乐:安:安逸。
衣食所安:安:安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怎么。
四、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能力。今义:表否定。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用……的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五、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饿:使......经受饥饿之苦。(使动用法)
动心忍性: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使动用法)
人恒过:过:犯错误。(名词活用为动词。)
六、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七、重点句式
1.状语后置、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八、重点句子朗读节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九、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长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十、文章理解
1.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
首先举例论证,例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表明了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要经历一番艰苦环境的磨练,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证经受磨砺的益处。正面角度从个人方面谈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反面角度从国家方面谈治理国家没有忧患意识就会亡国的道理。最后归纳全文的中心,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的内容。
2.试分析作者论证的造就人才的内容。
①客观条件。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身体、思想、生活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练。
②主观因素。人欲成才,除了经历客观条件的考验外,还应经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主观的思考和振奋。
“人恒过,然后能改”说明错误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从而改正错误。但这种变化不是无条件的,变化的条件是通过主观的思想斗争。
“困于心,衡于虑”就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经历一番苦心的焦虑,自然会激发起积极进取的意志,所以“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形容一个人在进行这种斗争时的脸部表情和声音表现,有了这种表现,人们自然就会了解他,所以说“而后喻”。
3.文章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他们的事例有何作用?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获得怎样有益的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贫贱,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作用: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启示:人要成就大业,必须忍受艰苦环境的磨练。
4.本文主旨
孟子通过列举个人成才的例证和国家衰亡的论述,意在告诉君主不要贪图安逸和享乐,要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这样的国家才能稳定富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才观。
5.本文的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
排比。开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要经历艰苦磨练,人才能成就大业。排比的使用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例子。
道理论证,层层深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以上两种手法结合,有理有据,所得出的论点就令人信服。逐层推论下去,文章就显得紧凑而完整。
正反对比论证,人成才是正面的例子,而国家衰亡则是反面的例子。
类比推理论证,由个人成才推理到治理国家。
6.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面对外部客观条件应具有忧患意识)
物质条件的优越,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精神可以懈怠。现实社会竞争激烈,意味追求安乐享受必会被淘汰。我们现在面临的真正的忧患是精神上遇到的挫折,我们要正视挫折,磨练意志,激发斗志,迎接挑战,使得在竞争中获胜。无论物质条件多么优越,都要时常有忧患意识。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才能振兴和腾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