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第五中学2020年秋季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在商王“中丁”以前,凡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 )
A.王位继承以父死子继方式为主????????B.没有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C.王权继承与神权思想紧密结合????????D.兄终弟及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
2.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出( )
A.血缘关系维系王权???????????????B.宗法制具有开放性
C.周王推行礼法并用???????????????D.周王加强中央集权
3.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历史得以证实。它记载的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说明了商代( )
A.宗法制的雏形出现????????????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
C.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D.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
4.“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据统计,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余人,二世时有博士诸生三十余人。秦朝博士官有姓名可考者十二人。十二名中,儒家占 50%,而在可知学派的八名博士中,儒家占 75%。由此可知,秦朝(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注重缓和与士人矛盾
C.儒学居于主流的地位???????? ? D.利用仁德以优化统治
5.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
A.制造石器工具 B.以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
C.农耕聚落形成 D.文字与法律产生
6.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旧石器时代的所有古人类都已经学会用火
B.新石器时代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C.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的存在
7.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A.东北地区 B.河西走廊 C.岭南地区 D.黄河流域
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该材料描述的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原始土地公有制
9.“国王在占卜者的帮助下向其祖先提问。然后对甲骨进行加热,最早是使用猪、羊或牛的肩胛骨,后来主要是龟壳。裂缝出现时,答案就由此推得。”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宋朝
10、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
A.皇帝权威源于祖先崇拜???????B.皇帝制度源于宗庙祭祀的需要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宗法观念对皇权政治仍有影响
1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里提到的九原郡治所位于今天中国的( )
A.山东??????B.内蒙古 c.四川???????D.河北
12、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统一---分裂---统一的过程,历经建立---瓦解---统一的若干回合,但是每一次重建,都是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为内核和表现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A.表现形式较为单一??????????B.核心内容具有重复性
C.民族观念逐渐淡化??????????D.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
1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B.工商业环境宽松
C.国家强化经济控制????????????D.农工商协调发展
14、“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B.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C.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D.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15、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形成了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放牧图”“野骆驼图”,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牛耕图”、“拾粪图”、“收割图”。这体现的是(???)
A.民族交融?????????????B.生态环境恶化??
C.政局统一?????????????D.商业贸易发展
16. 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晋初的做法旨在(?? )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
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 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
17.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18.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 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19.有人这样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了中国古代政治
A.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宗法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军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转变
20.《汉旧仪》记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秦始皇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守相令长以他姓相代,去世卿大夫。”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礼乐制度被彻底废除 B.专制集权制度开始确立
C.皇权至高无上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1.“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
A.岭南地区 B.河套地区 C.西南夷地区 D.百越地区
22.秦统一后,有人提出:“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该观点实质上是主张( )
A.恢复分封制度 B.重建宗法秩序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以严刑峻法立国
23.经考古测量,秦始皇陵园内墙长1 355米、宽580米,外围墙长2 165米、宽940米,墙基厚8米。坟丘底下是地宫。坟丘西侧有铜车马坑,北部有寝殿、便殿和丽山食官建筑遗存。如此庞大的建筑彰显了( )
A.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 B.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大威力
C.秦朝时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 D.新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活力
24.据史载,韩、赵、魏被灭后,“三晋大夫,皆不使秦”。韩国大贵族官僚出身的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这种现象反映出( )
A.秦的兼并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B.秦巩固统一的任务任重道远
C.旧贵族势力阻碍了统一 D.秦的统一不利于各地的交流
第Ⅱ卷
二、主观题,共三大题(25题20分;26题14分;27题18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股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求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指导》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初的时罚制度基本上承教了秦 朝的刑罚体制。而秦朝的刑罚制度,不仅方法残酷,体系也比较混乱,肉刑、徒刑常结合使用、刑种之间的轻重等差异不是很严格、固定。经过西汉初期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代的政治经济在文景之际得到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提高。汉文帝适应形势的需要,以“仁政"精神为指导,总结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对刑罚进行改革,废除了肉刑,主要是用徒、智、死三刑取代观、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确止了恤刑原则,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病残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还确定了刑事责任的承担标准,以年龄作为确定刑事责任的标准取代秦朝以身高担责的标准。使沿表了两千多年的肉刑退步成废,刑罚进入了相对文明阶段。
——摘自杨东江《论汉初的刑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文帝改革刑罚制度的背景。(6分)
(2)根据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文帝对刑罚制度的改革。(8分)
27.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归纳孝文帝改革的特点(4分)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8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BAADD;DDABD;BDCAA;DBDCD;CCBB
主观题:
25: (1)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
(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解析:(1)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不健全;“争相代立”说明政治斗争尖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说明政局动荡。(2)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原文,要逐条归纳。(3)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地区,实力强大有关等。
26:
(1)背景:承袭的秦朝刑罚严酷、体系混乱;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黄老学说"施政思想;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统-?政治局面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
(2)评析: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减轻了刑罚,确立了恤刑原则、废除了肉刑,规范了刑事责任的标准,体现了法律的文明与进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对后世刑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改革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27:
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单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方法、角度不同;历史的时代变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