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石油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石油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了解石油的价值;结合资料,说明世界石油和中国石油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2.结合图表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的现状。(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分析我国石油现状以及保障石油供应采取的措施。(地理实践力)4.举例说明石油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一、石油的价值
1.概念
石油是一种赋存于地下岩层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可燃性液体矿物。
2.石油时代发展历程
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工业油井,催生了世界石油工业。此后,随着石油勘探、开采技术的提高,以及石油应用领域的扩大,人类逐渐进入石油时代。
3.石油的用途
石油既是主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12页图1?2?4中可看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煤炭所占比重上升较快。
二、石油资源的分布
1.油气资源及分布规律
(1)人们把石油与天然气统称为油气资源
(2)分布及形成规律:它主要赋存于地下深处的油气田中。油气田的形成与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多存在于沉积岩盆地中。
2.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
(1)特点: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已探明储量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和近海。
(2)地区和国家分布
从地区分布看,中东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占世界可采储量的47.7%;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从国家分布看,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世界石油储量前十位的国家探明储量占到世界总探明储量的85%。
3.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
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内陆盆地,以及渤海湾、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上。
[易错警示] 四川盆地天然气丰富,石油资源并不丰富。
三、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石油的生产与消费反映了石油供给与需求关系。石油的生产与石油的分布以及勘探、开采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石油的消费则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等。
1.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世界石油生产特点
世界石油的生产地分布相对集中。
①从地区分布看,中东是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其产量超过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
②从国家分布看,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美国等国是世界上石油产量较多的国家。近年来,美国页岩油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石油产量增长迅速,改变了世界石油生产版图。
(2)世界石油消费特点
①世界石油的消费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
从地区分布看,亚太、北美和欧洲西部是世界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的地区;从国家分布看,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石油消费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②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背离,决定了石油在国际贸易中的独特地位。
2.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我国石油的生产特点
我国石油生产起步晚,但发展快。
(2)我国石油的消费特点
我国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国内石油供给开始出现不足且缺口扩大,因而石油进口数量也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18页图1?2?14中可看出:我国石油产量增长很快,2010年以后石油年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
从教材第19页图1?2?15中可看出:石油消费量增长超过了石油产量增长,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四、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1.石油安全的实质
石油安全的实质是石油供给安全,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石油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维护我国石油进口安全日益重要。然而,受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我国海外石油供给和运输链也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
3.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措施
(1)必须超前谋划,分散进口风险。
①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加大海外石油投资。
②有效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避免石油进口对某一特定地区或国家的过度依赖。
③努力保障石油运输通道安全。
④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方式,谋求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2)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必须立足国内,稳定石油生产,引导石油消费,增加石油储备,有效化解石油供给风险。
①近年来,我国通过技术创新,陆上和海上石油勘探均有了新突破,为稳定石油产量奠定了基础。
②通过倡导节约用油,大力推广节油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推广以电代油、以气代油、以煤代油等措施,努力降低石油消耗。
③通过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增强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
[轻巧记忆] 石油危机应对措施: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识记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开源”即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加强资源勘探、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节流”即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1.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从地区分布看,中东地区石油最为丰富;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
( )
2.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及沿海大陆架。
( )
3.中国是世界进口和消费石油最多的国家。
( )
4.世界石油贸易主要要通过海洋运输来实现。
( )
5.应对石油危机要贯彻的方针是
( )
A.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
B.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
C.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
D.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提示:1.√ 中东地区石油最为丰富,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
2.×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区不包括四川盆地。
3.× 我国是世界石油最大的进口国和第二大消费国。
4.√ 世界石油贸易需要通过运输来实现,其中60%以上的石油贸易量需依靠海运。
5.D [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等都属于解决石油危机的具体措施。]
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
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欧佩克国家原油产量占比达到40%以上;然而,原油消费却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等经济体。2017年美国、欧洲和中国原油消费量世界占比分别为20%、20%和13%。从原油产业链来看,油轮运输作为重要的商品流通环节,位居产业链中游,上游为原油开采,下游则为原油炼化和消费。
全球主要原油海运流向为:从以中东、西非、南美为主的产油区,运往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其中,中东地区占到2017年全球原油海运出口周转量的50%;而中国、北美和日本则分别占到2017年原油海运进口周转量的29%、17%和10%。全球油运航线运输量较为集中,位于中东产油区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以及位于亚洲消费区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是全球原油流量最大的海峡。
问题 (综合思维)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平衡吗?主要生产地和主要消费国家相同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提示: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不平衡;不同,主要生产地是中东,主要消费地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等经济体;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归纳提升]
1.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特点:不平衡。
(1)世界石油生产特点:世界石油的生产地分布相对集中。
(2)世界石油消费特点:世界石油的消费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背离,决定了石油在国际贸易中的独特地位。
2.中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特点:不平衡。
(1)我国石油的生产特点:我国石油生产起步晚,但发展快。
(2)我国石油的消费特点:我国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增长超过了石油产量增长,对外依存度高。
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主要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统计资料绘制的柱状图中(下图),纵坐标表示该国石油生产量减去石油消费量所得的差值相对量。
材料二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年进口量超过5
000
万吨以后,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超过1亿吨,国家就应该有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在内的有力措施,来保证石油安全。
材料三 某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分布图
(1)世界石油的地区生产、消费极不均衡,从材料一中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消费差异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写出我国最重要的输油路线。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并说明原因。
[解析] 第(1)题,注意明确横坐标代表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类型及纵坐标表示的含义。第(2)题,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主要是西亚地区(沙特、也门、伊朗、阿曼合计占我国进口量的46%),因此最重要的输油路线是出波斯湾地区到马六甲海峡。第(3)题,由于我国石油进口量比重大,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进口石油来源主要是西亚,需要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因而存在石油安全问题。
[答案] (1)发达国家石油生产量小于消费量,发展中国家石油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2)输油路线: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或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
(3)存在石油安全问题。我国石油进口量比重大,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进口石油主要来自西亚地区,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发生问题,我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严重威胁。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0年1~7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2
004万吨,同比增长12.1%。随着原油进口量持续增加,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近70%,超过国际上通行的安全的警戒线,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能源安全的风险。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漫画反映出的私家车主感受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油价过高、消费压力较大。
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目前的石油消费状况有何特点?
提示:经济总量大,石油消费总量大,严重依赖进口,存在严重的石油安全问题。
问题3 (综合思维)在目前形势下我国应怎样面对石油安全隐患?
提示: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加强资源勘探;②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④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⑤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归纳提升] 我国保障石油安全的应对措施
保障石油安全的应对措施
具体内容
我们必须超前谋划,分散进口风险
①积极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加大海外石油投资;②有效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③努力保障石油运输通道安全;④谋求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主动权和话语权
立足国内,稳定石油生产,引导石油消费,增加石油储备,有效化解石油供给风险
①通过技术创新,陆上和海上石油勘探均有了新突破,为稳定石油产量奠定了基础;②通过倡导节约用油大力推广节油技术,发展新能源,推广以电代油、以气代油、以煤代油,努力降低石油消耗;③通过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增强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
材料一 中商情报网讯: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0年1~7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增长,2020年1~7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2
004万吨,同比增长12.1%。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近70%。
材料二 2015~2020年7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及增长情况
2.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有( )
①大力在海外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 ②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⑤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途径,正确的是( )
A.控制生产规模以减少能源消耗
B.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率
C.压缩不稳定性能源的利用比例
D.立足国内能源,减少利用国外能源
2.B 3.B [第2题,“开源”即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加强资源勘探、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不属于“开源”范围内容。第3题,因为经济要发展,所以不能用控制生产规模来减少能耗;不稳定性能源也要正常开发利用;要立足国内外能源市场,确保我国的能源供应。]
综合思维:“煤变油”
2016年12月,神华宁煤工厂建成并试车成功,生产出了高品质的柴油、石脑油、蜡等产品,一举使我国进入到少数掌握煤制油工业化技术的国家行列,并使我国煤制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世界最大的石油企业之一壳牌石油公司宣布,该公司已经与中国宁煤集团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同研究在我国宁夏建设预计年产近350万吨油品的煤制油企业。据此完成(1)~(3)题。
(1)在宁夏建设煤制油企业生产石油的替代品,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A.煤制油需要大量用水,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
B.当地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C.造成当地用煤减少,能源供应紧张
D.当地的酸雨危害加重
(2)下列有关煤制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制油可以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紧张局面
B.煤制油能从长远解决世界能源危机
C.煤制油不会产生温室效应
D.煤制油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3)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A (2)A (3)B [第(1)题,煤制油项目可以明显减轻煤炭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减轻酸雨危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该项目耗水量巨大,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第(2)题,能够部分取代石油,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紧张局面,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第(3)题,“煤变油”可以减少煤炭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部分替代石油可以减少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缓解煤炭运输对铁路的压力。]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煤制油企业生产石油的替代,主要考察了“煤变油”可能产生的问题及重要的战略意义,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煤变油”可以减少煤炭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缓解煤炭运输对铁路的压力;部分替代石油可以减少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紧张局面;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危机;该项目耗水量巨大,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
题组1 石油的价值
1.下列关于石油时代发展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
A.灯油时代,提炼的石油主要用作油灯的燃料
B.汽油时代,石油大量用于汽车、飞机燃油
C.石油化工时代,石油大量用于汽车、飞机燃油
D.石油能源时代,煤炭仍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
D [石油能源时代,石油是世界第一大能源。]
题组2 石油资源的分布
2.下列关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很少
B.西部的石油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C.我国四大天然气区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陕甘宁地区
D.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到珠江三角洲
C [我国的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和西部,东部集中分布在大庆、胜利、辽河、大港、中原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题组3 石油生产与消费
结合中国石油供需平衡(含预测)图(单位:亿吨),完成3~4题。
3.2010~2020年,我国( )
①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②石油供应充足 ③石油产量平稳增长 ④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图中数据说明,在2010~2020年里,我国应( )
①重点加强国内石油开采 ②到国外投资开发 ③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 ④鼓励合成纤维的出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D 4.C [第3题,图中数据表明,2010~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能源需求量增长快,说明经济发展迅速。第4题,石油开采应当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合成纤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能源。故②③选项正确。]
题组4 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为保障石油安全,我国将大量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针对我国石油进口日益增多的现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势在必行。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应建在( )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青藏地区
D.内蒙古自治区
6.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石油形势( )
①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水平 ③进一步提高节能意识,努力抓好节能工作 ④加大能源的调配程度,维持能源生产消费均匀的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B 6.A [第5题,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的原则为交通便利,便于从海外进口以及尽快投放到石油消费市场,故应建在东部沿海地区。第6题,目前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量过大,能源的利用率过低,故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此外还要加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等。]
新时代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1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能源权力中心越来越分散,国与国之间的能源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供给质量、促进能源供给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探索消解能源安全困境的方法路径。
一、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现状及能源产业的环境约束加剧
1.短期内很难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是富煤、少气、贫油的国家,这种能源分布状况决定了我国只能以煤炭作为主要供应能源。据统计,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65%,石油天然气占27%;我国煤炭消费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0%。显然,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比例,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煤炭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给我国环境安全带来严重挑战。此外,我国还面临着能源利用率低、高能耗产业占比过高等问题,这些不仅带来了能源浪费问题,还带来了环境污染。
2.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近年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能源需求量还会持续稳定增长,这意味着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还将持续上升。然而,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控制了中东和中亚地区,并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控制马六甲海峡,这对我国能源外部供给造成了威胁。此外,我国石油进口地多为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的地区,如中东、北非、拉美等地区,很容易产生能源供给中断问题。
3.能源安全政治化倾向明显
能源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将能源安全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试图建立有利于本国的全球能源格局,这使我国与许多国家处于能源竞争状态。此外,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常常与环境安全、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交织在一起,使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更为复杂。
4.资源禀赋差、供需结构失衡、国际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威胁能源安全
(1)能源资源禀赋较差。从总体上看,我国能源储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这意味着我国必然会遇到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煤炭多分布于华北和西部地区,石油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及海域,而能源消费地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这无疑给我国能源的优化配置带来许多困难。此外,我国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而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低质能源所占比例较高,许多能源都处于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的偏远地区,这些直接影响了我国能源开发与供给。
(2)能源供需结构失衡。当前我国能源需求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但是能源生产难以满足能源消费需要,使得能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此外,我国各工业部门中,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部门所占比例过高,而这些工业部门多是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耗量超过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70%,这不仅增加了我国能源消耗,还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3)国际能源市场因素。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甚至已超过60%,这意味着我国将更多地依赖国际能源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及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在石油进口、对外石油合作等方面仍会遭到西方国家的干扰和破坏,这些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供给安全。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策略建议
1.以创新驱动确保能源安全
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首先,以制度创新保障能源安全。应当建立“政监分离”的能源监管体系,明确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权力边界,减少政府对能源生产、价格和消费的过度干预。应当加强国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公平、统一、开放的国内能源市场。应建立能源技术委员会、技术监测中心、新能源推广中心等能源交易平台,完善“用能权”交易制度及其配套制度。此外,以科技创新促进能源安全。应当研制先进的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不断优化能源供给方式。应当将互联网技术用于能源生产、输送、消费等环节,以互联网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如可以用网络技术监测能源供给情况,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入网比例,从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2.以系统优化确保能源安全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协调发展是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评价国家能源系统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所以,应当将协调发展作为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消除能源生产布局不合理、消费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解决好能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多的问题。比如,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取缔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产能,推动高能耗产业向能源生产基地转移。应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等电能替代计划,提高电能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的比重。
3.以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
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生产安全、能源进口安全等方面,还包括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将开发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作为能源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比如,应大力开发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此外,应当开发洁净煤发电、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等先进技术,开发无污染的水电技术、环保式火电技术等,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能源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应当健全环境征税体系,开征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税,提高环境污染企业的税负成本;应当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的财政补贴,提升绿色能源在能源供给体系中的比重。
4.以能源合作保障能源安全
随着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日渐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能源市场成为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应当将能源进口作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我国的对外能源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我们可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进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借助亚投行、丝绸之路基金等打造石油丝绸之路,推进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在次贷危机后,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量逐步下降,世界能源供需渐渐变成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沙特、伊朗、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都在积极寻找石油买家,从而为我国的石油进口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我国应加强与沙特、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等产油国的合作,建立长期能源合作关系,为我国能源供给提供持续稳定保障。(来源于《人民论坛》,作者芦艺,有删改)
教材P13活动
1.石油既是主要的能源,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1/3;石油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石油化工可生产出成百上千种化工产品。现代工业离不开石油,就像人体离不开血液一样,因此,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2.石油发热量比煤炭高,污染比煤炭小,使用、运输方便。
教材P14活动
国家分布特点: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从国家分布看,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等世界石油储量前十位的国家探明储量占到世界总探明储量的85%。影响:导致石油生产集中在少数国家。
教材P15活动
1.我国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内陆盆地以及渤海湾、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上。
2.我国石油消费需求逐年增加,国内石油供给出现不足且缺口扩大,国外石油进口数量也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早已突破50%的警戒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必须立足国内,稳定石油生产,我国西部内陆和海上石油储量丰富,因此加大西部内陆和海上石油勘探对稳定和增加石油产量,保障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P17活动
1.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背离,影响着石油能源供需平衡和油价振荡,造成石油生产国经济依赖石油,而石油消费国面临石油短缺的局面。西方大国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与争端不断加剧,石油生产国为保障石油价格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
2.自左而右,自上而下: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巴拿马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对我国尤为重要。
教材P19活动
1.(1)经济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拉动国内石油消费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2)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化工阶段,尤其是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快于轻工业,高能耗行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钢铁、汽车、建筑、化工等一系列高耗能的行业仍然较大;(3)交通运输发展,拉动了交通用油需求。
2.(1)国家进口石油需要消耗大量的外汇;(2)影响国家石油安全;(3)石油价格的波动对经济影响较大。
教材P21活动
1.(1)石油生产国的增产或减产;(2)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如亚洲金融危机,通过改变石油市场的需求量影响石油价格;(3)突发事件如战争——紧张的地缘政治会引起石油价格波动
2.(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因素来实现,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使得消费下降、投资减少和净出口降低,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在长期,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倒逼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石油的消费量,增加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重;同时,企业会进行产品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利润率,最终促进社会的技术进步。油价下跌则反之。
(2)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影响居民的消费、出行成本。
教材P22活动
1.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
2.除兰州以外的几处石油储备基地的区位优势:临海,道路网密集,海陆运输方便,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石油需求量大。兰州石油储备基地的区位优势:石化工业发达,石油的需求量大。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近年来,美国国会解除了维持了近27年的近海石油开采禁令。美国近海石油资源丰富,但由于需求量大,一直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据此完成第1~3题。
1.此材料表明美国石油资源的特征是( )
A.分布的不平衡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资源间的联系性
D.利用的发展性
2.为了实现石油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只保护不开发利用
B.开发利用完后寻求替代物
C.坚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
D.尽量储备以留后用
3.科技的发展对能源的影响是( )
①能源的种类不断增加 ②能源的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③非可再生能源变为可再生能源 ④各种能源的蕴藏量不断增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A 2.C 3.A [第1题,美国的石油资源大量分布在近海地区,说明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第2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故C项正确。第3题,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是按照资源的自身性质进行分类的,不会随科技的发展而使非可再生资源转变成可再生资源,③错误;④资源的蕴藏量不会发生变化,④错误;故A项正确。]
4.石油、天然气与煤炭相比,其优点有( )
①发热量较高 ②分布广泛、均匀 ③探明储量很大 ④便于开采、运输和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本题考查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突出优点。石油、天然气同煤炭相比,各有优缺点。相比较而言,煤炭分布广泛、储量较大,而石油、天然气的发热量比煤炭高,且使用、运输方便。]
近年来,石油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进口物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 )
A.主要产油区与主要消费区不一致
B.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
C.石油总量供不应求
D.石油输出国限产提价
6.为保证我国石油的战略安全,下列措施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采取节油措施
B.加强地质勘探
C.投资开发国外石油
D.减少汽车数量
5.A 6.D [第5题,“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主要产油区与主要消费区不一致。做题时注意“客观”二字。第6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消费量增加,并不能依靠减少汽车数量的办法来保证石油供给。]
下图是我国部分年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7~8题。
7.字母M表示( )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
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
8.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7.B 8.D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因而为净进口量。第8题,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D项为节流措施。]
据美国《地理》杂志报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约8
000万桶(每7桶合一吨),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据此完成9~10题。
9.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为保障石油安全,我们应( )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C 10.A [第9题,“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约8
000万桶”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第10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未来石油供需平衡(单位:亿吨)
2018~2019年中国前15大原油进口来源国
(1)从图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对外依赖程度将于________年之前超过5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于________地区。
(2)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走出能源“困局”,一靠“开源”,二靠“节流”,简述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2015年以前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超过50%;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石油进口地主要在中东地区(46%)。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量增长快;石油来源地过于集中,需要远距离海运,安全隐患大。第(3)题,关键要紧扣“开源”“节流”两方面回答。
[答案] (1)2015 中东
(2)石油产量增长缓慢;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石油来源地较单一,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3)节约使用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寻找和形成多元的石油供应市场;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基地。
读我国2013~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及增长率图,完成12~14题。
12.我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8年
13.自2017年起,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
B.促进原油炼化行业快速发展
C.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占主体
D.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的结果
14.我国石油炼化行业应( )
A.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B.加强下游产品间的竞争
C.继续提高原油进口量
D.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
12.C 13.A 14.D [第12题,读图中“中国原油进口增长率曲线”可知,我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是2016年,增长率为14%,其余年份的增长率都较低,C正确。第13题,由题干“自2017年起,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可知,国内原油消费量增长,产量不足,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A正确;原油总消费量的增加会促进原油炼化行业快速发展,原油进口量的增加,可能与国内原油产量下降有关,并不能表示总原油消费量的增加,B错误;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约占能源消费结构比重的60%多,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段内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C错误;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是指进口量大,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是指进口渠道多,进口量与进口渠道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错误。第14题,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我国炼油总产能已处于严重过剩状态,随着国有企业扩大以及民营企业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预计炼油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故我国石油炼化行业不应注重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A错误;今后我国炼化行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控制炼油能力过快增长的同时,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增产高附加值炼化产品,乙烯及其下游衍生物需求持续增长,高端石化产品市场缺口大,故需加强市场需求旺盛的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工程塑料等产品的生产,增强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力,B错误;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逐年攀升,不宜继续提高原油进口量,这不利于我国能源安全,C错误;炼化一体化具有能最大程度利用原油资源、综合利用副产品和中间产品、优化配置公用工程、降低生产及建设成本、发挥规模效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推进炼化一体化,实现我国炼化行业由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型转型发展,D正确。]
15.下图为我国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 )
A.以水能为主
B.已进入石油时代
C.能源利用单一化
D.以化石能源为主
D [读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主导地位。D选项正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5.06亿吨,同比增加9.5%,对外依存度近70%,我国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2015~2020年7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及增长情况
材料三 我国进口原油中的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进口的,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国内专家提出了从缅甸修一条输油管道到昆明的计划,该路径比我国传统方式通过马六甲海峡至少能减少1
200千米的路程,而且要安全得多。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原因是什么?
(2)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中缅石油通道对云南经济的影响。
(4)综合分析新世纪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解析] 第(1)题,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而我国仍然以煤炭为主,主要是因为煤炭在我国储量丰富,开发利用难度较小,利用方便且便于运输。第(2)题,主要从我国目前自身的生产量和需求量两方面回答。第(3)题,管道的建设会促进该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会促进该地经济的发展。第(4)题,结合材料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 (1)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开发利用难度较小,利用方便且便于运输。
(2)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国内已探明储量有限,生产量小;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矛盾越来越大。
(3)①促进云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加强了我国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中缅贸易通道的形成,促进云南及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③扩大西南地区的国际、国内影响,加强本地的对外联系,促进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4)①进口地区多元化;②增加战略石油储备;③石油市场国际化,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竞争;④节能和提高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⑤加强石油的勘探。
7/8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极不均衡
②非可再生
③质量
④国内
⑤多
⑥下降
⑦数量
⑧绿色
[学思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所谓“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所谓“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
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紧张问题,一要“开源”,二要“节流”。据此回答1~3题。
1.海水淡化可以扩大淡水来源,目前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是 ( )
A.中国
B.美国
C.埃及
D.沙特阿拉伯
2.下列做法属于“节流”的是 ( )
A.在丘陵地区修筑梯田
B.植树造林,退耕还草
C.矿产开采中采大弃小,采富弃贫
D.农业生产中应用滴灌、喷灌技术
3.对非可再生的资源来说,“开源”的最好办法是 ( )
A.限制利用
B.实现综合利用,寻找替代能源
C.禁止开采
D.加快勘探开发,扩大开采量
1.D 2.D 3.B [第1题,海水淡化成本高,因此只有在非常缺水而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或地区才能开展。第2题,“节流”是节约,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第3题,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再生,因此要做到充分利用,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可以替代的能源。]
我国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耕地面积减少
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②城市工矿、交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③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①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控乱占耕地行为;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耕地退化
耕地质量下降
①工业废渣、废水的排放;②农业化肥、农药的滥用;③城市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
①严控工业污染物的任意排放;②增施有机肥、发展生态农业;③改良中低产田
水土协调度低
①水资源南多北少;②耕地北多南少;③水土配合不协调
①南水北调;②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改良品种,推广耐旱作物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通过对2016年重庆东南部的酉阳县和武隆区以及重庆东北部的巫山县等3个地区的12个比较典型的村庄调查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耕地撂荒情况严重。巫山县、酉阳县和武隆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都是以丘陵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生态脆弱,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下图分别为巫山县、酉阳县和武隆区分布示意图和四川盆地东部地貌景观图。
(1)分析三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
(2)从耕地资源的角度分析三地耕地撂荒的原因。
(3)说明三地耕地撂荒产生的影响。
(4)为缓解三地的耕地撂荒现象,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形成喀斯特地貌一是需要有大量可溶性的碳酸岩;二是区域降水丰富,流水的溶蚀作用强。第(2)题,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该地以丘陵山地为主,说明耕地资源坡度大,地形崎岖,不利于耕种;喀斯特地貌发育,说明土壤肥力低;喀斯特地区耕地破碎,地块之间距离远,交通不便;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坡度大,面积狭小,不利于机械化种植等。第(3)题,说明三地耕地撂荒产生的影响,可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耕地撂荒有利于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气候;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减轻石漠化的现象;但会减少耕农作物播种面积,使粮食收入大大降低。第(4)题,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在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情况下,由集体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土地整理、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答案] (1)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季风气候区,湿热多雨,流水作用强。
(2)耕地破碎,各地块分布较远,交通不便;耕地地块面积小,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坡度大,不利于耕作;多喀斯特地貌,耕地土壤肥力低。
(3)有利影响:耕地撂荒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气候。
不利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收入大大降低。
(4)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在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情况下,由集体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土地整理、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课时分层作业(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2.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1.B 2.D [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第2题,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总产量、改善耕地质量等方面考虑。]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耕地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创性改革措施。结合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我国耕地不足的原因,正确的有( )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 ④东部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5.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B 4.D 5.C [第3题,我国面积广大,但是由于地貌复杂,山地多,平原少,耕地相对较少;我国经济发展快,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占用大量的耕地,使本就不足的耕地进一步减少;我国人口净增加多,人均耕地更显得不足,而高产、稳产田少是表示耕地的质量不高,而不是数量不足。④是仅说了东部各省区,不代表全国,与题干不符。第4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耕地占用多,后备土地资源少的现状,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耕地减少趋势。第5题,为保证粮食自给,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
下图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列地区中退耕因素与图中①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三江平原退耕还湿
C.云贵高原退耕还林
D.河西走廊退耕还湖
6.C 7.D [第6题,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只能使农业用地的方式发生改变,并没有使农业用地实质性减少,但建设用地和灾害损失却使土地不能再作为农业用地使用。第7题,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退耕应当是退耕还草。]
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完成8~9题。
8.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9.(易错题)近年来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沙暴吞耕
8.D 9.A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这些地区都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第9题,解答该题要结合实际,了解区域发展情况。图中③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工业化、城镇化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较大。]
读下列漫画,回答第10题。
10.漫画中的行为属于滥采导致耕地减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漫画④中的耕牛是题眼,说明滥采瓷泥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11.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
图乙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亿亩)
(1)从图乙中可看出,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年份是________年。
(2)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分析回答为保护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可以从图乙中数量的变化分析得出。第(2)题,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第(3)题,要把土地分成已经破坏的、没有破坏的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答案] (1)2003
(2)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
(3)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
读漫画,回答12~13题。
12.此漫画反映了哪种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13.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地区,常采用建设防护林的措施来治理,不同地区建设的防护林不同,下面对应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防风固沙林
B.沙漠绿洲——水土保持林
C.三江源——水源涵养林
D.工矿企业内——农田防护林
12.B 13.C [第12题,从漫画中可知,建筑物密集,土地公公拿着“寻找土地”的牌子,可知该漫画反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第13题,黄土高原应该是水土保持林,沙漠绿洲对应防风固沙林,工矿企业内应该建设环境保护林,三江源是水源涵养林。]
读顺口溜:“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据此完成14~15题。
14.顺口溜描述的现象是( )
A.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
B.地表整体下沉
C.耕地分散
D.耕地面积扩大
15.下列措施可以解决顺口溜描述现象的是( )
A.退耕还林
B.退宅还耕
C.土地复垦
D.修筑梯田
14.A 15.B [第14题,顺口溜描述的是“空心村”导致耕地减少的现象,它会导致农村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第15题,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主要措施;土地复垦是解决土地塌陷的主要措施;修筑梯田是解决缓坡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措施。]
16.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1)要解决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确定a地区是东北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一般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方面去作答。第(2)题,抓住“人均耕地少”这个关键词作答,从“人多”和“地少”两个方面去找原因。第(3)题,一定要注意读图,善于从图例、标注、图示中提取隐性信息。
[答案] (1)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镇化水平高)。
(3)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7/7课时分层作业(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类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在目前属于自然资源的( )
①煤炭 ②焦炭 ③水能 ④雷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有关上题中自然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可再生资源
B.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C.都是能源资源
D.都是物质资源
1.C 2.C [第1题,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统称为自然资源。焦炭是经过人类加工形成的,雷电目前不能用于生产活动,都不属于自然资源。第2题,煤炭和水能都属于能源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但煤炭再生周期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水能再生周期短,属于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 )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的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B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的利用领域和范围,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4.古老文明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河流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因有( )
①河流提供水源 ②河流冲积作用形成肥沃土壤 ③河流方便运输 ④河流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古老文明诞生时,人们对大自然依赖关系强。河流可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水源、形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运输,而水产养殖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出现的。]
读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5~6题。
5.读图可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 )
A.河北水土配合最差
B.广西水土配合最佳
C.水土配合总体较好
D.越往北水土配合越差
6.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地形
B.气温、降水量
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7.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5.A 6.A 7.D [第5题,从图中可知河北省水土比重差别最大。第6题,各省水土配合差异主要受气候(降水)和地形影响。第7题,我国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但雨季开始晚,结束较早,总降水量偏少,地面径流总量小。]
8.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
A.俄罗斯
B.加拿大
C.中国
D.澳大利亚
D [澳大利亚东部为南北纵列的大分水岭,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其抬升,形成丰沛降水,水资源丰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和大分水岭的阻挡等,降水较少,水资源紧缺。因此可以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
9.关于“自然资源不能够被永续利用”的观点,错在没有认识到( )
A.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多的
B.可再生资源是不会枯竭的
C.某些资源如淡水等可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D.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的
D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的。]
10.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 )
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B.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
D.多数可再生资源,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D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几乎不可能再生;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再生、循环使用,但由于其再生、更新或循环总有一定的周期,若利用不合理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11.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的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而且使____________增高。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落后。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反映的是资源分布上的问题;材料二反映的是资源短缺问题;材料三反映的是资源利用上的问题。
[答案] (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读下面两图,完成12~13题。
图1
图2
12.(易错题)图1中哪幅图表示的事项与图2中图例丙表示的事项属于同一类(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1中,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和再生的自然资源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D 13.B [第12题,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煤炭、森林、梯田、汽油;图例丙表示的事项不属于自然环境中原有的,只有汽油符合这一条件。读懂图例丙的性质是答题的关键。第13题,“被人类开发利用后”是关键信息,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梯田)是可再生资源。]
2020年3月22日是第28个“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2020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结合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完成14~15题。
14.我国工农业生产受缺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华北地区
15.针对上题该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 ③缩小工农业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 ④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技术 ⑤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14.D 15.A [第14题,华北地区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多,且水污染、水浪费严重。第15题,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要从“开源”——跨流域调水和“节流”——节约用水两方面着手。]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卡皮诺说着说着,竟然潸然泪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上的光彩一点点消失了。……直到一群外国人来看我,他们嘴巴张成了‘O’型,叫道:“不可能!怎么会这样,这还是一条河吗?”
材料二 地无半里平,人无三分钱,缺粮又缺水,遍地裸石岩。
材料三 (太谷县)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乾隆《太谷县志》卷三)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会导致____________(填一种资源问题),如何应对该资源问题?(答四条即可)
(2)材料三描述的资源问题是________,材料二描述的现象会导致该问题出现吗?该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解析] 第(1)题,“这还是一条河吗”是题眼,说明该材料描述的是水污染,它会导致水资源短缺。第(2)题,“遍地裸石岩”是材料二的关键词,说明其描述的是水土流失;“民多而田少”则是材料三的关键词,说明其描述的是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
[答案] (1)水资源危机(或水资源短缺)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工业;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
(2)耕地短缺(或人多地少) 会。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加速发展,耕地总量和人均量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和环境污染等使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5/6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图中阴影部分是指( )
A.煤炭
B.水能
C.石油
D.沼气
B [水能按能量来源分类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按性质分类属于可再生能源,按利用状况分类属于常规能源。]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2~3题。
2.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3.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2.B 3.D [第2题,本题注重考查读图能力和获取、解读图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1650~1780年间该区域原始林地的比重大幅度降低,而耕地的比重却上升,说明1650~1780年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垦。第3题,从图中获取次生林地面积扩大,而耕地面积缩小的信息,分析次生林地面积扩大与耕地面积缩小内在的因果关系,可推出该区域采取的基本措施是退耕还林。]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②利用率过高 ③水污染严重 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 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③灌溉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C 5.D [第4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5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有(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6.B 7.C [第6题,图中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主要是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①对;土壤贫瘠、使用化肥与盐碱地比重大关系不大,②错;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对;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渍化无关,④错。第7题,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C正确;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A错;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B错;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渍化的原因,D错。]
下图表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及耕地等指标的对比。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指标分别是( )
A.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耕地
B.耕地、土地面积、人口、水资源总量
C.人口、水资源总量、耕地、土地面积
D.土地面积、人口、耕地、水资源总量
9.北方地区资源的配置现状会导致( )
A.耕地后备不足
B.水资源浪费严重
C.人均土地面积少
D.缺水问题突出
8.A 9.D [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的水资源远远少于南方地区,但土地资源和耕地较南方更为丰富,而人口数量南方多于北方。根据图表所示,a资源南方远多于北方,故a为水资源。b、d资源北方多于南方,c资源南方较多于北方,结合选项可知,a为水资源总量,b为土地面积,c为人口,d为耕地。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由于北方水少,耕地多,农业用水量大,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区域最紧缺的资源是( )
A.水资源
B.能源
C.矿产资源
D.耕地资源
11.图中区域人均耕地少,其原因主要是( )
A.人口稠密
B.耕地比重小
C.耕地退化严重
D.过度开垦严重
10.A 11.A [第10题,图示区域为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第11题,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尽管平原面积大,但人均耕地少。]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有 (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D 13.C [第12题,水土流失和沙尘暴能直接将表土层冲走或吹走,降低土壤肥力,使土地退化。第13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占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本着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必须适度开发。]
近年来,黄土高原推动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原来栽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的农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是( )
A.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多元化
B.科技含量减弱
C.趋向机械化
D.趋于自给自足
15.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河川淤沙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洪水流量增加
14.A 15.B [第14题,“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走多种经营之路,有利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第15题,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可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减少河川淤沙。]
16.在近几年的国际大型车展上,新能源车和清洁能源车备受青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B [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需要大量的玉米等粮食作物作为原料,因此,可能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17.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不产生CO2,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依然会产生温室气体,同时目前也不可能大规模开发而取代水电站。]
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20年2月17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18~20题。
18.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20.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18.B 19.D 20.C [第18题,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沉积岩,B项正确。第19题,可燃冰可部分替代石油;可燃冰主要蕴藏在深海,开发成本高;页岩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页岩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清洁能源,D项正确。第20题,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题中四个区域中,青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可能有可燃冰分布,C项正确。]
被称作“大西洲”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的古代城市,在12
000年前就已沉入海底。然而目前,法国一个匿名的“海底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下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巨大海床,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各种形态各异的“建筑”,而它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据此完成21~22题。
21.到这座“海底古城”考察的科学家面临怎样的环境( )
①狂风 ②巨浪 ③黑暗 ④低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海底古城”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得益于海底( )
①低温 ②温度变化平缓 ③空间开阔 ④水流缓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1.B 22.D [第21题,狂风、巨浪发生在海面。第22题,古城得以保存,是因为侵蚀作用小;温度变化平缓意味着物体热胀冷缩微弱,水流缓慢意味着流水作用微弱,这些均可使古城得以保存。]
23.在滩涂围垦农田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A.水土流失问题
B.土地沙化问题
C.土地盐渍化问题
D.石漠化问题
C [沿海地区土壤中的盐分含量相对较高,有些在沿海滩涂围垦的农田因缺乏淡水浇灌而出现盐渍化问题。]
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践行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大亚湾区坚持抓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执法,努力保护生态环境,日前成功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使得大亚湾天蓝、山美、海迷人,风光无限好。据此,完成24~25题。
24.下列关于ISO14000系列标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
B.该标准可以规范各企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
C.该标准没有污染物排放绝对量的设置
D.该标准的实施具有强制性
25.大亚湾成功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有( )
①规范地区的经营行为 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改善生态环境 ⑤实现与国际接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24.D 25.A [第24题,ISO14000系列标准以市场消费行为、市场对企业(机构)环境形象认可为动力,是一个自愿性标准,不带有任何强制性,突破了环境管理政府行为的单一模式。第25题,ISO14000标准体系规范的是相关组织的环境行为;地区的经营行为不当,将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读我国耕地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读图概括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近年来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说明其主要表现;简述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3)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种植蔬菜、花卉的面积在上升,请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可知,我国耕地多分布在条件适宜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第(2)题,河套平原地区本身比较干旱,引黄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容易造成次生盐渍化,进而引发荒漠化问题。第(3)题,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崛起,市场发生了改变,因此其农业类型也就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表现: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措施: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27.水资源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根据下图,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
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
(2)根据下表分析,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
省级行政区
人均用水量(m3/人·年)
人均生活用水量(m3/人·年)
人均生产用水量(m3/人·年)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m3/亩·年)
万元GDP用水量(m3/万元)
江苏
610
70
540
446
570
宁夏
1
780
26
1
754
1
352
4
000
(3)据表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不同的图例可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有两点。从阴影条框可知:人均拥有量小;从空白条框可知:南多北少。第(2)题,水资源利用结构上的差异,需要从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两方面回答。第(3)题,注意是“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回答时要紧紧扣住这一点进行思考。
[答案] (1)现状:①人均拥有量小;②南方多,北方少。
原因:①人口多;②年降水量南方多,北方少。
(2)江苏省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
(3)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得多,而蒸发又比较旺盛。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浪费严重。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 日本能源安全情况(1973和2015年度)
能源状况
1973年
2015年
能源进口依赖率(%)
89.4
81.0
石油消费比重(%)
77.4
53.0
进口中东石油占进口石油比重(%)
79
82
材料三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争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低到65%。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2030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试分析其最主要的原因。
(2)材料三是日本针对它的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努力?
(3)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地理角度思考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情况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材料一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的比例在下降,天然气的比例在上升,2030年后,天然气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因为天然气的环境效益比石油高。第(2)题,日本的石油目前主要来自中东地区。材料三中反映的是日本为解决石油来源单一化而做出的努力。第(3)题,从日本能源安全状况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答案]
(1)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
(2)石油来源过分依赖中东(或石油来源单一化)。
(3)能源结构多元化,能源来源多元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此图是中国的环境标志,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在人们的生活中,提倡“绿色消费,环保选购”,请列举一些符合此要求的行为。
(3)倡导选购有环境标志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实施环境标志认证为什么能达到上述目的?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解析] 本题以我国环境标志为载体,考查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等方面的知识,要联系实际,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 (1)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2)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购买绿色食品等。
(3)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益于人类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安全。
(4)环境标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衡量商品信誉的重要指标,而商品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效益。所以,实施环境标志认证是保护环境,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
11/11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通过实例,知道海洋空间的构成、开发利用的领域及主要方式。(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评价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国家安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3.举例展示人类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析海洋空间利用各个方面的优点。(综合思维)4.通过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的意识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海洋空间资源概述
1.海洋空间资源概念及构成
海洋空间资源是指海洋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称海域,主要由水体、礁石、海岛、海床(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线、潮间滩涂等构成。
2.用途
(1)作为生产场所,可用于海水养殖、海上发电、海洋油气开采等。
(2)作为仓储场所,可用于建设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3)作为交通运输场所,可用于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4)作为生活场所,可用于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5)作为军事场所,可用于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3.我国的海洋空间资源
(1)渤海、琼州海峡等是我国的内水;黄海、东海、南海部分海域,台湾以东太平洋沿岸海域和部分岛屿周围海域是我国的领海,我国拥有完全主权。
(2)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对领海以外的海域,虽然不拥有主权,但拥有毗连区的某些管制权,同时依法拥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等海域的相关权益。
[特别提醒] 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宽度最宽不超过12海里。
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目前,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主要限于沿岸和近岸海域,开发方式主要有耕海牧渔、填海造地、海岛开发、港口及交通运输线建设等。
1.耕海牧渔
(1)概念:综合利用人工鱼礁、深水网箱、深水养殖船、海上平台等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实现对海洋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的集约式立体开发利用;并通过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等方法,建立海洋牧场,这种类似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被形象地称为耕海牧渔。
(2)意义: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高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保护并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2.海洋运输线
(1)作用:海洋为船舶的航行提供了载体和动力,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与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2)海洋运输线主要由海上航道和海港等构成。
海峡的作用:一些海峡是海上航道的“咽喉”,如马六甲海峡被中国、日本等国视作“海上生命线”。
海港的作用:海港是海洋运输线上的枢纽,也是海运物资的集散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3)发展:海洋运输线已经从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其主要方式有海底隧道、海底管道和跨海大桥等。
3.填海造地
(1)概念:是指把原有的海域通过人工技术转变为陆地的开发利用方式。
(2)作用:可以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也可以为军事设施建设提供土地,对维护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不利影响及措施:填海造地也会导致滨海湿地(包括滩涂、河口、浅海、红树林等)消失、自然岸线减少,还会改变海洋环境,影响海洋生物、鸟类的栖息、繁殖和迁徙。为此,我国对填海造地的管控日趋严格。
[易错警示] 填海造地可以扩大陆地面积,但也会对海岸环境和生态带来影响,因此有利有弊。
4.海岛开发
(1)概念:海岛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洋空间的重要依托,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
(2)作用:海岛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要依据,对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有深刻影响。
三、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1.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的重要性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利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文明进步的走向。
2.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1)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妥善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前提。
(2)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大部分进出口商品,包括石油、铁矿石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进口,均需途经我国领海以外的国际海上通道运输,这些海上通道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3)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需要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海洋权益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
(4)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积极发展与沿海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1)现状
目前,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近岸过度开发与深远海开发不足问题突出。此外,海岸侵蚀、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对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从根本上扭转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局面的措施
我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健全海洋保护区网络,对传统海洋渔场、海洋保护区等涉及海洋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限制或禁止大规模、高强度海洋空间资源集中开发活动和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列为四大重点工程之首,在胶州湾、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厦门湾、北部湾等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
1.填海造地可以扩大陆地面积。因此,这种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方式百利而无一害。
( )
2.海洋运输成本较高,基本不受天气影响。
( )
3.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与日俱增,故我国应当建海上城市。
( )
4.一些无人居住的、条件异常恶劣的孤岛对人类没有太大意义。
( )
5.下列海域属于我国内水的有
( )
①天津港 ②珠江口 ③渤海 ④琼州海峡 ⑤南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提示:1.× 填海造地会对海岸环境和生态带来影响,因此有利有弊。
2.× 由于海上气象复杂多变,且航道宽窄、海水深度变化较大,因此海运属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运输方式。海洋运输具有的优点是量大、成本低,适合各种笨重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
3.× 海上城市的建设难度和资金需求量都远高于围海、填海造地,海上城市的建设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4.× 海岛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在国防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
5.A [我国内水指领海基线以内的海湾、海峡、海港及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其他海域,所以天津港、珠江口、渤海、琼州海峡都是我国的内水。]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材料一 全球最大人工群岛建成后将可以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出的一幅世界地图(见下图)。从高空俯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依稀可见两棵巨大的棕榈树漂浮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仔细辨认,棕榈树竟是由一些错落有致、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除棕榈树外,还能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的一幅世界地图。这一派奇特景象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迪拜雄心勃勃的人工岛计划——棕榈岛工程的一部分。为了建造它们,8
000万立方米的土石被填进海里,还专门修建了一条12千米长的防护堤。
材料二 新华网海牙2012年7月11日电 曾经因拦海大堤的建成而改变其疆域版图的荷兰,在11日又迎来历史性的时刻。鹿特丹港口的“马斯平原垦地二期规划”工程当天实施堤岸合围,这使得荷兰人又从大海中营造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陆地。
问题1 (综合思维)人工岛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哪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方式?
提示:人工岛属于填海造地,人类对海洋空间开发方式还有耕海牧渔、海岛开发、港口及交通运输线建设等。
问题2 (综合思维)除海上城市外,海洋空间资源还有哪些用途?
提示:海水养殖、海上发电、海上油库、海底仓库、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观光休闲、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人工造陆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提示: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因此濒临灭绝,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造陆发展农业的地区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土地退化严重;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
[归纳提升]
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用途及意义
类型
用途
开发利用意义
海洋空间资源
生产场所
海水养殖、海上发电
①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形式多样,拓宽了人类的生活空间;②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利用空间更为广阔
仓储场所
海上油库、海底仓库
交通运输场所
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
生活场所
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
军事场所
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开发方式
耕海牧渔
港口和海洋运输线
填海造地
海岛开发
重要作用
在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下,耕海牧渔将传统的掠夺式海洋捕捞业转型为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管理,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高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保护并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海洋为船舶的航行提供了载体和动力,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与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海洋运输线的畅通以及海港的吞吐能力,对我国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都很重要
可以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也可以为军事设施建设提供土地,对维护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要依据,对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有深刻影响。国家依托这些海岛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同时,海岛及岛链、群岛具有重要军事和国防价值
1.下列关于人工岛和海上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建造了人工岛
B.世界上绝大部分沿海国家都建造了人工岛
C.兴建海上城市,工程费用巨大,要以强大国力作基础
D.海上城市仅靠砂石、泥土、废料堆积而成,耗资不多
C [海上城市和人工岛耗资巨大且需要发达的科技作为保障,目前建造人工岛和海上城市的仅为一些沿海的发达国家。]
2.海洋通讯的主要方式是( )
A.海底隧道
B.跨海高架电缆
C.海底管道
D.海底光缆
D [海底隧道与海底管道属于海洋交通运输方式的利用,海洋通讯主要是铺设海底光缆。]
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材料 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
000多千米,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与世界其他海区一样,我国海域也存在着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的争议。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国政府一贯主张,与邻国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海洋争端。
(4)开放性:我国的管辖海区向东、向南,被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等一系列岛弧所环绕,大陆与外洋的联系主要靠海峡,只有台湾岛是直面太平洋的唯一通道,在地理形势上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我国管辖海区内的一些岛礁被外国非法侵占,影响了我国管辖海区的开放度。
(5)海洋环境:多台风等海洋灾害,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6)海洋资源: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等。我国海洋资源,从绝对数量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人均拥有量少。
(7)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粗放,传统产业居主导地位,开发的总体水平偏低。
问题 (地理实践力)我国海洋空间资源面临哪些问题?
提示: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人均海洋资源拥有量少。
[归纳提升] 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现状
措施
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我国主张管辖海域与一些海上邻国存在某些争议,部分岛屿的主权归属、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划界等主张与一些海上邻国存在重叠
妥善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前提;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至关重要;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海洋权益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近岸过度开发与深远海开发不足问题突出;海岸侵蚀、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对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健全海洋保护区网络,对传统海洋渔场、海洋保护区等涉及海洋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限制或禁止大规模、高强度海洋空间资源集中开发活动和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
3.维护海洋权益可以( )
①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外部环境 ②巩固国防 ③打击海上恐怖活动、走私和跨国犯罪 ④维护对外贸易海上航运通道、石油航线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以上各项都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鱼、虾、蟹、贝等种类丰富。南海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各种金属矿产资源。南海诸岛岛礁上有绚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
材料二 南海部分区域图
(1)判断图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形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南海可以开发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
(3)近期,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我国南海不断挑起事端,南海问题不断升级。结合所给的材料,分析南海争端不断的可能原因。
(4)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南海的执法力度,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阐述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大意义。
[解析] 根据图中等深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为大陆架,B为洋盆,另外结合材料可知南海可开发的资源有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南海争端的原因主要从资源、战略位置、历史问题、大国势力干扰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大陆架 洋盆
(2)海洋生物 海底矿产 海洋空间
(3)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历史问题;大国势力的干扰等。
(4)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区域认知: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
15世纪以前,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15至16世纪,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19世纪,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又开通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增长,大型油轮得到了发展。集装箱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入世界任何的海域。
(1)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到埃及,最短的海上航线经过( )
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
B.开普敦附近、印度洋、红海
C.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苏伊士运河
(2)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航线是( )
A.欧亚澳航线
B.北大西洋航线
C.好望角航线
D.北太平洋航线
(1)A (2)B [第(1)题,本题属无图考图题,要求对阿根廷、埃及在世界中的位置相当熟悉,并明确主要的海上航线。故从阿根延到埃及的海上航线需经过大西洋及直布罗陀海峡。第(2)题,北大西洋航线连通了北美地区和欧洲各国及北非一些国家。世界上约有1/3的商船航行在这条航线上,这是由这两大区之间发达的国际贸易决定的。]
[素养立意] 本题属无图考图题,要求对阿根廷、埃及在世界中的位置相当熟悉,并明确主要的海上航线。考察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解答这类题时,要熟悉重要的海上“咽喉”要道,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类似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
题组1 海洋空间资源的概述
1.我国的领海分布在( )
①黄海 ②东海 ③南海 ④太平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我国领海分布在黄海、东海、南海和太平洋,面积约为37万平方千米。]
2.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相比,其复杂特殊主要表现在( )
A.海洋空间范围广
B.海洋环境恶劣
C.人类对海洋了解很少
D.海洋能源密度低,开发利用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B [人类在近海和海洋表面活动要抵御狂风巨浪等多种海洋自然灾害,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再加之海水的腐蚀性和海冰的破坏性,所以海洋环境的突出特点是环境恶劣。]
题组2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摩洛哥和西班牙表示,直布罗陀海峡海底隧道有望在2025年建成。据此,完成3~4题。
3.(生活中的地理)报道中的海洋空间利用方式是( )
A.人工岛
B.海底仓库
C.海底世界
D.海洋交通运输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布罗陀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B.海底隧道属于海洋空间利用
C.海洋交通运输不包括陆地上的码头
D.海底隧道受气候影响比较大
3.D 4.B [第3题,海底隧道属于海洋空间利用方式中的海洋交通运输。第4题,马六甲海峡被中国、日本等国视作“海上生命线”;海洋交通运输包括陆地上的码头;海底隧道受气候影响比较小。]
题组3 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5.目前,我国与下列国家中不存在岛屿争端的是( )
A.印度
B.菲律宾
C.越南
D.日本
A [我国与隔海相望的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日本、越南存在岛屿争端问题。]
6.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 )
A.渔业资源开发过度
B.海洋污染严重
C.海滩过度围垦
D.红树林遭破坏
A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破坏加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渔业生产活动。]
中国海洋开发现状与趋势
中国拥有着三万多千米的海岸线和三百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蔚蓝大海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海洋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康。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并存,同时在过度捕捞下,渤海部分污染严重地区甚至出现了“海底沙漠”。蔚蓝大海,本该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世界,现在部分区域却出现水体生物灭绝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加强监管,提高绿色开发水平,发展健康海洋经济,才能让蔚蓝大海“活”出秀美姿态。
1.海洋生产总值逐年提高,环渤海地区占比最大
我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接近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资源。其中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铜、煤、硫、磷、石灰岩等矿产;生物资源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化学资源包括海水中可直接提取的溴、镁、钾等化学元素;能源资源主要包括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
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7年随着我国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稳步提高,但增速波动下滑。200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9
662亿元,同比增长11.0%;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7
611亿元,同比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48
23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9
377亿元。需要注意的是,受到国内整体经济下行以及海洋生产总值基数扩大的影响,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波动下滑。
从海域分布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最高,占比最大。2017年,我国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24
63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1.7%;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22
952亿元,占比29.6%;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18
156亿元,占比23.4%。
2.近海污染现象无法根除,部分海域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但是海洋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对海水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全国约十分之一的海湾受到严重污染,部分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破坏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频发,溢油、危化品泄漏等环境风险持续加大。
根据海洋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近海海域低于国家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按春、夏、秋、冬季节分别为4.11万、3.36万、4.68万和4.81万平方千米,分别占近岸海域面积的14%、11%、15%和16%。从数据可以看出,除夏季受到降水量和河流入海量增大的影响,我国近海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较小外,其余季节均超过4万平方千米,我国近海地区海水污染现象依然存在,海水污染问题依然未得到根除。
从各个海域海水水质情况来看,渤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面积占比较高,海域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东海近岸海域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的影响,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达到31%;南海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15.2%,较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黄海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9.2%,较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3.过度捕捞,海洋生态遭遇破坏
我国海域共拥有鱼类超过3
000种,丰富的渔业资源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8~2017年,我国海洋渔业整体取得巨大发展,生产总值明显提高。2008年,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2
216亿元,2014年达到近年来最高值4
923亿元,随后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新常态的影响,生产总值有所回落。2017年,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4
676亿元,与2016年基本持平。
虽然我国海洋渔业取得巨大发展,但是,我国海洋渔业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近海过度捕捞现象严重。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海洋水产品捕捞量约为1
400万吨/年,其中85.7%的捕捞量发生在近岸海域,这对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渤海海域大型鱼类资源接近枯竭,小型鱼类资源严重缩减,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海底沙漠”。
近岸渔业的过度捕捞不仅对渔业资源可持续性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以渤海海域来看,根据海洋局生物监测数据可了解到,2015~2017年三年时间内,渤海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整体下降。2015年我国渤海地区浮游植物监测认定种类为223种,2016年有所上升达到234种,2017年迅速下滑至160种,下降幅度达到31.6%;浮游动物监测种类数量波动变化,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大型底栖生物监测种类数量连续三年下滑,2017年下降至318种。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的降低,反映出渤海海域海洋生物物种数量的减少,渤海海域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整体生态遭到破坏。
4.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加强监管指导
海洋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对海洋的合理开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依然存在过度捕捞、污染严重的现象。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制定多方面政策,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开发水平的提高。整体来看,我国目前关于海洋产业的政策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规划两个方面。(来源于前瞻网,作者李一凡,有删改)
教材P37活动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洋交通便利;大陆架比较浅,渔业资源丰富。海洋基本无结冰期。
教材P40活动
1.优势:运费低,运量大;不足:速度慢,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2.描画略。走苏伊士运河的理由:节省路程。
教材P42活动
海油陆采一般指的是滩涂或者人工岛,即在距离陆地较近的沿海地区或浅水区,通过修建人工岛之类的人工陆地,进行陆地采油,因为陆地采油的成本和风险都要比海上作业低得多,而且对环境等的适应程度也比较高,因此在能够满足陆采的情况下,会尽量选择陆采。
教材P43活动
1.领海面积:π×122=452平方海里或π×(12×1.85)2=1
547平方千米
专属经济区面积:π×2002=126
000平方海里或π×(200×1.85)2=430
000平方千米
2.庙岛群岛和舟山群岛分别散落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围,是保护我国国土安全的天然屏障。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了解耕地资源的价值;运用图表,分析世界和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特点。(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分析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理实践力)4.结合资料,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耕地资源的价值
1.耕地与耕地资源
(1)耕地:耕地是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耕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2)耕地资源:既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
2.世界耕地资源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数量的稀缺性,二是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
3.耕地的价值
(1)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农产品多是从耕地中获得的。
(2)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一定的生态价值。
[易错警示] 耕地资源不仅仅指耕地。耕地资源既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1.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3.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东部季风区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北非季风区耕地数量少,且分布零散。
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
三、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1)原因:受到工业、城市、交通等土地利用方式的竞争,我国经济效益“相对低下”的耕地加速流向非农建设用地;同时,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政策的实施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耕地损毁,我国耕地总量不断减少。
(2)趋势:近年来,虽然国家实行了最为严格的土地政策,耕地减少的速度有所减缓,但耕地总量减少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
2.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1)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良田,而新补充的耕地质量较差,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
(2)耕地负荷重,长期重用轻养,加之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的影响,使得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地退化严重。
(3)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白色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造成土壤板结和耕地污染。
3.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轻巧记忆]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②城市工交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③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四、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民以食为天”
(1)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粮食数量。
(2)粮食安全还要保障粮食质量。粮食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
(1)确保耕地数量
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2)粮食质量安全依赖于耕地质量安全
①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禁止向耕地任意排放各种污染物。
②要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药、化肥在耕地中的残留。
③要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维持土壤肥力。
(3)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是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
(4)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
1.我国自然条件越好的地方,人均耕地越多。
( )
2.我国耕地中,中高产田达2/3以上。
( )
3.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大规模开发利用荒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 )
4.随着大量荒地被开发,我国人均耕地将大大增加。
( )
5.为保护耕地资源,不准城市建设占用耕地。
( )
提示:1.× 我国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均耕地较少。
2.× 我国耕地中,中高产田仅占1/3左右。
3.× 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于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价值,而不是“开荒种田”。
4.× 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5.× 城镇化过程中难免要占用耕地。
我国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材料一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从总量排名看,我国在世界上排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是我国人口太多,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拥有耕地只有1.47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再看加拿大,人均耕地是我国的18倍,印度是我国的20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中排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
材料二 近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00多万公顷;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1/3。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问题1 (综合思维)通过阅读材料,请用简单话语描述一下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提示: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耕地面积比重小。
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人口不断膨胀;城镇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土地减少等。
[归纳提升]
1.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开发利用现状
产生原因
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①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②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④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①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良田而新补充的耕地质量较差,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②耕地负荷重,长期重用轻养,加之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的影响,使得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地退化严重;③耕地污染和土壤板结
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化肥、农药、机械、农田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耕地制度的改革,我国耕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单位面积耕地产量居世界先进水平,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2.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及其保护措施
耕地资源特点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措施
(1)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3)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
(1)确保耕地数量(2)提高耕地质量(3)防止耕地污染(4)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
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我国耕地占土地资源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
B.山区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
D.城市建筑、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3.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是( )
①增加耕地面积 ②切实保护耕地 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毁林开荒 ⑤大力开垦草原 ⑥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B 2.B 3.D [第1题,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从人口和耕地形势来考虑。第2题,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所以山地多,平原少,决定了耕地比重小。第3题,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大量增加耕地面积不现实;毁林开荒和大力开垦草原将导致生态破坏,同时也不利于林、牧业的发展。]
综合思维: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原因一
建设国家占用耕地
现在正处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国家为了建设道路、城市、工矿、乡村等占用了大量耕地,城郊村旁的优质耕地就减少很多,且工业用地超出合理限度,工业用地规模过大并占据黄金地段,不仅土地产出率低,且污染城市环境。
原因二
农村宅基地占用耕地
中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耕地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确,宅基地审批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村干部成为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实际审批者和受益者,使宅基地占用耕地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原因三
建设开发区占用耕地
很多地方盲目设立各种开发区,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撂荒”现象,据调查,全国开发区有43%闲置,土地利用率低下,耕地面积正在以惊人的幅度减少,且地方政府建设开发区占用农民大量的耕地,给农民的征地款仅是很低的补偿标准,或者不能到位、克扣、挪用、截留,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问题。
原因四
其他原因导致耕地减少
由于荒漠化、水土流失,每年都要使耕地肥力降低或丧失严重,导致地力衰竭,可耕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由于干旱缺水,使大量耕地荒芜;我国宜农荒地较少,开垦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还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启动,导致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守护好这个共同的家园。图示为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1)据图说明2001~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点。(至少两条)
(2)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有两个特点表现非常明显,一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二是减少的速度先快后慢。第(2)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 (1)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②减少的速度先快后慢。
(2)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沙漠侵吞等丧失大量良田。
②城市、交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
③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退化;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占用耕地。
[素养立意] 本题组考察了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特点及原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减少的速度先快后慢。减少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沙漠侵吞等丧失大量良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利用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建设不断占用耕地。
题组1 耕地资源的价值
1.下列有关耕地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耕地资源就是耕地
B.世界耕地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的稀缺性,二是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C.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
D.耕地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一定的生态价值。
A [耕地资源既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
题组2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只有20.24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7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优良田。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对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还有大面积的宜耕、宜林荒地待垦用
B.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C.东南地区耕地广,西北地区林地广
D.南方平原降水多,故水田集中
3.土地退化有多种类型,但不包括( )
A.烧荒导致土地荒芜
B.水土流失导致表土损失
C.灌溉不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2.B 3.A [第2题,我国土地开发力度较大,后备土地已经很少了;东南地区多丘陵山地,耕地较少;西北地区降水较少,不可能有大面积的森林;南方多丘陵山地,水田分散。第3题,烧荒对地面的植被造成破坏,但不一定影响土地肥力。]
题组3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
图乙
4.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有( )
①2000~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②2000~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③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④2003~2007年每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2002~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①建设用地增加 ②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③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④未利用地增加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C 5.B [第4题,由图可知,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但总量始终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其中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最快。第5题,由图可知,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最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大量的耕地变成林地;此外,居民点及工矿等建设也占用了一部分耕地。]
题组4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6.《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中国土地利用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强化土地宏观调控。规划期内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其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粮食出口
B.稳定粮食生产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控制乱占耕地
B [确保耕地面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人多地少,稳定粮食生产是根本目的。]
全球粮农治理框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既受其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也受其资源禀赋的约束。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因此,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这是我国现阶段面临复杂国际环境所应坚持的农业发展方向。
一、中国为粮食安全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及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多年稳定增长。2018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13
000亿斤,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
000亿斤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1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
384万吨(13
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由1992年的46.6%削减到目前的15.2%,不足世界平均关税水平的1/4,是世界上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近年来,中粮集团、北大荒、首农集团等国内大型粮油企业纷纷“走出去”,在与国际大国粮商的同台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能力,特别是中粮集团,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五大粮商,在巴西、阿根廷、黑海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等粮食核心产区构建起多元化进口格局,建立了超过我国进口粮食贸易量一倍以上的全球贸易能力,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明显增强。
我国也一直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积极响应和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涉粮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推动增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涉粮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致力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为其他国家的落实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规则制定,成功推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10多项农药残留国际标准、谷物国际运输标准、国际贸易粮食检疫措施标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主导制定修订小麦规格、玉米规格等多项粮食国际标准。牵头推动亚洲合作对话“粮食、水与能源安全相互关系”工作,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先后发起或主办APEC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G20农业部长会议、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虽然持续向好,但我国粮食紧平衡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红线”、生态“红灯”及粮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仍挑战着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融入全球体系的过程,随着国内外市场联通性不断增强,未来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风险和挑战,如大宗资源性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和进口集中度“双高”,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进口农产品在全球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主要品种基本上来自少数几个农业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相对单一,容易受制于出口国政策变化和产量变化;国际农产品定价权缺失导致跨国交易处于劣势,容易增大输入性风险;海上运输通道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运输断供风险;部分农产品的“黄箱”支持措施(即具有市场扭曲作用的补贴,比如最低收购价,WTO要求消减的政策)逐步接近或超过“微量允许”标准,而另一些种类的农产品补贴又受到有关贸易伙伴国的质疑和挑战等。因此,今后我国必须要用新的粮食安全观来统领粮食安全问题。
展望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国际粮农机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效果逐步显现,各国促进国际粮食市场有序流通、维护世界粮食市场总体稳定的愿望增强,贫困缺粮国家粮食生产得到发展,能够减轻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国内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营造了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全球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以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而未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盼亦将会有所增加,我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责任会越来越大。
二、以新粮食安全观作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指引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着人类的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国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影响国际粮食供求与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可以说,我国的粮食安全就是世界的粮食安全,世界的粮食安全也是我国的粮食安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我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改革完善粮食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所谓新粮食安全观,具体来讲,就是指在粮食产量稳居高位、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具有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从“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从“数量型安全”向“质量型和能力型安全”转变的新认识和开放、多元、优质、绿色的新思维。粮稳则民安,食安即民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需要牢固树立新粮食安全观,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的历史性转变,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安排粮食生产,打造粮食全产业链竞争实力,如此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然,从更长的时期来看,实现粮食安全也有着积极的前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新技术的采用,将会历史性地提升粮食供给的安全水平。
现阶段是基本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从自给自足到面向全球整合资源的战略转变期。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应以全球化的视野来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并进一步巩固和夯实我国可持续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在数量安全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消费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消费结构也将加快升级。因此,要确保主粮数量的有效供给,稳定粮食生产,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质量安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会日益关注,今后要切实加快实现与需求升级紧密对接的高质量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能力安全方面,今后要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及对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我国种植、加工、存运、交易的内外联通农业大循环体系。实现从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转变,这是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亟待补齐的发展短板。
三、在筑牢中国粮食安全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
扩大农业开放是我国基于资源禀赋的理性和自主抉择,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在持续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持续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以维护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今后我国农业需要的是全球战略,必须掌握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主动权和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建设,进一步重塑有利于国内农业发展的国际农业规则,以维护全球市场稳定。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等国际相关治理机构和平台的合作交流,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提升我国对重要国际农产品的定价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G20和APEC等倡议的建立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行动计划。
创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大力加强区域农业合作,推进实施新型农业国际合作战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创新“南南合作”模式,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做出积极努力,在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积极承担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化解地区粮食危机和援助贫困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积极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推进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努力在全球范围配置农业资源,引领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加速推进。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开拓海外市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大品牌。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维护和完善WTO规则,促进形成更加安全、稳定、合理的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与此同时,着力推动国内大型交易所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交割仓库全球布局,完善期货交易平台规则体系,拓展交易平台功能,发挥我国大宗农产品消费中心的影响力,逐步实现由国内定价中心向亚太区域性定价中心,最终实现全球定价中心的战略转变。
(来源于《学习时报》,作者史妍嵋,有删改)
教材P25活动
1.耕地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的重要依靠;耕地有增值、信用担保、养育等功能。着眼当下,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其基本生活的保障。如果仅因进城务工或落户就丧失土地,农民很有可能沦为城市化中的新流民。因此,耕地是农民的立命之本。
2.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
教材P26活动
1.优势:我国耕地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不足: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2.如此少的耕地却要养活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压力可见一斑。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我国耕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保护耕地已经是刻不容缓。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有: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节约粮食;避免浪费耕地,保护好现有耕地;从国外进口适当的粮食,保证粮食的库存安全性保障。
教材P27活动
1.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渭河平原。
2.降水少,地形多为山区,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因此耕地少;耕地多分布在靠近水源的地区,非季风区农业多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因此耕地分布零散。
教材P29活动
1.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原因:①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②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④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
2.带来的最直接危害就是产生粮食危机,食品供应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国家不得不花大笔资金进口食物以养活国民;其次是社会问题,由于耕地减少,部分农民无法耕种,这就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
教材P30活动
1.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相比于大气污染与水污染,耕地污染的防治工作难度可能更大。首先是因为耕地污染更为隐秘,大气污染最为直观,比如雾霾或是直接能够看到,水污染严重的肉眼也可以看到,水质监测也能较方便地得到相关污染数据;耕地污染对人们带来的负面后果,暂时也不如大气和水污染的后果那么立竿见影,这是因为,因一些耕地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不健康果实或者粮食,并不是只吃一两天就能发现其对人体有害。
教材P31活动
1.耕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
2.增加化肥、农药、机械化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大力推广良种培育、耕种技术、灌溉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流转等耕地制度的改革。
教材P32活动
1.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很快,但由于人口数量过于庞大,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解决吃饭问题,工业、畜牧业等用粮增长很快,导致近年来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粮食进口数量增长很快。所以出现了产量与进口量齐升的现象。
2.我国所大量进口的粮食,只有小部分是用来食用的,大部分都是作为饲料加工使用,这部分消耗比较大;当然,不排除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的原因,例如泰国香米在我国是有消费市场的。所以粮食进口量最多不意味着我国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
教材P34活动
家乡耕地资源现状及利用状况调查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1.土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道路)
2.人均耕面积
3.污染情况
4.土地退化情况(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方面设计。单元活动 践行绿色发展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调查家乡的资源、环境问题,讨论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1.运用相关资料,认识绿色发展的理念及意义。(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了解绿色生产的概念、驱动力以及如何推进。(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了解绿色消费的含义和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地理实践力)4.结合资料,了解创建绿色学校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公众参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概念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理念
绿色发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引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强调以人为本,善待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绿色发展的意义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4.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是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
[特别提醒] 绿色发展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循环、生态、低碳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地协调观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新的高度。
“绿色”的含义:代表环境、代表生命。人们在某一名词前冠以“绿色”,以表明某一社会活动或行为、产品、技术等有益于环境或对环境无害,是无污染、无公害的代名词。
二、发展绿色生产
1.如何推进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发展,首先要从生产环节抓起。发展绿色生产,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增长方式,使整个产业链和产品实现“绿色化”。
2.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倡导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绿色生产可以促使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流程清洁、污染物排放减少、产品绿色安全,是实现低碳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
3.技术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1)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2)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4.低碳循环经济
低碳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复合体,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以及减少碳排放为核心,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对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特别提醒]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中国实现循环经济的两种方式,一是生态农业,二是清洁生产。
三、倡导绿色消费
1.概念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2.含义
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不造成环境污染。
3.作用
绿色消费可创造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产业价值,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4.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是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
[特别提醒]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要选购绿色产品,并在消费时注意不要造成污染、浪费等,“绿色”不是指绿颜色。“绿色消费”不仅包括消费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
四、创建绿色学校
1.概念
绿色学校创建是指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课程内容,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实施绿色管理,创设绿色文化氛围,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品牌建设行动。
2.意义
通过创建绿色学校,使绿色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自觉,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整个社会的教育互动机制。
3.学生是创建绿色学校的主体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积极加入环保社团组织,参与绿色学校创建、绿色宣传和绿色实践活动。在创建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绿色修养,贡献自己的绿色智慧。
[特别提醒] 作为中学生,为实现生态和环境的良性发展,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行动,节约资源,适度消费,乘坐公交出行,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等。
1.发达国家应停止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不需要。( )
2.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
3.清洁生产没有废弃物的产生。( )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介绍说,“绿色”绝不是天然的概念。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认为,“绿色消费”绝不是“消费绿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这里“绿色”的正确含义有( )
①天然的 ②无污染的 ③无公害的 ④绿颜色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这里“绿色”需要________技术作为保证( )
①能源 ②原材料 ③资源回收 ④基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提示:1.× 停止过度消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做到的。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很多,循环经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3.× 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出,其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
4.C 5.D [第4题,材料中已经指出,“绿色的”不是“天然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第5题,基因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尚不确定。]
倡导绿色发展
1.绿色消费
在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就是要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提倡关于富裕和繁荣的新观念,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在生活中自觉节约各种资源,尽量购买绿色产品,并且要合理处置各种生活废弃物与生活污水,尽量减小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衣”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
①适度消费;②节水洗涤;③无磷洗涤
“食”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
①尽量选购、食用绿色食品;②不吸烟,减少饮酒,杜绝酗酒;③不用一次性筷子;④购买食品时尽量用布袋与纸袋,少用塑料袋
“住”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
①住房装修时,选用对健康无害、无毒的涂料、油漆、裱墙材料和各种装饰品;②选用有环境标志的家用制冷器具以及无汞、镉、铅的充电电池;③选用节能灯具、节水卫生用具等;④各种产品的使用与最后处置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要科学合理使用产品,并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行”方面的绿色消费模式
从健康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步行、骑自行车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绿色出行方式,外出时还要尽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如果驾驶汽车出行,也应使用无铅汽油
2.绿色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问题1 (人地协调观)绿色消费主要有哪三层含义?
提示:①消费者在消费前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②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和废品的回收利用,不造成环境污染;③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重视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问题2 (综合思维)什么是循环经济?
提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循环经济有哪些模式?
提示:工业是清洁生产;农业是生态农业。
[归纳提升]
1.发展绿色生产
内容
过程
作用
推进绿色发展
首先要从生产环节抓起,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生产,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整个产业链和产品实现“绿色化”
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倡导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
绿色生产使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流程清洁、污染物排放减少、产品绿色安全,是实现低碳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
技术创新
一方面,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是绿色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低碳循环经济
低碳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复合体,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以及减少碳排放为核心,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对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尽可能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
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
绿色消费的作用
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不造成环境污染
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可创造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产业价值,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2010年、2012年夏季,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开展了“26
℃空调测温活动”,同时向广大公众深入宣传节能环保理念,使其知晓国家的空调设置标准,倡导广大公众合理控制空调温度,使之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据此完成1~2题。
1.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
℃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2.“26
℃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1.C 2.A [第1题,空调所需能源为电能,而电能相当一部分是由燃煤发电而转化的。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可有效地节约电能,从而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减少酸雨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第2题,“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倡导绿色消费。]
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图)。读图,回答3~4题。
3.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资源
B.技术
C.水源
D.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4.下列关于该产业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C.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D.该产业链中,主导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
3.D 4.C [第3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影响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限制因素不是资源、技术与水源,而是人们的观念和政策。第4题,该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地理实践力:绿色壁垒
1.“绿色壁垒”的起因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正是由于生态问题,“绿色壁垒”也应运而生。在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要求,同时,消费者意识提高和全球绿色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绿色壁垒”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贸易保护主义。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而,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于是,“绿色壁垒”应运而生了。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这时环保这道绿色的“贸易壁垒”已是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2.“绿色壁垒”的形式
“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烦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
3.我国的绿色产品开发
绿色食品是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它运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污染生态环境和对人体有害的合成化工品,而更多地使用生物和自然的物质。
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的绿色产品还有无氟、低氟制冷剂的家用制冷器具,无氟气溶胶制品,无铅车用汽油,水溶性涂料,厕用卫生纸,真丝绸类和无汞、锡、铅充电池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绿色壁垒”将成为我国产品打进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障碍,已经有许多企业在努力实行清洁生产,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申领“绿色护照”,应对“绿色壁垒”。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WTO,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日趋复杂。据此完成(1)~(2)题。
(1)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能是( )
A.环境污染在国际蔓延
B.重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C.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资源密集型产品
D.引起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2)加入WTO后,短期内国际环保标准可能不利于我国( )
A.出口更多的产品
B.建立和完善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
C.提高环保技术水平
D.提高环保意识
(1)D (2)A [第(1)题,世贸组织中许多国家利用该组织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对与该国有关的国际贸易施加影响,这一点被称为“绿色壁垒”,也正是因为“绿色壁垒”的存在,会引起许多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第(2)题,我国许多产品在环保方面水平较低,达不到一些欧美国家标准或者是国际标准,这些国家又存在“绿色壁垒”,因此在短期内这一点将不利于我国出口更多的产品。]
[素养立意] 本题具体考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产业及国际贸易受到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世贸组织中许多国家利用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对与该国有关的国际贸易施加影响,会引起许多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我国许多产品在环保方面水平较低,达不到一些欧美国家标准或者是国际标准,因此在短期内这一点将不利于我国出口更多的产品。
题组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行为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违背的是( )
A.购物时使用廉价的塑料袋
B.就餐中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定位置
D.上下班尽量使用公共交通
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符合( )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人定胜天的观点
C.绿色发展的观点
D.生态优先论的观点
1.A 2.C [第1题,塑料袋易造成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第2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相关观点符合绿色发展的观点。]
题组2 发展绿色生产
发展绿色食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在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这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绿色食品成本高、售价高
B.绿色食品的营养含量比一般农产品低
C.人们对绿色食品认识不足
D.绿色食品生产要求高,产量低
4.(生活中的地理)实施清洁生产后,工厂( )
A.仅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A 4.D [第3题,市场是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首要因素,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不高,不是因为其产量低,而是因为售价高而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低。第4题,清洁生产包括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
题组3 倡导绿色消费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6.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有( )
①施用高毒农药防治病虫等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A 6.B [第5题,“绿色消费”是指人们消费完商品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伤害;绿色消费必须与“安全无公害”联系起来,而不是与绿颜色进行联系;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不是绿色消费。第6题,“绿色食品”应是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产品。在生产绿色产品过程中,不应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防腐剂。]
题组4 创建绿色学校
7.创建“绿色学校”的效益包括( )
①减少学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②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 ③投资大,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④教师、学生的参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A [创建“绿色学校”的效益主要是指在投资合理的情况下合理发展学校规模,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对环境的良好影响及有关单位的协调合作。]
中国绿色发展
一、中国绿色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2006~2020年):为减缓CO2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阶段。到202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到达顶峰。力争到2020年控制在80亿吨左右(即便如此,中国也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这就要求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大大减少排放速度;在“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排放量趋于稳定且达到高峰。
第二步(2020~2030年):进入CO2减排阶段。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力争达到2005年水平。199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22亿吨,2005年增加至52亿吨(IEA,2007)。到那时,中国农业占GDP比重只有5%左右,工业比重只有30%左右,服务业比重接近6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在65%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25%,煤炭消费比例降至45%~50%,清洁利用率很高;森林覆盖率24%;HDI达到0.93;本国居民国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名;中国GDP居世界第一位,GDP(PPP)居世界第一位。
第三步(2030~205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大幅度下降,与世界同步,达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到那时,中国农业比重只有2%~3%,工业比重下降至不足20%,服务业比重接近80%;城市人口比重在78%以上;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55%,煤炭消费比例降至25%~30%,全部清洁利用;森林覆盖率26%;HDI达到0.98;本国居民国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名;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真正对人类作出绿色贡献。
二、中国未来十年将经历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
报告以“十二五”~2020年为低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报告指出,该阶段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阶段,主要特征是能源需求总量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快但规模小。
报告指出,该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是稳步推进城市化,人口保持合理规模。二是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近中期以产业、行业结构调整为主。三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高耗能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四是要推动构建节能型的能源生产体系,主要高耗能产业和主要能源设备的能效水平总体上在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是建立节能型的交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公交、轨道交通体系;强化建筑物部门的节能减排,控制建筑物面积的过快增长。六是能源供应结构有所优化,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发展初具成效,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成为研发重点。
三、中国的化石燃料需求或可在2035年左右达到高峰
报告以2020~2035年为低碳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认为该阶段是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发展趋于稳定,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口增长趋于峰值的阶段,总体特征是能源需求增速趋缓,工业用能比重持续下降,能源结构多元化粗具规模,高度依赖煤炭的能源供求格局显著改变,理想情况下,中国的化石燃料需求可在此阶段末期达到高峰,如果CCS技术得到大规模商业运用,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
报告指出,该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届时工业部门技术装备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交通部门和商用/民用部门先进用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二是在2030年左右力争使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比目前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在203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国的高效节能交通运输网络。四是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得到社会认同。五是能源储备体系基本形成,能源供应安全大有保障。六是能源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大大加强。
四、20世纪中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或可下降至目前水平
报告以2036~2050年为中国低碳发展的远期阶段。报告指出,在此阶段,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日渐增强。核能、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效果更加突出,CCS技术在发电行业和高耗能工业逐渐普及,最理想情况下,随着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大规模应用,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下降至目前水平。
报告指出,要实现预期的发展前景,一是建成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体系,总量上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煤炭比重控制在30%以内,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能源之一。二是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技术,对目前尚存在争议的重大能源技术,如氢能经济等,能够及时跟踪,一旦有突破,可以及时应对。三是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的规模级。四是有利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基本得到实施,生态、环境等外部化成本得以内部化。五是形成了系统的能源国际合作框架。六是形成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和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体系。
五、产业着力点
1.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规模。依法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节能产业
据测算,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推动节能产业发展,一要加大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装备与部件研发和攻关力度,重点攻克低品位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电机、高性能隔热材料、中低浓度瓦斯利用等量大面广的节能技术和装备;二要采取财政、税收等措施,促进成熟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三要创新机制,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3.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我国累计堆存工业固体废弃物近70亿吨,大量的废旧资源没有得到回收利用,随着蓄积量的不断增加,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一要组织开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矿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二要大力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三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尽快建设完善以城市社区和乡村分类回收站和专业回收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分类加工为目的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四要推动再生资源国际大循环,增强国际再生资源的获取能力。
4.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具有低碳清洁的特点,几乎供应着世界电力的1/5。其中风能发电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太阳能增速超过40%,有关机构预计,到2050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结构的比重将达到32.2%。我国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每年可再生能源资源可获得量达73亿吨标准煤,而2008年的开发量不足5
000万吨标准煤,提升空间巨大。2008年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太阳能集热面积居世界首位;2009年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
000万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建规模达到1
000万千瓦;在建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已达19台;中国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经开展;生物质能利用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5.环保产业
研究表明,环保投资对GDP的投资乘数约为1.4,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3.1万亿元,增加GDP约为4.34万亿元。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推动严重缺水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耗能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整治,加快实施燃煤电厂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示范工程,实施城市空气清洁行动计划;三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场建设,大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此外,绿色经济还包括大力发展电子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政策措施
1.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激励机制
进一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实行差别电价、脱硫电价、煤层气发电电价附加、余热余压发电上网等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管理和费用分摊机制。落实健全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提高重金属污染物排污费缴纳标准。推进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税收、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规划指导,落实工作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突出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保护知识产权。在提高能效、煤炭清洁利用、污染综合治理、新能源、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加大先进成果和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3.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重点工程
加大各级财政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十大节能工程”、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大规模环保治理工程建设,支持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积极构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体系,形成对绿色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
4.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市场环境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探索多种实现模式。鼓励BOT等多种建设营运模式。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规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完善准入标准,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
加强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积极推行能效、环境标识制度,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力。发展绿色经济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于《中国绿色现代化和减排路线图(2006~2050)》,有删改)
教材P48活动
1.回收一吨废纸,废物回收利用产生的效益:(1)可造800千克纸,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2)少砍17棵大树,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节约资源,可以减轻资源的压力,促进人地和谐发展;减少进口资源,确保国家经济安全。(3)减少35%的水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节约资源的措施有废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如提高石油、煤炭能源的利用率,就可减少煤炭、石油的燃烧,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了开采过程中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节约煤炭、石油资源,可以减轻资源的压力,也就促进了绿色的发展。
教材P49活动
带来的变化:(1)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和再利用。(2)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废纸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造纸过程中的废弃物再利用,既减轻了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
教材P50活动
1.清洁生产产业的基本内容:(1)清洁生产设计,面向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产生的生态设计活动;(2)清洁原料,实现源头削减污染而实施的原料生产、原料替代、原料减量等活动;(3)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或避免污染物产生,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的技术活动;(4)清洁生产装备和产品,旨在降低或避免污染物产生的装备和产品生产活动,以及改善管理活动和精细管理活动;(5)清洁生产服务,贯穿产业始终的相关咨询,管理等服务活动。
2.区别:清洁能源产业侧重能源供应源头;清洁生产产业侧重污染产生源头;节能环保产业侧重污染治理过程和侧重能源生产过程。联系:清洁能源产业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清洁的能源,清洁生产产业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技术、服务。
教材P52活动
1.对废弃物蔗糖渣、糖渣的循环利用和废物再利用,形成了两条循环产业链(见P51知识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2.可结合当地企业分析:要从节能、废弃物的完全综合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提出建议。
教材P53活动
略
教材P54活动
1.略
2.略课时分层作业(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有( )
①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开发 ②黑暗、高压、低温、缺氧 ③地价便宜 ④隐蔽性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是( )
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
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
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
D.隐蔽性好
3.下列属于海洋空间资源的是( )
A.海底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工厂
C.潜艇
D.水体、礁石、海岛
1.C 2.D 3.D [第1题,②属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缺点。考查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海洋空间广阔,且地价低、隐蔽性好,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但开发难度大。第2题,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利用依赖一定的技术,但这不是其相比陆地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海洋空间利用资金投入大,风险高是其缺点;海洋中目前尚无常住人口,不存在人口搬迁;海洋空间利用与陆地空间相比,具有隐蔽性好的优点。第3题,海洋空间资源主要由水体、礁石、海岛、海床(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线、潮间滩涂等构成。]
2010年11月15日,天津临港三期围海造陆管线保护段围堤工程首组箱筒成功下沉。该工程将对渤西管线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彻底消除临港三期围海造陆施工对管线安全的影响。据此完成4~5题。
4.临港所造陆地主要是天津的(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行政区
5.下列关于填海造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填海造地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最好途径
B.填海造地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古老而科学的方式
C.填海造地不需要其他配套建设
D.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此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多
4.B 5.A [第4题,临港所造陆地主要是天津的工业区。第5题,填海造地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需要科学论证。]
6.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港,走最近的航线要依次经过( )
A.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
B.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C.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琼州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D [本题考查了我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运输路线和世界上主要的海运要道。从波斯湾出霍尔木兹海峡进入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到南海,再经台湾海峡到上海港,这是从波斯湾运往上海的最近航道,故选D项。]
7.下列有关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本建设海上机场和人工岛是为了缓解日本人多地少的矛盾
B.荷兰很早就用风车排水的方法,人工围海造陆
C.英法海底隧道与日本濑户跨海大桥交通流量都受海洋气候影响
D.海底能够储藏大米主要是因为海底温度变化小且温度低
C [海底隧道的交通流量一般不受海洋气候影响。]
8.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相比,所没有的优点是( )
A.不占陆地面积
B.工厂主体小
C.离加工原料地近
D.建造及管理费用低
D [海洋工厂肯定不占陆地面积;海上工厂主体比较小;海洋工厂利用海洋资源进行加工,离原料地近;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比,建造费用高,耗资大,故选D项。]
9.下面四幅图所示的景观属于填海造陆的是( )
A
B
C
D
A [B属于海上钻井平台;C属于人工岛;D属海上城市,故选A项。]
10.图中该岛海域空间资源利用合理的是( )
A.甲、丁处适合围海造陆,乙处可以填海造陆
B.丙海湾适合建跨海大桥
C.甲处适合建挥发性垃圾填埋场
D.为了保证环境质量,适宜在丁处建化工厂
B [填海造陆适合在沿岸浅海水域,通过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乙处海岸坡度大,海水深度大,故不适合填海造陆;丙海湾跨度比较小,适合建跨海大桥;甲处位于盛行西风上风向,故不适合建挥发性垃圾填埋场;丁处同样位于盛行西风的上风向,故不适合建化工厂,故选B项。]
11.结合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挪威政府宣布在北极地区建造“末日粮仓”,它将保存全球已知的所有农作物种子,目的是在地球遭遇了核战争、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等灾难时,劫后余生的人类还能重新播种,保证世界农作物的多样性,被喻为“诺亚方舟”。种子库于2008年2月26日正式竣工并启用。
(1)“末日粮仓”选址在此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与其相似,海洋的空间也可以储存粮食,如大米等,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都具有________的特征,这种利用海洋空间的方式属于________方面。
(2)②地________(粮食)约10万吨,要运往①国,走最合理的路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域?
[解析] 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气温低或水温低,粮食不易变质。第(2)题,注意题目中的“走最合理路线”,由②中南半岛到①英国,有两条航线。一是走苏伊士运河航线;二是走非洲好望角。因为货物吨位较低,仅有10万吨,能通过苏伊士运河,因此选择苏伊士运河航线。
[答案] (1)纬度高,气温低 温度低 储藏
(2)大米(稻米) 经过的海域有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英吉利海峡(北海)。
12.下列关于我国海洋国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都存在岛屿归属和海洋划界的争议
B.我国海洋环境问题中,污染仍较严重,海洋生态压力大,海洋灾害频发
C.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D.我国海洋资源总量大,人均不足
C [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仍比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13.目前,我国解决海洋争端的基本原则有( )
①遵循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 ②尊重历史的原则 ③自然延伸的原则 ④公平合理原则 ⑤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C [我国解决海洋争端的基本原则有:①遵循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②尊重历史的原则;③自然延伸的原则;④公平合理原则;⑤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下图为浙江沿海网箱养鱼基地一景。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叙述不符合该地开展网箱养鱼的自然条件的是( )
A.海水浅,阳光充足
B.接受陆地营养物质多,饵料丰富
C.温度适宜
D.寒、暖流交汇,冷水鱼和暖水鱼在此汇集
15.网箱养殖面积过大、密度过高最容易诱发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渍化
B.海水入侵
C.海水富营养化
D.洪水泛滥
14.D 15.C [第14题,寒、暖流交汇,冷水鱼和暖水鱼汇集是形成渔场的条件。第15题,网箱养殖导致海水交换缓慢,而且养殖过程中大量投放饵料,加上鱼类排泄物导致营养物质不断积累继而诱发水体的富营养化。]
16.读我国局部海岸带经济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海岸带是海域和陆域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其开发条件得天独厚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苏东海洋经济区与闽东南海洋经济区海岸线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北盐场形成的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盐场形成条件。海岸带资源丰富,人口、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据图分析苏东海洋经济区海岸线平直,闽东南海洋经济区海岸线曲折。盐场的形成条件要考虑天气、气候及地形等影响因素。
[答案] (1)资源类别与品种最为丰富;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产力;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和资金的优势(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苏东海洋经济区海岸线平直;闽东南海洋经济区海岸线曲折 苏东海洋经济区海岸以河口三角洲和平原为主,属于淤泥质海岸;闽东南海洋经济区沿海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基岩海岸,地势险峻,岬湾相间 苏东海洋经济区发展滩涂水产养殖业及盐业;闽东南海洋经济区建深水海港
(3)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晴天多,淤泥质海岸,地形平坦
6/7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可再生的相对性。(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3.了解资源安全的概念和意义,分析维护资源安全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人地协调观)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概况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种类: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作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能量和空间。例如,水既是生命的组成要素,又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还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空间。
(4)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提醒] 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2.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1)分类:人们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2)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可再生资源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利用。
(3)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矿产资源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
[易错警示]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没有严格的界线。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再生、循环使用,但由于其再生、更新或循环总有一定的周期,若利用不合理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退化甚至丧失生产能力。
3.战略性矿产资源
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数量的含义
指自然资源的蓄积量或可利用量,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和可利用规模。
(2)自然资源数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不仅体现在资源总量上,还体现在资源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
②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质量的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2)土地资源质量的含义
土地资源的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在农、林、牧业生产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生产能力的高低;在工业、交通、城镇等非农业建设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区位条件的优劣。
(3)土地资源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
②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
(4)发展变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质量对人类活动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而人类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却不断增强。
①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
②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造成我国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南方地区利用充沛的水源发展了水田农业,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旱作农业,西北地区主要发展了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我国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产生重要影响。
(3)措施
人们通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特别提醒]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总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利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
三、维护资源安全
1.概念
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
2.资源安全的核心
保证各种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
3.意义
资源作为战略保障,是国家维护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因此资源安全又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
4.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
一要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二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要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五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1.可再生资源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
2.可再生资源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
( )
3.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生物资源
B.气候资源
C.水资源
D.铁矿资源
4.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A.煤炭资源
B.电力资源
C.森林资源
D.气候资源
5.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
( )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
D.现代文明阶段
提示:1.×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有利用合理、保护得当,才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到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2.× 虽然可再生资源能够再生,但其再生需要一定的周期,当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就会破坏其再生性。所以,对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促进其更新、循环。
3.D [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铁矿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4.B [电力资源则属于人类加工后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
5.B [农业文明阶段,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分类与维护资源安全
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及其丰富,其天然气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国际天然气市场最重要的出口国,素有“天然气王国”之美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成为俄欧之间能源合作的物质基础,加之地理位置邻近,更使双方之间的能源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比例过高,对俄罗斯的依赖太大,不利于能源安全,国家应加强对国内能源的开发,如煤和核能,还应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能和地热等能源。
问题1 (综合思维)天然气从自然属性与自我再生性质看,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可再生吗?
提示:从自然属性看,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从自我再生性质看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属于气候资源;从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看属于可再生资源。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欧在天然气进口方面有什么特点?西欧各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本国能源安全?
提示: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性较强。措施: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能源进口多元化;加强能源战略储备;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等。
[归纳提升]
1.表解法记忆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分类标准
举例
自然属性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是否可更新或再生)
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2.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
一要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二要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要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五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1.2020年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
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突破。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 )
A.水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C [天然气的水合物是指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矿产资源。选项C正确。]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读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2~3题。
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图中是指( )
A.a
B.b
C.c
D.d
3.中国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B.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
C.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
D.工业布局不合理
2.B 3.C [第2题,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是石油。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居第二位,故代表石油的是b。第3题,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和浪费严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材料 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地区,尤其是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形成了古代城市。
2.在工业社会阶段,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矿产的储存状况,以及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3.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问题 (综合思维)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怎样?
提示: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市。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归纳提升]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约束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如许多资源型城市因矿产资源数量减少而面临困境
土地资源
①土地资源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的难度和成本;②同时土地资源质量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生产方式和效益;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质量对人类活动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而人类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却不断增强
水资源
①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造成我国各地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有很大差异,也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②当前,人们通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5.下列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4.D 5.B [第4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为木材和水力,木材属生物能源,A项错;后三个阶段主要消耗的是矿物能源,B项错;人类在不同的阶段消耗的能源类型不同,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D项对。第5题,原始社会对环境影响小,A项错;工业社会对环境影响大,生态问题比较严重,C项错;美国的能源消费属于过度消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D项错;农业社会由于人口增多,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B项对。]
区域认知:我国西部地区的“母亲水窖”工程
干旱缺水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西部是地球上主要干旱带之一。由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流动,妇女成为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她们不得不每日往返几里、几十里山路找回生命水。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制定之时,为了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妇联提出“举全国妇女之力,建西部美好家园”的号召,帮助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妇女和群众解决饮水困难,2000年全国
妇联、北京市政府、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具体承办了“情系西部·共享母爱”世纪爱心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募捐善款1.16亿元,用于设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专项基金,已于2001年开始实施,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截至2015年底,该项目改善3
543所农村中小学饮水卫生状况,解决了中西部地区290万贫困群众的饮用水困难。
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2)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植被
D.土壤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西北地区、贵州、重庆、山西和吉林农村水贫困程度高,东南地区农村水贫困程度低。总体来看,西北重于东南。第(2)题,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蓄水能力差。]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考察了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的分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能力。总体上我国水贫困程度西北重于东南。
题组1 认识自然资源
1.读图,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B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按自然资源的属性划分,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水能
B.核能
C.风能
D.地热能
B [水能、风能、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核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能源]
题组2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你知道吗?土壤妈妈最近生病啦!听,东北的土壤妈妈在哭。那里实行“塑料地膜”技术,把大片的塑料地膜当温室,用上一年都破碎了,就扔到土壤里。可是,这种塑料是土壤妈妈不能消化的呀,吃到肚子里会胃疼的!同时,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妈妈无法“呼吸”,生“肺病”。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土壤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都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土壤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C.土壤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
D.土壤资源的分布规律不受水热、生物条件制约
4.关于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问题出现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
B.该问题表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该问题反映出地膜、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D.由于土壤有自净能力,土壤污染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3.C 4.C [第3题,土壤资源属于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第4题,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出现在工业文明阶段,反映出地膜、化肥的大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会导致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题组3 维护资源安全
5.(生活中的地理)2017年5月19日,我国在南海北部进行的可燃冰(天然气的水合物)试开采获得成功。下列关于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缓解能源的紧张状况
B.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
C.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
D.解决能源的污染问题
D [可燃冰是一种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但不能解决能源的污染问题。]
实施资源安全战略
确保我国国家安全
1.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各个战略层面。资源安全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目标和要求。
社会各界对资源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资源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贡献是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由此自然资源往往被称为自然资源基础,即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二是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自然资源往往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有其极限或限制,不可能随心所欲、永无止境地索取。三是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往往呈现削弱之势,石油、水、耕地等资源危机层出不穷。四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不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水、大气、土壤污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五是自然资源,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的国际争夺愈演愈烈,并成为主导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资源外交、资源军事等应运而生。六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政治、民族等问题日益显现,“资源诅咒”或“资源陷阱”在部分国家、地区,特别是资源富集区或资源输出地时常发生。
2.资源安全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
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的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状态或能力。
资源安全有五种基本含义。一是数量含义,即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量的充裕,但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意义。二是质量含义,即质量要有保证,于是产生了最低质量的概念,例如最低生活用水质量。三是结构含义,即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供给渠道的多样性是供给稳定性的基础。四是均衡含义,包括地区均衡与人群均衡两方面。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亦即资源的非遍布同质性,增加了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资源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人群阶层的存在,特别是收入阶层的存在,导致获取资源的经济能力(支付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影响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经济含义,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如较低价格)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
资源安全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目的性或针对性。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和管理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是要发现不安全因素、不安全领域、不安全方面和不安全地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和干预。二是动态性或可变性。资源安全问题与资源稀缺问题一样,是一个动态问题,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资源安全领域都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三是层次性或尺度性。资源安全大小之分,于是产生了国家资源安全和区域或地区资源安全,群体资源安全和个体资源安全等衍生概念。四是互动性或相关性。不同类资源安全间,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及经济安全间有互动性或相关性,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性,亦即其他安全状态的改进有助于资源安全状况改进。
3.我国资源安全的环境和形势错综复杂
国内环境形势喜忧参半。一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较高速增长,给并不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二是人口增长及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进一步加大我国资源安全面临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逆转的、刚性的。三是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增长,我国淡水、石油、天然气、耕地等战略性资源,虽然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供给压力持续加大,是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主要问题,且近中期内难以改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断增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力度持续加大,在相当程度上减缓或减轻了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五是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判,我国对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国际环境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国际自由贸易主流意识下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并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还十分严重,这对于我国资源贸易格局、走向及对策等有着重要影响。二是各类生态环境行动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机构),对全球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低碳发展理念和呼声,无疑会抑制化石能源的消耗,对于减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压力是极其有利的。三是世界资源贸易与合作态势多变,各国,特别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国际贸易通道安全性变幻莫测,资源贸易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甚至争端不断上升,资源贸易延续寡头垄断格局。四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幻莫测,单极削弱、多极渐强的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地缘政治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4.我国资源安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资源基础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多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使得资源决策回旋空间较大;资源勘察调查能力增强,使得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增多;资源工程建设发展较快,使得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不利面是资源丰度较差,资源人均量小,重要资源进口依存度较高,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现象较为普遍而严重,国际资源伙伴关系不甚理想,资源储备能力较弱。
二是人口增长因素。有利面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资源消费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减轻了资源压力;人口空间流动改善了部分地区的资源过载状况。不利面是人口持续增长且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加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基础的压力依然很大。
三是国际贸易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国际贸易合作能力、国际支付能力持续增强,使得通过贸易获得所需资源的能力增强。不利面是国际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严重,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环境和社会风险,资源贸易伙伴关系不稳定或伙伴国局势不稳定。
四是科学技术因素。有利面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资源节约、保护和修复。不利面是资源节约和保护等关键科技领域的创新尚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特别是节能、节水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五是经济发展因素。有利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入推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强度不断下降,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正在建设之中。不利面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特别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仍有较大比例,高能耗、高水耗、高地耗的基本产业特征尚未根本改善。
六是地缘政治因素。有利面是我国奉行国家平等、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准则,周边环境总体稳定并部分向好。不利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与极少数国家关系较为紧张;我国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呈竞合关系格局;我国石油等重要资源进口通道单一且风险较大,通道安全隐患较大。
七是生态环境因素。有利面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减轻资源破坏和浪费、改善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不利面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服务功能较弱,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破坏现象仍然普遍而严重。
八是文化教育因素。有利面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包括崇尚节约的文化传统,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等,对于增进公民资源节约意识是有利的。不利面是“炫富”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仍时有发生,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仍很薄弱。
九是体制机制因素。有利面是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资源环境正逐步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不利面是资源价格制度还有缺陷,资源核算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广度和深度还十分有限,有关资源环境考核、审计的诸多基本难题有待破解。
5.实施资源安全保障战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水平
一是实施资源调查战略,强化我国资源之基础。提高对本国或本地区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性状的了解程度,减少资源不确定性对资源决策的影响,增进资源相关决策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以提高资源安全的已知程度。重点加强矿产资源勘察,加强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的调查,增加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调配能力。重点加强西部和中部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
二是实施资源保护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可用性。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并对非更新资源(矿产资源)实行适度控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或维持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数量和质量性状。重点加强可更新资源的质量性状维护,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及草场资源保护等。同时,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实行规模和速度方面的控制。
三是实施资源储备战略,增强我国资源后备力。增加储备,提高对供给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应对能力。同时,资源储备对于资源贸易谈判还有着极其重要影响,资源储备越多,在国际资源贸易谈判中所拥有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就越大。要重点加强战略性储备和商业性储备。
四是实施资源配置战略,增强我国资源支撑力。提高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用途间的配置效率,以切实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通过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以减少资源浪费和资源破坏,提高资源安全水平。资源配置型工程建设仍是必要的。
五是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提高资源利用之效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占用和消耗水平,减缓国家或区域自然资源基础的萎缩趋势和程度。加强资源节约制度的建设、资源节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资源节约宣传与教育等。
六是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减缓短缺资源之压力。用较不稀缺的资源替代较稀缺的资源,以缓解稀缺资源的稀缺程度,提高稀缺资源的保障程度。重点实施能源替代,特别是用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高污染能源;清洁淡水替代,包括再生水或中水利用、海水淡化、微咸水利用等;基本农田置换,即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将被占用耕地置换出来用于发展工业、交通和居住。
七是实施资源创新战略,提升资源创新支撑力。加强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与创新设计、资源安全制度创新,推动资源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和建设。重点加强节能、节水、耕地保护、矿区修复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八是实施资源贸易战略,提升国外资源统筹力。发展于我有利的资源贸易体系,建立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为宗旨的资源贸易体系。实现多元、多渠道、多路径,以及稳定可靠、经济合理的资源进口;规范、控制和管制资源出口;参与国际资源贸易格局的形成与多边资源贸易谈判;注重资源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监管。
九是实施资源合作战略,提升国际资源影响力。建立旨在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并兼顾关系国利益的资源合作关系,以提升我国资源安全的境外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国家政府层面的资源合作关系及其构建与发展,企业层面的资源合作关系及其构建与发展。
最后是实施资源外交战略,提高资源外交保障力。积极开展政府首脑层面的资源外交、官方资源外交和民间资源外交。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资源开发争端。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运行。
(来源于《人民日报》,作者谷树忠、李维明,有删改)
教材P3活动
1.属于自然资源的有:田地里的棉花、森林里的树木、山体中的岩石、海洋中的珊瑚岛礁、地层中的煤炭。
2.空气属于自然资源。空气有自然属性,空气中的氧气、氢气、氮气等都有利用价值,有经济属性,因此空气属于自然资源。
教材P4活动
1.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再生、循环使用,但其再生、更新或循环总有一定的周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可再生资源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利用。但是,再生条件一旦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减弱、甚至终止。
2.非可再生资源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
教材P5活动
1.自上而下依次是:2
037.85立方米、2.27亩、1.87吨、177.58吨、15.28吨。
2.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材P6活动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美化周边环境;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方向发展。
教材P8活动
放垦开荒和农垦等活动破坏了草原植被,引起草原出现沙化。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出现了治理速度超过沙化速度的生态良性逆转。
教材P9活动
解决区域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防汛抗洪。
教材P10活动
都有道理。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有:一要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二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要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五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