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们先来一起将文章读一遍。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预备,开始。
(学生读书声音洪亮)
师:大家读了一遍课文,对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大家首先看到课文标题,一起来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即中心语,一般以名词为主。
生:演讲。
师:恩,演讲,还有吗?
生齐答:梁任公先生。
师:很好。那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文的关键词。先来看看梁任公先生。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答:梁启超
师:很好,大家是因为什么而知道他的呢?
生:戊戌变法、护国运动……
师:对,梁任公先生曾在1895年与其师梁启超“公车上书”光绪帝,二人1898年领导戊戌变法,1915年护国反蒋失败后,1917年因张勋复辟与康有为决裂,之后便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大家大多只知道梁先生在政治上的成就,却对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甚了解。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梁先生曾倡导问题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述收录于《饮冰室文集》。为什么叫饮冰室文集呢?饮冰,出自《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昔饮冰,我其内热与?”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先生还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余三者分别是: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教师板书)。王国维先生是甲骨文的权威学者,他著述的《人间词话》将西方文学理论与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达到了中国古典诗论的巅峰。陈寅恪师现当代史学奠基人,(教师板书“恪”)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这个字其实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kè”,但因为陈寅恪的家乡话是读”què”,声名太大,所以后来大家都顺应他的习惯叫他陈寅恪了。赵元任呢,是中国语言学的鼻祖,大家有兴趣的话下去了可以读读他们的著作,一定能受益良多。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关键词:“演讲”。什么是演讲?演讲的演,师借助声音、表情、动作加强生动性和感染力,而讲呢,是讲明道理,诉说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运用有声的语言,加以无声的动作、体态表情,两者相辅相成,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古人云:“话须通达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好的演讲理足而气壮,情真而意切,德深而技精,能激发听众情绪,具感染力和鼓动性,能赢得观众的好感和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中梁任公先生演讲师怎样展现其个人风采和魅力的。在第一单元的诗歌中,老师曾经教过大家一种怎样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生:内容+手法=>形象+感情!
师:很好!大家对学过的东西都掌握得很牢固啊。那现在请大家按照平时惯例,分为8个讨论小组,用8分钟的时间讨论如下三个问题:(教师板书)
1文中哪些细节描写写得特别传神?
2这些细节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没有用可以省略)?
3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梁任公先生怎样的性格品质?
(学生讨论十分热烈)
师:8分钟过去了,现在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来总结一下刚才讨论的纲要和重点。
(学生认真总结讨论要点)
师:好了,时间到。现在请大家自主发言,想好了就站起来说,抓紧时间。
生:“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十分美观”这一段细节描写我觉得特别好,表现了梁先生治学一丝不苟,做事很认真。
师:很好,请坐。他说这一段表现了梁先生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下面的同学不要闲着,别人说的好的地方要随时做记录。还有吗?
生:我认为“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一段外貌描写写的特别传神,精简地表现出了梁先生潇洒自信的性格特点。
师:是“左顾右盼”吗?左顾右盼常作贬义词,此处应是?
生:噢,是“左右顾盼”。
师:这段外貌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生:。。。。。。
师:你看,前面一大串描写外貌的词语直接相接,将人物形象一下子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
生:白描。
师:很好!好,***你说吧。
生:我认为这一段梁先生的开场白写得特别生动传神,体现了他谦虚却又自信的特点。
师:你能够为大家模仿演示一下吗?(其他学生鼓掌欢迎,这位学生表演神态动作都很到位。)很好,还颇有那么一点梁先生的味道。还有吗?好,你来。
生:第八自然段写的特别传神,用了排比、侧面描写等手法,表现了梁先生演讲的投入,还表现了他的博学。
师:这一段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梁先生的博学广识,写他表演的酣畅淋漓也突出了他感情丰沛,自由洒脱的特点,同样文章的第六、七自然段也突出了他真性情的特点。
第八自然段中讲到了一个小故事,其实来自《桃花扇》的第十三篇《哭主》:明末大将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传来了崇祯帝朱由检殉国的急报,左良玉顷刻感到国命危矣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苦,便作了这首《哭主》。《桃花扇》是通过明末文人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即临无可挽回的哀叹。结合梁先生在政治上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到梁先生在这部分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的痛哭流涕也反映了他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暮年的梁先生哭的是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帝来推动变法的希望荡然无存,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变法改良的额目标和满腔的理想抱负都付之东流。暮年的梁先生恶疾缠身,拖着病体却依旧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并陶醉于其中,欲罢不能。文章哪里有暗示啊?
生:“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师:找得真准!这也是一种侧面描写。梁先生晚年身体虚弱,却践行了他说过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堂”。这体现了梁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生:无私奉献,有责任感。
师:总结很到位。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重点描述的《箜篌引》的故事,箜篌的是古代的一种弦乐,音色柔美清澈,婉转凄凉。文中短短十六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壮烈的故事。老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欣赏,看能不能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
(老师既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个故事):在一个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一个名叫霍里子高的朝鲜水兵来到水边撑船巡逻时,看见一位老人,披散着满头白发,手舞足蹈,疯疯癫癫,向着湍急的河流一路狂奔而来。老人一边狂跑,一边提壶喝酒,有几次都差点跌倒,也不知道是有疯癫病还是喝醉了。霍里子高想要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位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啊!”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跌进河里,顷刻间就被咆哮着的河水,吞没了。他的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颤抖着抱起箜篌,边弹边唱,声音悲哀凄怆:“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
(听完,全体学生不由得集体鼓掌。)
师:谢谢大家,大家是不是也觉得“哀从中来”了呢?
生:嗯。(学生直点头。)
师:作者梁实秋听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以后也感到“哀从中来”,想起那失去心智的男人,那极力阻止的女人,还有那悲怆呜咽的《箜篌引》。男人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癫狂以致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悲歌以致殉情。冥冥之中,人生的无奈尽显于此。
好了,大家刚才总结了哪几点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品质啊?大家一起说出来。
生:潇洒自信、谦逊严谨、学识渊博、自由洒脱、感情丰沛、无私奉献、极富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性情。。。。。。
师:那作者梁实秋先生是怎样评价梁任公先生的呢?文中有一句精简的话,请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齐: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师:嗯!作者连用四个词来赞美梁任公先生,表达了对他的景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学者,这个评价是相当高也是相当准确的。这里的热心肠指什么?是我们平时说的热心助人吗?
生:不是。是指爱国,对国家事务热心。
师:很好,请大家记下,此处热心肠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梁先生爱国救国的热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他晚年舍己为国,晚年极为辛勤地讲学育才,无私奉献的精神。
大师早已逝去,祖国的明天正等着大家去建造、去奉献。请大家牢记这样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勉!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去完成随堂练的基础练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