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力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学习力的知识: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
有关力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于力的现象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力的概念又不是那么的清楚。所以本章节中的力一方面是为后续力学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也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所以教学从“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力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归纳,通过这些物理方法,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力的概念。
本校学生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大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的能力。鉴于力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学生们熟悉和感兴趣的,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要做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学求知。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
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
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提问等方式去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形成并理解力的概念的过程
四、学习资源与器材:
多媒体、磁铁、弹簧、海绵、墨水瓶、小车。
五、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学的知识,对于力这个抽象的概念要首先让学生感知它的存在,就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出发,然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实验,为后面的理性的概括打好基础。
在“力的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实验“手拉手”,还有几个例子:人推墙,站在滑板上两人拉住绳子两端,等等,让学生在实例中去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其物理原理和原因。
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自身对力的现象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和出发点,通过分析和概括初步在学生知识体系里形成力的概念,然后再以实验和实例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相关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等。
教学流程:
六、教学案例:
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情境课件:瀑布现象撑杆跳高划船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生活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要弄清这些平常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还需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脑。比如,牛顿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通过常见的苹果落地的现象而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观察几个生活中小现象。师:自然界中的瀑布为何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撑杆跳高运动员跳高,运动员举重,苹果落地。师: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与力有关。
从生活实例和现象出发,从熟悉的例子引出力,引入新课
力的概念初步建立
活动1:1、:生活中有关“推拉提压”等作用的分析2、演示:磁铁吸起回形针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师:(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列表:人
推
车人
拉
车
人
提
水桶书
压
桌人或物体
作用
另一物体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人和物体都可以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板书】
力(F):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单位:牛顿(N)1牛顿的力相当于手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的大小。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演示]:磁铁吸引一堆回形针;地球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吸引力等也就是万有引力。地球是施力物体,地球表面的人是受力物体。
学生从多个现象或实例出发,分析归纳总结出共同点,培养了总结归纳和表达能力
力的相互性
活动2:分析:踢足球
提问:踢足球时一脚射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施力物体是脚,受力物体是足球。师:踢出足球发现脚也疼,说明球也对脚有力的作用,所以球队脚里的作用的施力物体是球受力物体是脚。所以力的作用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问:如果没踢准,没踢到球,这时候有没有力的作用?[学生]:没踢中球没有力的作用。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存在人推墙的时候也受到墙对人的推力。同样地球在吸引表面物体时,它也受到物体的吸引。人推墙,人是施力物体,墙是受力物体,反过来墙对人也有推力这时墙是施力物体,人是受力物体。板书: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对实例进行分析,提炼现象得出抽象的规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3:学生实验:拉弹簧
、捏海绵
[引入]:物体之间不触了有时候有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对铁钉力,但是有时接触了的物体之间反而没有力的作用。那我们如何知道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存在?[学生操作]:拉弹簧、捏海绵[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回顾:撑杆跳高。知道撑杆是杆对人有力的作用使人越过高杆。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想象的能力
活动4:演示实验:微小形变
书本放在课桌面上,书本对桌面有压力,这时桌面会有形变的只是肉眼看不出来,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看一下力的作用下的微小形变。[演示实验]:在大号玻璃墨水瓶中装满清水滴入几滴红墨水,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橡皮塞塞紧瓶口,在瓶底上施加力的作用。现象:玻璃管中的液面会上升。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学会从特例中总结出一般结论
活动5:演示实验:力改变小球运动状态
力除了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以外还有哪些作用效果,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演示实验来一起看一下。[演示实验]:1、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运动的小车在外力的作用下速度会变大
。2、运动的小车在偏离运动轨迹的方向施加一个力的作用,小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结论:在力的作用状态下,小车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小铁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板书】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学会对比观察多个实验现象,并且运动恰当的语言进行分类概括
力的三要素
活动6:不同的方式压、拉弹簧
力的产生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演示:用力拉弹簧和用力压弹簧;用不同大小的力去压弹簧现象:拉会使弹簧伸长,压会使弹簧缩短。不同大小的力去压弹簧,弹簧的缩短的程度不一样。结论:力的作用大小、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除了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会使作用效果不同之外,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例如,从门扇末端(远离轴的一端)推最省力,越靠近门轴越费力。【板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会在生活体验中总结物理规律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方便我们的生活
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力(F):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存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学过本节课提出一到两个有关力现象的问题。
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学会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作业:
巩固知识,拓展认识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