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八年级物理 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2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 八年级物理 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2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1 09:54:59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音叉、钢尺、橡皮筋、纸张、小鼓、激光笔、水盆、手机、“土电话”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站:宛转悠扬听声音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闭上眼睛,听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认真听声辨析。
通过听声音,激发探究的欲望。
第二站:有声有色造声音
1、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纸张、橡皮筋、钢尺、音叉等,让他们发出声音,比一比,谁的发声方式更有创意?
分析: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验证:演示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盆;被敲击的鼓面反射的光点变化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学以致用]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而发出的。2.使人精神振奋的鼓声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潺潺流水声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婉转动听的二胡声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判断结论是否正确。独立完成题目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合作能力掌握物理实验过程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会验证结论知识点的随后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实时把握学生
第三站:原汁原味留声音
自主学习课本35页,怎样保存声音
自主翻阅课本相关内容
学会阅读课本,掌握内容
第四站:活灵活现传声音
1、通过上课可以听到老师讲课,思考:声音______(能/不能)在气体中传播。完成“水中的手机”趣味实验,思考:声音______(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完成“土电话”趣味实验,思考:声音______(能/不能)在固体中传播。▲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2、思考:如果没有介质,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观看视频:真空罩实验,思考:在抽气机抽气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铃声越来越______(大/小);空气再次进入玻璃罩,听到的铃声越来越______(大/小)。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还能不能听到声音?推理结论: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的传播形式:以_____的形式传播。[学以致用]3.如图所示,图甲中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图乙中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4.人们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_能够传声;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也能传声。
从生活经验出发,联想相关声音传播的过程联想太空中宇航员的交流方式,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观看实验,归纳结论独立完成题目
从生活经验入手,结合课上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传播的条件。生活经验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该知识点。知识点的随后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实时把握学生
第五站:潜移默化用声音
那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往前的呢?思考:大山深处的回声现象
从生活经历出发,联想回声
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
第六站:耳听八方测声音
分析课本37页小资料,思考:1、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相同/不同)的。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_____。4、声速跟__________和_______有关系。
自己阅读小资料,挖掘之间的规律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
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查看自己的掌握情况
落实当堂掌握目标是否完成,加深记忆
随堂练习
1.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2.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真空不能传声3.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主要是靠________作介质而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填“快”或“慢”)4.月球的周围是真空,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要借无线电讯设备。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又说明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独立完成题目
了解学生整体掌握情况,把握学生落实
作业布置
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自制一个发音小琴,并录制视频,下节课一起分享。
学生自己动手,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共26张PPT)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宛转悠扬听声音
01
02
03
04
开启声音之旅
05
06
有声有色造声音
原汁原味留声音
活灵活现传声音
耳听八方测声音
潜移默化用声音
纸张
橡皮筋
钢尺
声带
音叉
...
...
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振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一:
我们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
我们敲击鼓发声。观察激光笔的影子。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产生的。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
振动
声源
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而发出的。
2、使人精神振奋的鼓声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潺潺流水声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婉转动听的二胡声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鼓面
流水
琴弦
振动
如果将发声时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自学课本35页
老师上课的讲话声,你是如何听到的?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声音______(可以/不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可以
思考1: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实验:将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入密封袋中,然后浸没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结论:声音______(可以/不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可以
思考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实验:利用“土电话”,对方可以听见你的说话声吗?
结论:声音______(可以/不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可以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思考3:如果没有介质,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经过分析论证,实验说明:
真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推理得到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
3.
在做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向外抽气,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____(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慢慢放进去,会发现声音将逐渐____(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_能够传声;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也能传声。
变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空气

变大
声音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形式和水波的很相似,于是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声音向前传播时会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声速(m/s)
思考:
1、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相同/不同)的。
2、声速跟__________和_______有关系。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介质种类
340m/s
小于
大于
温度
V固?V液?V气
5.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m/s。声音在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选填“固体”、“液体”、“气体”)
6.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写道:行军宿营,士兵们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也能传声,并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效果好,所以枕着箭筒睡在地上,就能及早听到远方的马蹄声。
固体
340

气体
固体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
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D
2.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真空不能传声
C
3.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主要是靠________作介质而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填“快”或“慢”)
4.月球的周围是真空,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要借无线电讯设备。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又说明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振动
空气

介质
真空
作业布置
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自制一个发音小琴,并录制视频,下节课一起分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