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简易方程(解方程)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简易方程(解方程) 沪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20 18:25: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解方程(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P46:解方程(一)
教材分析:
《解方程》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的开始阶段,也是由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的起步阶段。在小学阶段解方程主要依靠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来解决。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本学期第一章“复习与提高”求用符号表示的数,就是运用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来解决。根据教材的呈现顺序,本节课主要采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把“用符号表示的数”的解题过程运用到解方程中,根据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同时,引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别。本节课的知识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两步、三步方程做准备,也为列方程解应用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熟练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求“用符号表示的数”,这些知识都为“解方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我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与比较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可以运用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力求在解题过程中正确区分“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这两个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能运用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求方程的解。
3.掌握简单方程的求解和检验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并养成良好的计算检验的习惯。
4.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会用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求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判断题。(是方程的画√)
2ⅹ=6 ( ) 6+ⅹ>13 ( )
143-ⅹ=20 ( ) 40÷ⅹ=2 ( )
30-20=10 ( ) ⅹ+y=15 ( )
口答:什么是方程?
预设: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 口答( )应填的数。
( )+ 3 = 9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 - 2.5 = 3 被减数=差+减数
6 ×( )= 19.8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 )÷0.4 = 1 被除数=商×除数
【说明:第1题通过几道判断巩固方程的概念,第2题口答符号表示的数,复习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师:仔细观察,媒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媒体出示:x + 3 = 9 x - 2.5 = 3
6x = 19.8 x÷0.4 = 1
预设:( )变成了x。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过的?
预设:方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2.尝试解方程
(1)任选一题,独立解答。
(2)抽生汇报结果。(重点:说出解题过程。)
预设1:x=6,因为在x+3=9的方程中x是一个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x=9-3,x=6
预设2:x=5.5,因为在x-2.5=3的方程中x是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所以x=3+2.5,x=5.5
预设3:x=3.3,因为在6x=19.8的方程中x是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x=19.8÷6,x=3.3
预设4:x=0.4,因为在x÷0.4=1的方程中x是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所以
x=1×0.4,x=0.4
(3)纠正书写格式(媒体出示)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但是解方程有书写格式的要求,请按照正确的解题过程纠正错误。
(媒体出示)
【说明:把符号变成字母x,旧知变成新知;解方程的过程与字母表示数的求解过程相统一,又把新知变成旧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3.检验
(1)书面检验
师:这道题我们已经求出x=6,怎样验证它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学习方程的检验。
a.板书:检验的过程。
b.同桌说一说检验的过程。
c.写出6x = 19.8的检验过程。
d.抽生汇报。
(2)口头检验
师:为了方便,我们还可以进行口头检验。比如x-2.5=3的解是x=5.5,谁愿意说一说它的口头检验过程?
预设:我们可以这样检验,方程的左边是x-2.5,也就是5.5-2.5=3,和右边相等,所以x=5.5是原方程的解。
师:请你把最后一题的口头检验说给你的同桌听。
【说明:先让学生讨论检验的过程,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与表达语言的能力,更主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4.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师:对,x=0.4是原方程的解。那么到底什么是方程的解?请在课本46也找到答案。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判断:
(1)因为x+1.5=3,所以y=1.5是原方程的解。 ( )
(2)因为x-2.5=5,所以7.5是方程的解。 ( )
(3)因为4÷x=2,所以x=8是原方程的解。 ( )
(4)因为3x=4.2,所以x=1.4是原方程的解。 ( )
师:所以只有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三、课堂练习
1. 解方程(任选一题,书面检验)
(1)x–32 = 12 (2)x÷11=12
2.选择
(1)x – 12 = 30的解是( )
A. x=18 B. x=32 C. x=42 y=42
(2)y=3是方程( )的解。
A. 3y=6 B. y÷3=9 C. 12 – y = 9 D. y + 21 = 18
四、课堂总结
强调:解方程一定要先知道未知数表示什么数,求出解后,如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
猜数游戏
a.教师示范:老师心中的数乘2加3,结果是9,老师心中的数是?
b.同桌互猜。
c.抽生出题。
问:你是怎样猜出的?
预设1:逆推的方法。
预设2:解方程的方法。
【板书设计:】
解方程
x+3=9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解:x=9-3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
x=6 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检验: 把x=6代入原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左边=x+3=6+3=9
方程右边=9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6是原方程的解。
教学设计思路:
方程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的开始阶段,也是由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的起步阶段。在深入浅出地介绍方程的内容的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方程“建模”、“化归”的思想方法将对以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内容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以旧唤新,注重迁移
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知转化为原有的知识进行学习,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所以,在复习准备环节,我设计了六道判断,巩固方程的概念;再用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求“用符号表示的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方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这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用符号表示的数”的解题过程,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想到用加减乘除的数量关系求方程中的未知数x,所以在探究新知部分我先让学生独立解题并说出思考过程,再出示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解方程的注意点。在口头检验部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怎样检验,在关键时刻教师进行提点,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在口头检验的基础上出示检验的书写过程,让学生独立学习检验的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关注主体,重视学法
课堂教学虽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却不可忽视,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在本课中我比较重视学法指导。如:通过看书自学、练习巩固,来帮助学生理解建立起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总结出解简易方程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一步都说解方程的根据,以此作为解方程的必要前奏,明显地降低了学生的错误率。另外,对于解方程的格式进行了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本节课是在符号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代数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对于符号表示数的求解过程掌握较好,为方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最终让他们从“愿学”到“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