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福建省三明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福建省三明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2 08: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明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卷面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50分,每小题2分,且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答案)
1.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并感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这表明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文化融合趋势逐渐增强
2.“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踏、踢皮球的活动。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普及很广,宋代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据此可知,当时蹴鞠(  )
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 B.推动了军事力量增强
C.源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
3.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据此可知
A.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 B.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
4.韩非主张“法治”,否定礼治,但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并非没有“礼”的地位,他曾说“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显然他的“礼”与当时儒家的“礼”有所不同,主要侧重于
A.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B.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主张
C.礼要符合“人主”(君主)的需要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5.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二者的共同点是
A.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 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6.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此“妖术”
A.在汉末的中国已有应用 B.最早记载于《天工开物》
C.有利于文学发展世俗化 D.经由陆路外传至阿拉伯
7.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宋代时就居世界之首,相当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的水平。造成后来中国错过率先工业化机遇的原因有
①没有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②盛行家庭单位的生产模式
③缺乏更广阔的海内外市场 ④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清代才子袁枚反对理学家灭情复性的主张,正视人欲,提出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提倡直抒真情,反对各种条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这反映了当时
A.文学理性化的发展趋势 B.传统理论体系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批判 D.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9.如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拓片,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A.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 B.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
C.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D.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
10.元代杂剧是融合了前代各种戏曲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是
A.流传范围广 B.反映社会生活 C.富于观赏性 D.体现文化融合
11.苏格拉底相信有一种确定的普遍有效的知识,人类如果寻求正确的方法就能掌握它,这种方法存在于见解的交流与分析之中。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外的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体现了个人主义的倾向 B.树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C.彰显了理性主义的精神 D.开启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12.中世纪的绘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的姿态、表情都是固定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教绘画技法的改变 B.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
C.绘画揭示了自然人性 D.科学方法融入了艺术
13.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这一主张
A.强化世俗王权的统治 B.动摇上帝的神圣地位
C.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冲击教会的统治权威
14.伏尔泰认为:“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这主要表明他
A.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B.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C.主张理性的宗教信仰 D.积极追求幸福的生活
15.法国学者戴密微在《中国和欧洲最早在哲学方面的交流》一书中指出:“从17世纪始,欧洲就开始了文艺批评运动,而发现中国一举又推动了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文中“发现中国”的准确含义是
A.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
B.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历史文明进程
C.中国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D.文艺复兴运动受到了中国文化积极影响
16.“科学的进步通过广大公民的个人启蒙促进了社会进步。启蒙思想高扬人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为启蒙运动时代科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并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理性主义 B.浪漫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17.表3反映了部分思想家的主张。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人物(或活动)
主张
魏源《海国图志》
“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贸易之道广矣哉,通有无,权缓急,征贵贱,便远近,其利至于无穷”
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
“方今万国交通,政俗学艺,日月互校,优胜劣败,淘汰随之”
孙中山1912年的一篇演说词
“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实现自强 B.宣传开放思想以求改革
C.认清了当时腐败落伍的现实 D.鼓励自由贸易以求富强
18.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A.是以西方思想变革中国传统文化 B.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 D.目的是为变法寻找合理依据
19.“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但“个人主义”思想刚在中国产生时,容易被理解为与“爱国”主张相对立,因此,时常被诟病为“自私自利”的同义词。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权
C.促使民主观念在华兴起 D.解放了中国民众思想
20.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1.中国古代认识论中一个基本观点是“知易行难”,但孙中山认为这一学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于是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孙中山意在强调
A.打破古代认识论束缚解放思想 B.三民主义在实践中的意义
C.革命思想不同于中国古代思想 D.革命者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22.《中共党史的“黄金时代“:延安13年改革开放30年》一文指出: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延安13年”中国共产党“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主要表现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行
C.毛泽东思想体系日益成熟 D.确定了“和平”“民主”的方针
23.一位外国学者对当代中国某位政治家作出了如下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据此推断,“其四”应该是
A.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创者 B.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D.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
24.如表是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从应用研究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表。该表反映出
科技成就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周期
蒸汽机
1711
1776
65年
发电机
1888
1889
1年
计算机
1946
1946
0年
激光技术
1960
1961
1年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D.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周期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25.20 世纪50年代,青少年对摇滚乐疯狂追崇。RCA公司将摇滚乐歌手“猫王”普莱斯利的7首单曲同时发行,结果从8月到12月,普莱斯利每周都居排行榜首。这反映出,当时美国青少年
A.精神颓废,严重脱离现实 B.对经济危机强烈不满
C.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 D.勇于进取,富于创新
二、主观题(共5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8分,29题12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西方大事对比
类型
中国
西方
政治
①1740年,《钦定大清律例》颁行。
②1790年,缅甸、安南、暹罗遣使庆贺乾隆八十大寿。
③1759年,历经七十余年,清朝终于平定准噶尔。
④1776年,清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维护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①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等原则。
②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③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夺取加拿大、印度,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
④1791年,海地爆发独立运动。
科技与经济
①发明于南宋后期的水转大纺车还在使用,曾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纺织机。
②乾隆时期,瓷器工艺发展至顶峰。
①1765年,英国织工发明“珍妮纺纱机”,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②178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并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文化
①戴震著《勾股割圆记》、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等书,引发清代考据学大兴。
②1782年,《钦定四库全书》编成。编书过程中,大量书籍被删改、销毁。
①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讨论了法律与政体、自由等的关系。
②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现代经济学由此创立。
——据陈会颖编著的《中外历史对比年表》整理
材料二
“从1840年追溯到17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乾隆、嘉庆两代。这个时期,在中国是清朝的最盛时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情势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在欧美,“有了那种蒸汽机和其他思想学术上不断的新发展作推进器,民权自由的势力,不久也要弥漫全欧……”在中国,一方面科学落后,一方面建起了“最完密的君主专制”。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西方历史的发展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6分)
27.(16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干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5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5分)
28.(8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面貌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初,河南“洋货山积,土货寥落……无论大小市镇,触目无非外货”。“河南农村中贫困的农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者一天天增加”,“滑县、封邱、阳武、原武、延律诸县,每年总有大批农民,成群结队……出外工作”。
——谢晓鹏《20世纪初河南城市化启动的主要动力》
材料二
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
据去年十一月省农民协会统计,全省七十五县中,三十七县有了组织,会员人数一百三十六万七千七百二十七人……凡有农民运动各县,梭镖队便迅速地发展。这个广大的梭镖势力,大于前述旧武装势力,是使一切土豪劣绅看了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农民学校有些已经举办,有些正在筹备,平均每乡有一所。他们非常热心开办这种学校,认为这样的学校才是他们自己的。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对河南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的考察报告对研究20世纪20年代历史的史料价值。(5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写于175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老实人”甘迪德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三明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共50分,每小题2分,且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C
A
D
D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C
A
A
B
D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B
B
C
1.【答案】C【解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这里体现了孔子对文明礼俗的重视,故选C项;“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这是儒学内部的讨论,没有涉及其它学说,排除A项;“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这里代表孔子仁的思想,无法体现其发展,排除B项;“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这一点符合孔子重建秩序的愿望,并不是其它学派的思想,无法体现融合,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的蹴鞠社规明显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它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故选A项;蹴鞠是一种娱乐活动,与增强军事力量无关,排除B项;蹴鞠发源于中国,并非自外国传入,排除C项;蹴鞠社规确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但与忠君思想的形成无太大关系,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表明荀子提出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故选D项;最早提出儒学独尊的是董仲舒,排除A项;适应战国时期政治,排除B项;各派思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韩非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权威,他主张“礼”要满足君主集权的需要,故选C项;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是孔子,排除A项;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是大的时代环境,并非是韩非本人的主张,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限制,“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体现的也是对权力的限制,故选A项;“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能够体现出民主意识,但是顾炎武的思想在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的儒家思想,没有“民主意识”的内涵,排除B项;卢梭属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而顾炎武属于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的代表人物,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并没有得到较大发展,排除C项;顾炎武的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指火药,北宋时期已经用于军事,后经陆路外传至阿拉伯,最后传入欧洲,故选D项;火药是唐朝后期才开始出现,汉代是没有的,排除A项;《天工开物》为明清时期的科学著作,火药要唐宋时期已经有记载,排除B项;“怪物”指火药,与文学没有联系,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之一是议会制度颁布保护发明创造新的法律法规(专利法、保护私有产权),而中国没有,故①正确;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法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市场、劳动力,故②正确;英国海内外市场的扩大、需求必要性的增加,对工业革命的发生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而中国“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缺乏更广阔的海内外市场,故③正确;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而中国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8.【答案】B【解析】“袁枚反对理学家灭情复性的主张,正视人欲”这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故选B项;“正视人欲,提出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体现了人文的体面,不属于理性化,排除A项;“提出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提倡直抒真情,反对各种条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无法体现反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C项;“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提倡直抒真情,反对各种条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这种类似的言论在唐朝的文学改革里与出现过,无法说明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简牍(局部)拓片”,可知题干图片中的文字是刻在简牍上的,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故选D项;虽然在拓片中出现了“太后陛下”,但仅根据四个文字还不能推断出“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排除A项;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但拓片中的字体是隶书,排除B项;虽然该简牍是出现在海昏侯墓中,但不能据此推断出简牍上的文字是海昏侯所书写,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杂剧是戏剧艺术,用来演出的,具有观赏性,故选C项;诗词歌赋的流传范围也比较广,这不是元杂剧的突出特点,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是吸取表演艺术,具有观赏性,排除A项;诗词歌赋和元杂剧都反映社会生活,排除B项;诗词歌赋和元杂剧都体现文化融合,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外的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人类如果寻求正确的方法就能掌握它,这种方法存在于见解的交流与分析之中”,材料突出的是整个人类,没有体现个人主义的倾向,排除A项;树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的是康德,排除B项;彰显理性主义精神的是启蒙运动,排除C项。
12.【答案】C【解析】“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突出了自然的原貌,揭示了自然的人性,故选C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不仅是技法的问题,反应了开始注重人的本身,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排除A项;“《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它的内容依然是宗教题材,排除B项;“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用自然的形态代替神的形态,不属于科学的方法,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强调上帝的权威,这样就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故选D项;材料的内容是强调上帝的权威,没有涉及强化世俗王权的统治,排除A项;“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表明是强调上帝的权威,没有动摇上帝的神圣地位,排除B项;“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突出上帝的权威,削弱教会的权威,突出上帝的权威说明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说明伏尔泰主张对宗教信仰持“理性”的态度,即不要干涉他人的宗教信仰,故选C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伏尔泰对宗教信仰的一种态度,而不是肯定教会的权威,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伏尔泰对“无神论”的态度,排除B项;题干中述及“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的前提是“有大量的宗教”,但是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当时“有大量的宗教”,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从17世纪始,欧洲就开始了文艺批评运动,而发现中国一举又推动了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17世纪开始的是启蒙运动,发现中国一举又推动了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是指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促进启蒙运动的内容,故选A项;“而发现中国一举又推动了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是指中国文化中的内容推动启蒙运动,不是指四大发明推动欧洲历史文明进程,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文化中有推动启蒙运动的因素,不是强调传统思想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的是启蒙运动受到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科学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展开,启蒙运动促进科学繁荣和文艺发展,这一现象表明理性主义的产生和历史作用,故选A项;重视情感、情绪和想象的浪漫主义与材料强调的理性主义不符,排除B项;强调自由经营和发展的自由主义与材料所说的理性主义不符,排除C项;强调消灭阶级剥削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与材料的中心思想理性主义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源的主张是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王韬主张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促进国内发展,康有为则提出外国与中国各有优劣,互通有无可促进中国强大,孙中山也主张开放主义,引进外资和利用外人,所以材料反映的各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是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进行交往,促进国内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四位思想家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四位思想家都主张学习外国,促进中国的发展,不仅仅认清了当时清政府腐败落后的现实,还提出了救国的方法,排除C项;魏源和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中,没有涉及到鼓励自由贸易来求富强,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其维新变法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结合,从而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D项;“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不是用谁变谁的问题,是结合起来说明变法的合理性,排除A项;“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不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它们属于不同的性质,排除B项;“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其目的是宣扬自己的观点,而无法知道其抨击的对象是什么,排除C项。
19.【答案】D【解析】“‘个人主义’思想刚在中国产生时,容易被理解为与‘爱国’主张相对立,因此,时常被诟病为‘自私自利”的同义词。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这里体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历程,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宣扬的不是极端个人主义,而是民主和科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内没有民主政权,排除B项;民主观念在辛亥革命时期已经传播开来,排除C项。
2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在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项;根据题干“不仅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面反对旧道德,排除A项;根据题干“没有全盘反传统”说明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持“理性”态度,并没有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排除B项;题干中述及了“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但是民间文学并不等于文言文,排除C项。
21.【答案】D【解析】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容易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故提出“知难行易”,强调革命者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故选D项;孙中山旨在强调理想信念对革命者的重要性,其意并不在打破古代认识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谈及三民主义的实践意义,排除B项;孙中山本意是革命者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材料并未强调其与古代思想的不同,排除C项。
22.【答案】C【解析】题干中所述及的“延安13年”指的就是从1935年到1948年,属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该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等,这些文章的发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日益成熟,故选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仅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仅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排除B项;确定“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也仅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邓小平主持领导了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还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材料中“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等信息相符,故该政治家是邓小平,而邓小平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故选B项;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创者是孙中山,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是李大钊,排除C项;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是胡锦涛,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自18世纪以来,科技成就从“应用研究年代”到“生产推广年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反映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并不是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的,排除A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科学与技术并没有进行紧密结合,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的推广周期越长,其科技含量未必就越高,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故选C项;摇滚乐节奏强烈、通俗易懂,迎合了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反传统叛逆心理的需要,不能反映青少年精神颓废,严重脱离现实,排除A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1933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摇滚乐在青少年中受到疯狂追崇是因为摇滚乐迎合了青少年反叛表现自我的需要,不是美国青少年勇于进取,富于创新的表现,排除D项。
二、主观题(共5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8分,29题12分)
26.(1)趋势: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传统科技达到顶峰,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农耕经济未向近代转型;传统文化继续领先世界并进入整理阶段,考据学兴起,思想控制加强。(4分,答对两点即可)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系逐步确立,殖民战争与殖民掠夺加剧,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4分,答对两点即可)
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君主专制强化,中央
集权加强,封建统治日益严密;传统科技文化的推动。(4分,答对两点即可)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2分)
【解析】
(1)在材料一中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展示了18世纪后半期的中国与西方,在两个表格中又是从政治、科技与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详细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史实;就中国而言,在政治方面,通过表格“1740年,《钦定大清律例》颁行”,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通过表格“1759年,历经七十余年,清朝终于平定准噶尔”、“1776年,清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维护了西南边疆的稳定”可知其政治方面的发展趋势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就科技与经济方面而言,通过表格“乾隆时期,瓷器工艺发展至顶峰”、“发明于南宋后期的水转大纺车还在使用,曾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纺织机”可知传统科技达到顶峰,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农耕经济未向近代转型;就文化方面而言,通过表格“戴震著《勾股割圆记》、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等书,引发清代考据学大兴”、“1782年,《钦定四库全书》编成。编书过程中,大量书籍被删改、销毁”可知传统文化继续领先世界并进入整理阶段,考据学兴起,思想控制加强。就西方而言,在政治方面,根据表格“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等原则”、“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可知资本主义政治体系逐步确立;根据表格“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夺取加拿大、印度,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可知殖民战争与殖民掠夺加剧;根据表格“1791年,海地爆发独立运动”可知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在科技与经济方面,根据表格“1765年,英国织工发明‘珍妮纺纱机’,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并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可知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在文化方面,根据表格“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讨论了法律与政体、自由等的关系”、“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现代经济学由此创立”可知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
(2)题干要求分析中西方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因,我们要从中国与西方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作答;另外,在分析其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因时,我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作答;就中国而言,在政治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统治日益严密;在经济方面,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在思想文化方面,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科技文化的推动;就西方而言,在政治方面,其主要原因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西方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其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方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解放。
27.(1)伦理信仰:忠、孝。(1分)
主要措施:独尊儒术;重用儒学家;设立太学。(4分,答对两点即可)
(2)出发点:责任感和使命感。(2分)
途径:格物致知;反省内心或致良知(知行合一)。(4分)
(3)新内涵:公天下的世界意识。(1分)
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4分,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伦理信仰,据材料一“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得出伦理信仰是忠和孝。第二小问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措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兴办太学等。
(2)第一小问出发点,据材料二“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得出出发点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小问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种途径是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3)第一小问新内涵,据材料三“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干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得出新内涵是高于国家的世界意识。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修养,民族意识,全人类情怀方面分析家国情怀的意义,得出树立家国情怀,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28.(1)影响:小农经济破产;农民生活贫困;农民纷纷外出谋生,为城市工商业发展提供劳动力。(3分)
(2)史料价值:毛泽东作为湖南农民运动的亲历者,其考察报告是研究当时农民运动的第一手史料。(2分)对研究农民运动发展的概况;研究毛泽东思想产生;研究农民运动的作用提供有力证据。(3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据材料一“河南农村中贫困的农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者一天天增加”得出小农经济破产、农民生活贫困和农民纷纷外出谋生,为城市工商业发展提供劳动力。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的时间得出毛泽东“回到湖南,实地考察”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背景主要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和发展;北伐顺利进军;农民运动迅速发展。第二小问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为研究毛泽东思想及农民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等方面进行分析。
29.示例1:情节: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2分)
历史现象: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大力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2分)
概述和评价: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法国封建教会和君主专制极为盛行的时期,为了批判和反对封建教权和王权,启蒙思想家极力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思想不仅促进了思想解放,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8分)
示例2:情节:甘迪德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
历史现象:启蒙运动进一步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
概述和评价: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小说通过对人的劳动的肯定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没落,另一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关注世俗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这有助于推动封建杜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此题以小说《老实人》的故事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启蒙运动的史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