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考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40题60分,每题1.5分)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 )
A.《老子》 B.《论语》 C.《诗经》 D.《韩非子》
2.“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持此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人之性恶 D.以法治国
3.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D.“大一统”的思想
4.有学者论述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思想家,说,“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这位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王阳明
5.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他”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程颢 D.王阳明
6.明清之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7.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某一项发明,大约在14世纪末经由波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的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8.宋元时期,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其中,毕升的贡献是( )
A.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C.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指南针 D.对南北方的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
9.平民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节省了印刷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这项发明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0.唐代文学家韩愈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来称颂李杜及其诗文。其中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篇被后人称颂为“诗史”,主要是因为杜诗反映了( )
A.雍容华美的盛唐气象 B.唐朝由盛转衰时民众的离乱和漂泊
C.唐末黄巢起义的动乱 D.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
11.表1描述的活动在当时适用于( )
表1
诗词
出处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诗经》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A.保家卫国 B.休闲娱乐 C.附庸风雅 D.传承习俗
1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该宋词的风格特征是( )
A.刚健豪放 B.婉约含蓄 C.朴素写实 D.沉郁悲壮
13.近日,《祭侄文稿》赴日展出引发热议。《祭侄文稿》为颜真卿所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以下作品与《祭侄文稿》风格相似的是( )
14.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智者”及其引领的思想运动最大的成果,就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智者学派的哪一核心主张( )
A.万物是由水形成的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5.意大利某一历史时期,有人用热情洋溢的笔触这样写道:“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也可以探测地狱的深浅。苍穹在他面前并不显高,地核在他面前并不显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据此可知,当时的主流思潮是( )
A.人文主义 B.现实主义 C.理性主义 D.浪漫主义
16.14世纪,佛罗伦萨新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学校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和快乐生活,培养学生做合格市民。据此判断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内涵是( )
A.人文主义 B.宗教神学 C.蒙昧主义 D.自由平等
17.“他把《九十五条论纲》用钉子钉到教堂门上,请大家来辩论这个‘赎罪券’到底合理不合理,这有点儿像我们中国的张榜比武。”材料中的“他”所发起的运动( )
A.有助于打破对罗马教会迷信 B.迎来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
C.推动法国大革命推翻旧政权 D.要求肯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18.迈尔斯教授认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二是当时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和教皇统治与各国爱国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据此分析,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9.“要找到这样一种结合形式:在它里面,每个结合者都与全体联系在一起,他的人身和财富由全体的集合力来维护和保障,但他像以往一样自由,服从全体只不过是在服从他自己。”下列观点与材料最为契合的是( )
A.君权神授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三权分立
20.近年来,大年初一看电影已经成了百姓重要的休闲活动。2019年春节档最受观众欢迎的当属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下图),广大网友称它是中国硬科幻的里程碑。影片中流浪的地球差一点就被木星引力捕获而亡,与之相关的理论是( )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1.恩格斯指出:“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转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材料中“蒸汽和新的工具机”的应用( )
①引发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促使人类社会进入“
③催生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和材料工业的革命
④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变革,火车和汽船成为连接世界的新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据表2判断,代表作一栏中应填入表2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简表( )
表2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简表
国别
作家
代表作
主要内容
文学风格
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
描写俄国人民反抗法国侵略的战争场景
批判现实主义
A.《哈姆雷特》 B.《唐璜》
C.《战争与和平》 D.《人间喜剧》
23.两次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都对欧美各国为数众多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下列作品符合上述评论的是( )
24.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在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25.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毕加索——《格尔尼卡》 B.贝多芬——《悲惨世界》
C.凡·高——《向日葵》 D.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26.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北京大学以及“北大红楼”(见下图)逐渐成为( )
A.护国战争的策源地 B.护法战争的指挥中枢
C.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D.北伐战争的指挥中心
27.新文化运动期间,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强调对本国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对该学者思想理解准确的是( )
A.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全面肯定传统文化
C.东西融合取长补短 D.彻底否定西方文化
28.“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的启蒙运动”的“革命性”在于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共和 C.改良与革新 D.民主与科学
29.192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北京、上海两地曾举行下列纪念活动:
北京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劳动节活动
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邓中夏赶赴长辛店铁路工厂出席“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上海
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并发表了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
工界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庆祝大会,并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这些活动( )
A.有助于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B.推动第一次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C.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30.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于2019年4月10日公之于众。这再次印证了1916年诞生的“解释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这一科学理论是( )
A.生物进化论 B.狭义相对论 C.经典力学理论 D.广义相对论
31.2017年12月,中国科学家潘建伟因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登上了《自然》杂志封面。在这一领域中首次提出量子假说的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普朗克 D.达尔文
32.伴随中国革命,毛泽东写了许多文章阐述其思想主张,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并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文章或著作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3.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 )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独立自主的群众路线
C.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提出( )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②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③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杨利伟
36.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中国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送入轨道。这次发射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回眸历史,“长征1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在( )
A.1964年 B.1967年 C.1970年 D.1984年
37.“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他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然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一评沦指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8.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9.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办了餐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B.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C.注重培养工农兵学员 D.重视扫除文盲教育
40.《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政府( )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三大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0分,第43题16分,共40分)
4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材料二
古代及近代孔子形象的变化
春秋战国
汉唐
宋至明清
维新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矮化
正统化
僵化
西化
丑化
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
司马迁赞誉孔子为“素王”:唐代被封为“文宣王”
被称为一位只会“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被称为“穿西装的孔子”
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
——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意提取某一时期的孔子形象,说明其原因。(明确写出孔子形象,史论结合说明原因。)(6分)
(3)请结合上述有关孔子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4分)
42.(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是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10个男女青年一起到郊外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该作品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摘編自刘炳范(外国文学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得教,要靠个人的虔诚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摘自刘明翰《世界通史》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得分散和牵制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由此,他以君主立宪制为前提,首创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即议会控制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摘编自马鸣庵《三权分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材料一,指出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及其抨击对象。(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归纳马丁·路德和孟德斯鸠的核心主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精神。(2分)
43.(16分)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5—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创新机运”的主张及实践。(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典型事件及指导思想。(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2分)
三明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参 考 答 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D
B
C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B
A
A
A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D
B
C
C
D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A
B
C
C
C
A
D
C
1.【答案】A【解析】《老子》提出“道”的思想,与材料中“故几于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符,故选A项;《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与材料中“道”不符,排除B项;《诗经》是由孔子编订的诗歌总集,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强调内心反省,故选D项;孔子主张“仁”“礼”,排除A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排除B项;程颢提出“理”,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是行书的特点,故选B项;字形方正为楷书,排除A项;笔画勾连不断为草书,排除C项;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为小篆,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智者学派的核心主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对人的重视,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故选B项;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命题是在智者学派之前,排除A项;“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排除C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也不是智者学派,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材料“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体现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是人文主义,故选A项;材料内容并非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述,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主流思潮,强调人独立的思考判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浪漫主义反映出对“理性王国”的反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略
17.【答案】A【解析】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领导了宗教改革运动,提出信仰得救,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故选A项;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是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排除B项;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推翻旧政权,排除C项;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提出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题干体现反对教会专权、强调王权大于神权,故选C项;智者运动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当时不存在教皇,排除A项;文艺复兴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排除B项;启蒙运动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材料中“由全体的集合力来维护和保障”体现的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故选C项;材料体现要用契约来维护个人的自由,不是反映君权神授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全体的集合力”保障个人自由,没有体现天赋人权,排除B项;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提出的,要求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项权力分开行使并互相制约,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电影体现万有引力,故选B项;自由落体定律跟重力有关,排除A项;相对论是描述时间和空间等的,排除C项;量子论是反映微观世界的,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材料“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①是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故①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机器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故②正确;机器大生产催生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和材料工业的革命,故③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变革,火车和汽船加强世界的联系,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3.【答案】D【解析】据材料“两次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可知20世纪以来的战争增加人民精神上的痛苦,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其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荒诞派作品是其代表作,故选D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排除B项;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兴起,高尔基《母亲》是其代表作,排除C项。
29.【答案】A【解析】材料北京、上海两地的纪念活动中,知识分子都深入工人中发表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故选A项;B项出现在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B项;C项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1920年中国还未成立,排除D项。
33.【答案】A【解析】“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与材料中“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相符,故选A项;“坚持独立自主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排除B项;“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排除C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理论,排除D项。
34.【答案】B【解析】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故①正确;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故②正确;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③错误;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6.【答案】C【解析】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l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故选C项;1964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未上天,排除A项;196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未上天,排除B项;1984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早已上天,排除D项。
38.【答案】A【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繁荣我国学术和文艺的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材料中“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相符,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和学术问题,排除B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与材料“1956年1月”不符,排除D项。
二、材料题
41.(1)主要思想: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2)
示例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矮化”为“丧家之犬”。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仁”、“礼”等思想,不受统治阶级重视。
示例二:维新运动时期,孔子被“西化”为“穿着西装”。
说明: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把西学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借孔子的形象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3)应客观地看待孔子及其思想主张;对孔子的思想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反对神化或贬低孔子。
42.(1)作品:《十日谈》;
对象:天主教会。
(2)主张:因信称义;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精神:人文精神。
43.(1)主张: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2分)
实践:开展洋务运动。(2分)
(2)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4分)
成果: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分)
(3)事件:新文化运动。(2分)
指导思想:民主,科学(2分)
(4)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可知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第二小问实践,依所学,可知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在经济上,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第二小问成果,据材料二“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依所学,维新派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因此成果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3)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三“1915—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思想,依所学,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4)依所学,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器物,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经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