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28 13:1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2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
(一)
感知农奴生活
1.你脑海农奴的形象是什么样子?
一、背景
以下是一组俄国农奴的图片,请思考这两幅图片的主题是什么?
农奴过着贫困的生活
1801-1860年农民骚动
认识1: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农民骚动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1850年~1860年
591次
(二)
探源俄国落后
◎温故知新
能说出与下列图片相关的人物信息吗?
从两幅图的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请结合上表思考:
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什么因素导致俄国的发展滞缓?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
(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制度
俄国
71
26
1606
农奴制和封建专制
英国
323
385
14603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法国
150?
108
9160
资产阶级共和制
德国
175
40.2
10065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9世纪中叶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1)状况:
已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
(2)原因:
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缺乏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国内市场)
◎温故知新
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哪些条件?俄国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俄国哪些条件的缺失?
认识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寻求解救之道
普希金
到19世纪中期,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
等进步文学家、思想家为代表,形成了具有俄罗斯
特色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反对沙皇专制的知识分子
你们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
决不会就那样徒然消亡……
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
来到你们的身旁,
正象我的自由的歌声
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一样。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交到你们手上。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节选)
普希金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
认识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四)在血泪中觉醒——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1.双方:
2.起因:
3.战败原因:
4.影响:
俄国-----英国、法国、土耳其
(1)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
(2)转移国内矛盾
(3)俄国入侵土耳其侵犯了英法在土耳其的利益
(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2)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3)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认识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军队惨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直接原因:俄国武器装备落后,弹药粮食供应不足,作战准备不充分,军心不齐;
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后方,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奴制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沉重打
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推动了俄国
农奴制改革

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
的新思潮。

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
二、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亚历山大二世自幼接受过欧洲自由主义思想,专门研究过农奴制问题,并释放过一批农奴。他清楚地认识到:“强迫的农奴劳动,无论是工业方面还是农业方面,经济上的不利情形已经是很清楚了。如不废止农奴制,国内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
——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
材料1: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
材料2: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
探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目的何在?
目的:化解统治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861年,3月3日,沙皇亚力山大二世规定:
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有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地主不得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教材P152)
分析改革的实质
“农民获得自由时,已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诸位会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说其改革初衷)
在改革中,地主把最好的土地留给自己。农奴得到土地,按当时市价算仅值5亿多卢布,而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
亚历山大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大量资金,它的实质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历史意义(P152)
1、性质:
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从改革的影响来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综上所述,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P152)
(1)、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2)、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
(3)、局限性:是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统治。
四、评价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性质
是沙皇和贵族地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进步性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获得自由和土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③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近代化)。
(3)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
A、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农民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
“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③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本课小结: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历史意义
四、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俄国1861年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
)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沙皇专制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笼络资产阶级,扩大政权基础
B
3、某男子生于1821年,40岁时,他的农奴身份被国家统一取消,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并自己出钱购买了一块“份地”。使他身份发生改变的事件是??(

A.海地赢得独立???
B
俄国1861年改革??
C
日本明治维新?
D
意大利统一
B
4、史学界普遍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改革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B、改革使农奴无偿获得了土地
C、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改革废除了沙皇统治
C
练习
5、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改革前都面临外敌入侵  
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