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6 惯性 惯性定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6 惯性 惯性定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1 18:0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节
惯性
惯性定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实例说明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
知道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并能举例说明。
(3)
能用惯性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创某些现象,并用惯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理解惯性定律,知道定律中“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仅是一种假想的状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比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体验、经历和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以物理现象、事实为依据,以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3)
通过生活实际使学生感悟到物理来自生活,物理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二、教学重点
惯性概念及惯性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四、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惯性及惯性定律是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概念和规律,它们又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正确理解惯性概念,运用惯性解释现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惯性定律的研究和结论的得出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要强调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怎样运动都无关。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中要给学生讲解解答惯性现象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多举例和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机密结合。
本节课惯性概念是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要从具体的物理事例、实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抽象出本质特征。以实验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设想
本节课按照
展开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物理探究的过程
,借助活动卡上惯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流程
五、教学准备
1.斜面、铁架台.2.小车.3.毛巾、棉布.4、墨水瓶、5、木块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实验:把小车放在斜面上,在把木块竖放在小车上,如图(1),若小车向上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那边倾倒?学生几乎回答“向下倾倒”。实验结果相反,木块向前倾倒,学生惊奇,迫切想了解“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提问: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当我们学习“惯性、惯性定律”(板书)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引入新课。
2、
新课教学
(一)惯性概念
演示课前准备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所观察到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到活动卡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1):学生做如图2所示实验,当用铅笔猛击纸条时,纸条离开桌面,而钢笔帽依然竖在桌上未倒。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师生共同:(归纳)钢笔帽为什么能留在原处?人们研究发现,原来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板书)的性质,人们叫它惯性。
  
图2
图3
实验(2)把玻璃板固定在小车上,在玻璃板上放一瓶墨水瓶,当墨水瓶随小车一起运动后,小车突然停止,墨水瓶仍向前运动。
实验(3):叫学生把玻璃球放在书本上,随书一起运动,当书突然停止时,玻璃球继续向前滚动。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师生共同::(归纳)以上的墨水瓶、玻璃球为什么没随下面的物体停下来呢?这是因为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板书),人们也叫它惯性。
 总结:把以上两种情况综合得出:物理学中把物体都具有一种维持它原先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二)惯性概念的理解
提问:惯性是一种性质,还是力?组织学生讨论。
(1)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物体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是物体自身的一种性质(板书)。
提问:物体静止时有惯性吗?运动时有惯性吗?组织学生讨论。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有无与物体受力情况无关(板书)。
提问:速度大小影响惯性的大小吗?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实验。
学生错误认为速度是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速度大的,惯性大。教师可举例反驳速度为零的物体就应该没有惯性。那么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实验4)将两只小桶分别用绳吊起,其中一只是空的,另一只装满砂如图4。用手轻推小桶,哪一只较难摆动起来?当它们摆动后,用于轻当小桶,哪一只较容易停下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否判断出哪只小桶的惯性大?初步判断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再举两例证实你的回答。
学生描述现象,讨论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举例说明。
图4
如泰坦尼克号(如图5)在撞上冰山前就已发现了前方的冰山而紧急改变航向。但由于船身巨大的惯性,船体难以大幅度改变航向,船身一侧还是与冰山发生了相撞,结果撞出了大洞而沉没。
(3)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板书)。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
(4)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
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
图5
利用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讨论活动卡的一幅漫画中宇航员所犯的错误。
(三)惯性知识的应用
1、利用惯性解释现象
实验4、将小木块放在小车上如图(6)。
观察并描述以下几种种情况下,小木块的运动情况;
(1)静止的小车突然向前运动
(2)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运动
(3)沿直线运动的小车突然转弯。
实验4、
将上述观察到的现象与你乘坐公共汽车时的感觉联系起来,讨沦在公共汽车突然启动、停止或转弯,坐在座位上或站着的乘客会有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现象。完成活动卡上的要求如图(7)。
图6
图7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用语言表述上面的现象,总结回答惯性问题的方法。
方法: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④所以……。
3、
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惯性有它有利的一面,人们经常利用。惯性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加以防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举例说明。
惯性有利方面的利用:例如运动员投掷标枪和跳远时的助跑。
物体的惯性不利方面的防止:例如,安全带、安全气囊能防止急刹车时人体快速前冲而造成的各种伤害。由于使用了安全带,全世界每年可减少大量由于车祸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四)惯性定律
利用斜面实验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想象等逐步推得牛顿第一定律。提问:大家都骑过自行车,你是否体验或注意过,当你以相同的速度骑车时,停止用力蹬车后,在下列三种不同的路面上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①平整的柏油路面。②粗糙不平的路面。③沙滩上。
分析:运动距离不同,柏油路面最长,沙滩上最短。受到的阻力不同,柏油路上阻力最小,沙滩上阻力最大。
请同学们能否利用桌面上的小车、毛巾、白布、玻璃板,斜面,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面的
结论呢?怎样使小车在三种不同的表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呢?(使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上滑下。)根据你的设计完成这个实验,并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实验5:
小车在高度相同的光滑斜面滑下,在不同的表面滑行的路程不同。
1、组织学生观察现象,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a)小车受到阻力大,运动时间短,路程短;
(b)小车受到阻力较小,运动时间长点,路程远点;
(c)小车受到阻力最小,运动时间较长,路程较远。
(学生做完实验后总结,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此实验验证了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其实也代表了任何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你通过此实验难道不能发现点什么?其实一个伟大的发现正降临到你的身旁,这要看你的推理能力怎么样了(激发学生思考。提示:如果表面十分光滑,小车的运动将会怎样?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可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也可能正是伽利略的结论,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总结)。最后,教师引导,
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会怎样运动下去?归纳出惯性定律的内容。
1、惯性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
2、惯性定律的理解:
(1)"一切物体"是指宇宙中所有物体,不论物体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可见惯性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
(2)"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
(3)"时候"强调了"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瞬时对应的关系。物体在什么时候不受外力,这个物体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一瞬时的运动状态不变。
(4)"或"是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巩固练习 
第一部分:惯性
一、填空
1、一切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都具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_______。
物体的__________大,惯性大。要改的__________就越困难
3、正在行驶火车停止运动就远不如自行车刹车那样容易,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4、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易停下来,所以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两个物体质量相同,它们的惯性一定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C.铁饼被运动抛出后继续前进,这是因为铁饼具有惯性的缘故
D.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容易被人举起来,在月球上则很容易,所以物体在
月球上的惯性小。
5.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B.只有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其惯性不断变化;
D.物体的惯性与其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6.下列现象的出现,由于惯性的是:
A.溜冰者停止用力后,继续滑行;
B.汽车拐弯时,乘客将向外侧倒;
C.汽车刹车后,很快停止运动;
D.地球永远绕太阳运动着。
7.在匀速行驶的车上,一小球吊在车顶上,车底板上的A点在小球正下方,若小球上面的细线被烧断,小球将落在(

A.A点;
B.A点的前方;
C.A点的后方;
D.不能确定。
8.从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相隔时间先后释放A、B两物体,忽略空气阻力,则在A物体落地之前,A、B两物体相互间的方位关系是(

A.A物体在B物体的前下方
B.
A物体在B物体的后下方
C.A物体在B物体的正下方
D.
没有给出△t的大小,故无法判定
9.水平轨道上行驶的火车车厢中的桌面上放一个皮球,它能静止在桌面上,如果
皮球相对火车前进方向的发生下列相对运动,试说明火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皮球向前运动;B.皮球向后运动;C.皮球和右运动;D.皮球向左运动。
三、分析简答探究
10、如何用学到的惯性知识区别生熟两种鸡蛋?
11、如图(8)在小车上挂一个小球,当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运动、速度增大、速度减小时,小球会向什么方向运动?用实验验证你的判断是否正确。
第二部分:惯性定律
一、填空
图8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状态。
2、物体在_________情况或_________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选择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处于静止;
B.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C.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4.关于惯性定律,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宙间没有不受力的物体,因此惯性定律只是理想化的定律,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B.惯性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C.惯性定律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惯性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它所受的外力全部撤去,此物体将[

A.由运动变为静止;B.做匀速直线运动;
C.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这物体将(

A、立即停下来;B、慢慢停下来;C、继续运动下去;D、向相反方向运动。
4、教师小结
1、惯性及惯性概念的理解
2、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
5、布置作业
课文26页思考练习3、4
6、教后记:
本节课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为背景,充分发挥活动卡的作用,创设物理情景,设计悬念,激发兴趣。从简单问题入手,层层深入,步步提高,让学生观察现象,描述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分析讲解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掌握解答物理问题的方法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不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学生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关注学生体验和感悟物理现象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合作和交流。
7、教材建议:
惯性定律是一个在实验基础上的推理定律,教材没有从实验进行分析、归纳,而是直接给出了惯性定律。这不利于学生探究物理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我在讲解惯性定律时,借助了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让学生去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展示现象——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巩固练习
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总结结论——应用
观察实验
得出结论
描述现象分组讨论
分析归纳
巩固、应用
创设情景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