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3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3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1 08:56:41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题名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科
历史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2、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诸侯的兼并战争。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识读《春秋后期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破旧立新及其对秦国强大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创新和朴素的环保意识,认识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
重点:①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③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史料解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设计思路
立意:突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之“变”字,强调立新。主线:知秦国崛起,晓战国变化。分三个板块:一、新形势,新格局;二、新制度,新潮流;三、新发展,新规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共同探究学习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生跟着老师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学生已知入手,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主线是“变化”。
新形势,新格局
出示春秋后期形势图和战国初期形势图,通过对比,提出问题,找一找:战国初期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直观呈现,初步掌握识图能力;2、落实基础知道,培养学生语言归纳能力。
学生活动--迅速找出战国七雄并辨别其地理位置,能快、准的填写。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活动。
通过地图呈现,培养历史时空观;2、落实基础知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出示图片,了解这一时期著名的战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战争的特点和战争中出现的成语故事和典故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直观了解战国时期的部分战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两段文字材料,以小组合作方式探究,想一想: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过渡语:列国君主们明白,实力最强说了算,于是他们纷纷变法,其中变法最全面、最彻底、最“给力”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篇章:新制度
新潮流。
新制度,新潮流

请大家阅读教材35页的第一自然段,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引导学生得出列国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
图史互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1、梳理教材35页商鞅变法的内容。2、学生活动—接龙比赛,还原变法。3、合作探究:听了这些法令,人们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的看法是否一致,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假如自己是旧贵族、商人、农民、士兵)
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活动。
1、重视教材,落实基础知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3、通过讨论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
师生互动:我是小记者教师:现在让我们派出CCTV非著名记者--XXX,前往法令颁布的现场。生:(小记者)大家好,我是CCTV的非著名记者--xxx,今天,在咸阳的城门口,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商鞅变法开始实施了。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战国时期,一起去大家的评价吧。接下来,先让我们采访一下围观民众看看他们怎么说?你好,我是CCTV的记者,请问你怎么看待这次的变法?
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商鞅变法的对当时民众带来的冲击。
用我是小记者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情境中,理性思考变法带给各阶层的不同的影响。
结合三则材料,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对秦国和整个中国社会的演进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学生活动:历史人物名片——我眼中的商鞅
学生在用一句话描述心中的商鞅形象。
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人物,感悟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和品质,落实家国情怀。
新发展,新规划
过渡语: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各国在政治上厉行变法,加速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各国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战国时期,出现兴修水利工程的高潮。其中秦国兴修的都江堰最著名。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说起都江堰,每一个四川人都为之感到自豪。
学生活动:我是小老师,设计完善都江堰的身份证信息,来全面了解都江堰。由小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结构和原理,再结合教材36页,回答问题:都江堰是由哪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大主体工程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呢?
学生完善都江堰的身份证信息,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华阳国志》的节选材料,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识读材料的能力。
合作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当地先民哪些品质呢?
学生讨论并总结归纳。
升级学生认知,感受祖先的智慧、勤劳、创新和朴素的环保意识,落实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再一次结合动态时间轴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进入新形势下的诸侯国君为了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纷纷破旧立新,变法图强,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使秦国强大起来,都江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最终使秦国确立了优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动乱,统一全国。
板书设计
1、战国七雄2、商鞅变法(目的、内容、作用)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