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解析:A项,偷换概念,“诗教”观是指孔子对《诗经》的评论中所包含的文艺观,而非评论本身。B项,错把论据当论点,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是“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兴观群怨”只是说明这个特色的例证。D项,言过其实,并非“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解析:“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解析: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
000万。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将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烦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14%。而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已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2018年2月《光明网》)
材料二:
图1:2011—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2:2011—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2018年12月《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宏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地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2018年11月《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B.2013—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解析:“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结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解析:材料二第二图,增速虽下降,但用户规模仍在增加。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6分)
答:利:①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②口味丰富多样,专业化强。③减轻家务负担。
弊:①削弱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淡化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②忽视食材、顺序、餐具,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③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④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敬畏逐渐消失。(每点1分,答三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志者(节选)
茅 盾
睁开眼来,两片嘴唇轻轻一松,就有一个烟圈儿从他嘴边腾起,摇摇摆摆去了一段路,然后停住,好像不知道上前好呢转弯好,得站住了转一转念头,这当儿,那圈子一点一点扩大,那烟色也一点一点变淡起来,大到不能再大,淡到不能再淡,烟圈子也就没有。
他有点失望。这当儿,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决不会错。老是像拖着鞋皮——拖噜拖噜。他一听见就会头痛。他会立刻想象到自己的脑髓摊平了成为地板,而他夫人的鞋底——拖过!而且,他好像已经是地板了,他看得见夫人鞋底粘着的煤屑、鱼鳞、青菜梗。他两手捧住了脑袋,睁圆着一对恨极了的眼睛。
“又是我打搅你了。”夫人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你看,阿大撒了我一身尿,不换件衣服怎么成?”
他苦笑。夫人进来总是有理由的。然而,他讨厌他夫人屡屡进来,也是有理由的:他不趁这暑假的期间写成一篇“创作”,难道等开了学一星期二十小时的课,百来本作文簿那时倒写得成么?难道因为阿大会撒尿,夫人要换衣,他就活生生“牺牲”了稳可以到手的“创作家”的头衔么?不成的!那怎么对得起他自己呢!——他的“人生经验”,他的“天才”,他的五年来朝思暮想的一鸣惊人的大抱负大计划!五年前他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创”一部“作”么?已经蹉跎了五年了呀!不成的!那个——简直不成话!
他无可奈何地往床上一躺,叹口气,喃喃地说:“哎,总得有个书房——书房;没有书房,产生不出——哎,伟大的——”
他没有说完全,就觉得喉咙头梗住了。阿大要撒尿,夫人要换衣服,当真比他的“事业”还重要么?笑话!
过了几天,他居然独个人住到庙里去了。
第一天是要布置出一个适宜于“创作”的书房来,一眨眼便已经天暗。自觉得“灵感”还没来,就上床睡觉。他有梦。当然是“创作”成功的梦。他从梦中笑醒了。他揉了揉眼睛,把小指头放到嘴里轻轻咬一下。不错,他感觉得痛,他不是在梦中。“品一会儿茗提提神是好的,”然而因为茶,他就联想到咖啡。对了,咖啡是不可少的。不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全仗了二万几千杯咖啡?
“怎么从前就忘记了呢!天大的损失!不然,我的杰作早已产生了,何待今日!”
夫人将他指定要的黑咖啡买好寄了来时,已经是他在庙里的第四个黄昏。三天来他原稿纸撕掉过十几张,但是摊在书桌上的原稿纸依然只标着一个大大的“一”字。这怪得他么!夫人还没把黑咖啡寄来呢!这个责任自然是夫人负的!
然而现在黑咖啡终于寄到了,他的脑细胞又立刻下了全部紧急动员令。那一晚,他开了第一次的夜工。
似乎黑咖啡当真有点魔力的。他坐在原稿纸前面不到十分钟,便觉得文思汹涌,仿佛那未来的“杰作”的全部结构蓦地耸现在他脑子里;“哈,原来早已成熟了在那里!”——他夹忙中还能自己评赞了一句。他像大将出阵似的捋起袖子,提起笔来,就准备把那“原来早已成熟了的”移到纸上去。他奋笔写了一行。核桃大的字!然而脑袋里“早已成熟了的”东西忽然逃走!
于是他不能不捧着脑袋了,不能不搁笔了。约莫又是十分钟。他脑子里的“杰作”的形体渐渐又显形。他眼睛里闪着光芒,再奋起他的自来水笔,又是核桃大的字,然而,不到半行,猛可地腿上来了一锥,他反射作用地拍的一下,半手掌的红血!就在这当儿,脑子里的东西就又逃走。现在他觉到占有这书房的,不是他而是蚊子。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他轻轻叹一口气站起身来,看看原稿纸,还是第一张,十来行核桃大的字;看看地上,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
很委屈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十分可惜那第一杯黑咖啡召来的第一次“灵感”没有全数留住。“怪不得人家说汉字应当废除呢!要不是为的笔画太多,耽搁了工夫,我那第一次的想象岂不是全可以移在纸上么?——至少是大部!”
“听说西洋的大文章,从来不作兴自己动笔的;他们有女打字。他们拿着咖啡杯,一面想,一面口说,女打字就嚓嚓地打在纸上。那自然灵感逃不走!”他一面搔着腿上背上的蚊虫疤,一面这么想着,觉得有点悲哀了。
他诅咒又诅咒,终于在诅咒中睡去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小说的选材方法很有特点,选取大时代中的生活一角,没有明显地表现重大社会内容,却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B.小说开头部分对他吐烟圈进行较为详细的描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无聊烦闷的生活状态,所以才有了要进行创作的决心。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形神兼具地刻画人物形象,立体展现人物性格,极富艺术感染力。
D.小说的语言富于嘲讽揶揄,运用了夸张“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和比拟“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等多种修辞手法。
解析:“才有了要进行创作的决心”错,五年以前他就宣言要进行创作。
8.小说以“有志者”为题,请分析有什么好处。(6分)
答:①题目中的“有志”与人物的行为构成对比,凸显了小说主人公空“有志”不务实的人物形象;②“有志者”运用反语的手法,使读者在回味中体会其语言辛辣幽默的艺术特点。③突出文章主题,批判某些爱慕虚荣而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每点2分)
9.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主人公最后能否完成他的“大抱负大计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不能完成。
①从形象塑造上看,小说中的他志大才疏,大抱负大计划酝酿了五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成果,直到文章最后也没有显示出他形象转变的契机和可能,说明他不会完成。
②从情节安排上看,他一再地为自己创作不成功找借口,强调各种客观原因,尤其是结尾处的诅咒,层层铺垫都暗示了他不会迎难而上完成创作。
③从手法运用上看,本文是典型的讽刺小说,处处反讽,充满讥诮的味道,不大可能最后将反面的人物形象扭转过来,对这个人物的讽刺应该会贯穿始终。
④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从标题到内容,都在批判某些追求名利,且巧于“思”、拙于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题鲜明,最后情节的逆转会妨碍主题的表达。(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内徙江夏。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
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①口,伺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
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②,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领骑督。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加明威将军。随侃讨杜弢,有殊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贼于水边作阵,箭中伺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死者大半。加威远将军。
时王敦欲用从弟暠代侃为荆州。暠将西出,遣长史刘浚留镇扬口垒。时杜曾请讨第五猗于襄阳,伺谓暠曰:“曾是猾贼,欲诱引官军使西,然后兼道袭扬口耳。”暠性矜厉自用,遂西行。曾等果驰还。暠乃遣伺归,裁至垒,即为曾等所围。时郑攀党马俊等亦来攻垒,俊妻子先在垒内,或请皮其面以示之。伺曰:“杀其妻子,未能解围,但益其怒耳。”乃止。及贼攻陷北门,伺被伤退入船。杜曾遣说伺云:“马俊等感卿恩,妻孥得活。尽以卿家外内百口付俊,俊已尽心收视,卿可来也。”伺答曰:“贼无白首者,今吾年六十余,不能复与卿作贼。吾死,当归南,妻子付汝。”乃还甑山。时王暠与李桓、杜曾相持,累战甑山下。伺惊创而卒。因葬甑山。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有删改)
注:①滠(shè):水名,在中国湖北省。②甄:军队的两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B.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C.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D.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解析:由上文可知,此处是杨珉和朱伺的对话,分清杨珉的问话和朱伺的答话就可以正确断句。由上文可知,杨珉在问话中称朱伺为“将军”,故“珉又问”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比较C、D两项,D项,“贼何以每得胜邪”与文意不符,据此可确定答案为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太守,是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B.领,担任,特指兼任。在古代表官职升降的词语中,与“领”意思相同的还有“兼”“除”“擢”等。
C.永嘉,文中指西晋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解析:“与‘领’意思相同的还有‘兼’‘除’‘擢’”不当,“除”是授官,没有兼任的意思;“擢”是升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朱伺不善言谈,为人谦恭。他做郡将督的时候见到乡里士大夫只是作揖报个姓名,做了将军之后便以谦恭著称。
B.朱伺作战勇武,有胆有识。他懂得用兵之道,曾率部党消灭了叛乱的张昌,后又跟随陶侃平定了陈敏、陈恢之乱,讨伐杜弢,屡建功勋。
C.朱伺心地善良,坚守道义。他阻止了杀死马俊妻子儿女的行为,拒绝杜曾的劝降,表示自己绝不做盗贼,毅然返回甑山。
D.朱伺头脑清醒,善于识人。他深知王暠刚愎自用,杜曾是奸猾之贼,二人必定会交战,预先将家人送到马俊营中。
解析:“他深知王暠刚愎自用”不当,文中没有依据;“二人必定会交战,预先将家人送到马俊营中”不当,由文中可知,是杜曾将朱伺家中内外亲属百人交付给马俊,以此来要挟朱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5分)
译文:当时西阳夷人盗匪抢劫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抵御敌人的计谋,唯独朱伺一言不发。(“抄掠”“距”“独”各1分,句意2分)
(2)暠乃遣伺归,裁至垒,即为曾等所围。(5分)
译文:王暠于是派朱伺率部回去支援,(朱伺率军)才到扬口垒,就被杜曾等人包围。(“裁”“为……所”和省略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年轻时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亡后,内迁江夏郡。朱伺勇武有胆识,但不善言谈,不知诗书,为郡将督,见到乡里士大夫,作揖报个姓名而已。等到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
张昌作乱,江夏太守弓钦逃到滠口,朱伺率部党消灭了张昌。朱伺转任骑部曲督,加授绥夷都尉。
后来陈敏作乱,陶侃当时镇守江夏,因朱伺善于水战,精通战舰的制造,便派朱伺监制大型船只,并命朱伺率部为左翼,占据长江口,挫败陈敏的前锋。陈敏的弟弟陈恢自称荆州刺史,占据武昌,陶侃率朱伺及各部军马进讨陈恢,击败陈恢。陈敏、陈恢之乱平定后,朱伺因战功被封为亭侯,兼任骑督。当时西阳夷人盗匪抢劫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抵御敌人的计谋,唯独朱伺一言不发。杨珉说:“朱将军为何不发言?”朱伺回答说:“诸位用口舌攻击贼寇,我只凭武力胜敌罢了。”杨珉又问:“朱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每次都能取胜?”朱伺回答说:“敌我对峙,必须忍耐沉住气。敌人往往沉不住气,而我能沉住气,因此容易取胜。”杨珉大笑。
永嘉年间,石勒攻破江夏,朱伺与杨珉退至夏口。等到陶侃来戍守夏口时,朱伺投奔了陶侃,被封为明威将军。随同陶侃讨伐杜弢,建有奇功。夏口之乱,朱伺用铁面具自卫,用强弩射死贼军主将数人。贼军在水边列船为阵地,流矢射中朱伺的小腿,朱伺依旧面不改色。各路官军不久赶到,贼军溃逃,死者大半。朱伺因功被封为威远将军。
当时王敦打算让堂弟王暠代替陶侃做荆州刺史。王暠准备率兵西进,派长史刘浚留守扬口垒。当时杜曾请求率部进攻襄阳讨伐第五猗,朱伺对王暠说:“杜曾是奸狡之人,想引诱官军专心西进,然后他将火速回兵袭击扬口垒。”王暠生性庄重严厉,刚愎自用,决意西进。杜曾等果然奔驰而回。王暠于是派朱伺率部回去支援,(朱伺率军)才到扬口垒,就被杜曾等人包围。当时郑攀同党马俊等也来攻打扬口垒,马俊的妻子儿女在垒中,有人建议剥去他们的面皮以示马俊。朱伺说:“杀害他的妻子儿女,不能解围,只会增加他的怒火罢了。”于是打消了这一主意。等到贼兵攻破北门,朱伺受伤退到船上。杜曾派人劝说朱伺道:“马俊等人十分感激足下不杀他妻子儿女之恩。如今我已将足下家中内外亲属百人交付给马俊,马俊已接到家中尽心照料,足下可以来与家人团聚了。”朱伺回答道:“凡是当盗贼的不得善终,我今年六十多岁了,不能再与你同做盗贼。我死后,当归葬南土,妻子儿女拜托给你。”便毅然返回甑山。其时王暠与李桓、杜曾相持不下,在甑山下反复交战。朱伺连受惊扰伤痛而亡。死后便埋葬在甑山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 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②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桹: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③潇湘:湘水之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桹”以动衬静,运用“鸣桹”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解析:选项C,“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15.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水色交相辉映的雄伟壮景;再写作者凭栏赏月的情态和秋月照耀下的江南美景;最后写作者赏月的想象和感受,景色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家国兴亡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氓》一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时,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叶落下时,“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________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________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________、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________……(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解析: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黄沙漫天:黄沙弥漫,形容环境恶劣。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解析:“疮痍”与“创伤”重复,句序不当,排除A、B;“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排除C。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解析:根据句式的一致性,排除B、D;“凝聚”比“凝结”更合乎语境,排除A、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①式微的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或式微),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②节日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③越需要传统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019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的稳定水平;减税降费效应进一步显现……6月14日,多部门发布的经济数据“出炉”,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在“稳”的基础上继续呈现“进”的态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保护主义“逆风”,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速一再下调的背景,中国一系列经济数据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从中长期看、从发展大势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压舱石”的当下,近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无疑印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强大韧性。
答: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14日;②5月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进”的态势;③全球经济增速下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④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广阔、韧性强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某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无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梯状,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考生要围绕“永不干涉”和“间接干预”的辩证关系来写。根据材料侧重点,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观众有支持和赞美,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这个场景暗示立意的关键点在摄制组该不该“间接干预”这一问题上。尤其要注意帝企鹅在被困时,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这一话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立意:①尊重自然更要保护自然;
②坚守原则更要善于变通;
③尊重自然更要善待生命;
④遵守自然规则更要有人文关怀;
⑤不能死守规则,要灵活处理。
【范文】
规则,也可以有温度
某自然纪录片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发现一群帝企鹅遭遇困境,摄制组挖出“楼梯”,以“间接干预”的方式拯救了帝企鹅。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人性之美,赢得了观众的支持和赞美,然而,他们却违背了自然纪录片行业中的“永不干涉”原则,即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因此,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以我之见,规则永远不是死板的,在人性光辉之下,它也可以是活的。
同为地球上的生物,当其他生物遭遇困难时,我们应当伸出援手。中国自古便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这里的“天”,简而言之,便是自然。它要求我们心怀善良,以包容之心对待万世万物,其突出表现便是对其他生灵的爱护、珍惜。因此,摄制组对帝企鹅的间接干预散发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再者,摄制组虽身处自然纪录片行业,但在他们目睹约50只企鹅被困冰坑、濒临死亡时,内心的同情必然被激发。而此时,他们不仅是作为纪录片的工作人员而存在,更是作为爱护生灵的人而存在,因此对帝企鹅的救助便无可厚非了。
规则是人制定的,规则也可以有温度。规则是人类为维护世界秩序,对社会中的人进行的系统性的约束。然而,社会是多元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则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普适性,作为人类,我们应当学会变通。正如材料中摄制组违背“永不干涉”原则的做法,也正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后对看似不可动摇的原则所进行的变通,彰显出的正是人性的光辉。如果他们确实坚守“永不干涉”原则,难道真的可以做到见死不救,目睹多只帝企鹅死亡而无动于衷吗?规则也可以被人性温暖,规则也可以变得有温度。
诚然,对规则的变通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摄制组的做法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既成功救助了帝企鹅,又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对帝企鹅活动的直接干预。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对规则的恰当变通,就需要我们具备明辨是非、权衡利弊的能力,不随意打破规则。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规矩同样需要温度,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点评】文章以“规则,也可以有温度”为题,开头引用材料提出观点,规则永远不是死板的,在人性光辉之下,它也可以是活的。接着从爱护自然角度指出摄制组对帝企鹅的间接干预散发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规则是人制定的,规则也可以有温度。最后引用名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重申规矩的重要性,但规矩同样需要温度,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PAGE
1单元综合测试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
000万。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将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烦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14%。而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已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2018年2月《光明网》)
材料二:
图1:2011—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2:2011—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2018年12月《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宏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地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2018年11月《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B.2013—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志者(节选)
茅 盾
睁开眼来,两片嘴唇轻轻一松,就有一个烟圈儿从他嘴边腾起,摇摇摆摆去了一段路,然后停住,好像不知道上前好呢转弯好,得站住了转一转念头,这当儿,那圈子一点一点扩大,那烟色也一点一点变淡起来,大到不能再大,淡到不能再淡,烟圈子也就没有。
他有点失望。这当儿,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决不会错。老是像拖着鞋皮——拖噜拖噜。他一听见就会头痛。他会立刻想象到自己的脑髓摊平了成为地板,而他夫人的鞋底——拖过!而且,他好像已经是地板了,他看得见夫人鞋底粘着的煤屑、鱼鳞、青菜梗。他两手捧住了脑袋,睁圆着一对恨极了的眼睛。
“又是我打搅你了。”夫人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你看,阿大撒了我一身尿,不换件衣服怎么成?”
他苦笑。夫人进来总是有理由的。然而,他讨厌他夫人屡屡进来,也是有理由的:他不趁这暑假的期间写成一篇“创作”,难道等开了学一星期二十小时的课,百来本作文簿那时倒写得成么?难道因为阿大会撒尿,夫人要换衣,他就活生生“牺牲”了稳可以到手的“创作家”的头衔么?不成的!那怎么对得起他自己呢!——他的“人生经验”,他的“天才”,他的五年来朝思暮想的一鸣惊人的大抱负大计划!五年前他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创”一部“作”么?已经蹉跎了五年了呀!不成的!那个——简直不成话!
他无可奈何地往床上一躺,叹口气,喃喃地说:“哎,总得有个书房——书房;没有书房,产生不出——哎,伟大的——”
他没有说完全,就觉得喉咙头梗住了。阿大要撒尿,夫人要换衣服,当真比他的“事业”还重要么?笑话!
过了几天,他居然独个人住到庙里去了。
第一天是要布置出一个适宜于“创作”的书房来,一眨眼便已经天暗。自觉得“灵感”还没来,就上床睡觉。他有梦。当然是“创作”成功的梦。他从梦中笑醒了。他揉了揉眼睛,把小指头放到嘴里轻轻咬一下。不错,他感觉得痛,他不是在梦中。“品一会儿茗提提神是好的,”然而因为茶,他就联想到咖啡。对了,咖啡是不可少的。不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全仗了二万几千杯咖啡?
“怎么从前就忘记了呢!天大的损失!不然,我的杰作早已产生了,何待今日!”
夫人将他指定要的黑咖啡买好寄了来时,已经是他在庙里的第四个黄昏。三天来他原稿纸撕掉过十几张,但是摊在书桌上的原稿纸依然只标着一个大大的“一”字。这怪得他么!夫人还没把黑咖啡寄来呢!这个责任自然是夫人负的!
然而现在黑咖啡终于寄到了,他的脑细胞又立刻下了全部紧急动员令。那一晚,他开了第一次的夜工。
似乎黑咖啡当真有点魔力的。他坐在原稿纸前面不到十分钟,便觉得文思汹涌,仿佛那未来的“杰作”的全部结构蓦地耸现在他脑子里;“哈,原来早已成熟了在那里!”——他夹忙中还能自己评赞了一句。他像大将出阵似的捋起袖子,提起笔来,就准备把那“原来早已成熟了的”移到纸上去。他奋笔写了一行。核桃大的字!然而脑袋里“早已成熟了的”东西忽然逃走!
于是他不能不捧着脑袋了,不能不搁笔了。约莫又是十分钟。他脑子里的“杰作”的形体渐渐又显形。他眼睛里闪着光芒,再奋起他的自来水笔,又是核桃大的字,然而,不到半行,猛可地腿上来了一锥,他反射作用地拍的一下,半手掌的红血!就在这当儿,脑子里的东西就又逃走。现在他觉到占有这书房的,不是他而是蚊子。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他轻轻叹一口气站起身来,看看原稿纸,还是第一张,十来行核桃大的字;看看地上,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
很委屈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十分可惜那第一杯黑咖啡召来的第一次“灵感”没有全数留住。“怪不得人家说汉字应当废除呢!要不是为的笔画太多,耽搁了工夫,我那第一次的想象岂不是全可以移在纸上么?——至少是大部!”
“听说西洋的大文章,从来不作兴自己动笔的;他们有女打字。他们拿着咖啡杯,一面想,一面口说,女打字就嚓嚓地打在纸上。那自然灵感逃不走!”他一面搔着腿上背上的蚊虫疤,一面这么想着,觉得有点悲哀了。
他诅咒又诅咒,终于在诅咒中睡去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选材方法很有特点,选取大时代中的生活一角,没有明显地表现重大社会内容,却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B.小说开头部分对他吐烟圈进行较为详细的描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无聊烦闷的生活状态,所以才有了要进行创作的决心。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形神兼具地刻画人物形象,立体展现人物性格,极富艺术感染力。
D.小说的语言富于嘲讽揶揄,运用了夸张“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和比拟“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等多种修辞手法。
8.小说以“有志者”为题,请分析有什么好处。(6分)
9.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主人公最后能否完成他的“大抱负大计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吴平,内徙江夏。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
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①口,伺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
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②,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领骑督。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加明威将军。随侃讨杜弢,有殊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贼于水边作阵,箭中伺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溃,死者大半。加威远将军。
时王敦欲用从弟暠代侃为荆州。暠将西出,遣长史刘浚留镇扬口垒。时杜曾请讨第五猗于襄阳,伺谓暠曰:“曾是猾贼,欲诱引官军使西,然后兼道袭扬口耳。”暠性矜厉自用,遂西行。曾等果驰还。暠乃遣伺归,裁至垒,即为曾等所围。时郑攀党马俊等亦来攻垒,俊妻子先在垒内,或请皮其面以示之。伺曰:“杀其妻子,未能解围,但益其怒耳。”乃止。及贼攻陷北门,伺被伤退入船。杜曾遣说伺云:“马俊等感卿恩,妻孥得活。尽以卿家外内百口付俊,俊已尽心收视,卿可来也。”伺答曰:“贼无白首者,今吾年六十余,不能复与卿作贼。吾死,当归南,妻子付汝。”乃还甑山。时王暠与李桓、杜曾相持,累战甑山下。伺惊创而卒。因葬甑山。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有删改)
注:①滠(shè):水名,在中国湖北省。②甄:军队的两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B.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C.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D.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守,是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B.领,担任,特指兼任。在古代表官职升降的词语中,与“领”意思相同的还有“兼”“除”“擢”等。
C.永嘉,文中指西晋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伺不善言谈,为人谦恭。他做郡将督的时候见到乡里士大夫只是作揖报个姓名,做了将军之后便以谦恭著称。
B.朱伺作战勇武,有胆有识。他懂得用兵之道,曾率部党消灭了叛乱的张昌,后又跟随陶侃平定了陈敏、陈恢之乱,讨伐杜弢,屡建功勋。
C.朱伺心地善良,坚守道义。他阻止了杀死马俊妻子儿女的行为,拒绝杜曾的劝降,表示自己绝不做盗贼,毅然返回甑山。
D.朱伺头脑清醒,善于识人。他深知王暠刚愎自用,杜曾是奸猾之贼,二人必定会交战,预先将家人送到马俊营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5分)
(2)暠乃遣伺归,裁至垒,即为曾等所围。(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 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②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桹: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③潇湘:湘水之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桹”以动衬静,运用“鸣桹”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15.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句子是“(
),(
)”。
(3)《氓》一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时,(
)”,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叶落下时,“(
)”,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________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________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________、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________……(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①(
),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②(
),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③越(
),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019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的稳定水平;减税降费效应进一步显现……6月14日,多部门发布的经济数据“出炉”,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在“稳”的基础上继续呈现“进”的态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保护主义“逆风”,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速一再下调的背景,中国一系列经济数据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从中长期看、从发展大势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压舱石”的当下,近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无疑印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强大韧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某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无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梯状,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