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9-11课复习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灭亡。
3.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三、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展开,主要学习内容分三部分,从秦统一中国到秦末农民大起义再到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通过秦王汉兴,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其认识水平、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又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因此,在讲课过程中适当使用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适当选取文字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意义,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文景之治”
难点:对焚书坑儒的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西汉休养生息政策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也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
学法:采用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讲解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知道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秦二世而亡,楚汉之争刘邦获胜,西汉建立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第一次盛世。今天我们通过复习9、10、11三课来了解秦朝统一至文景之治这一历史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领,自主学习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自主学习: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顺天应人(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正确策略(采用了近攻远交的正确军事外交策略)。
多媒体展示:基础知识,秦统一全国的原因
2、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什么?
(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6)思想上:焚书坑儒
教师讲解:秦朝统一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教师:多媒体巩固练习。
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学生自主复习
秦朝的暴政及影响: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2、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揭竿斩木)
(1)起义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经过: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
(5)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和刘邦起义(提醒: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三章)
4、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双方:项羽和刘邦;
(2)目的:争夺帝位。
(3)结果:刘邦胜利。
(4)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负,一味依赖武力,失去民心;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根本原因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教师:多媒体巩固练习,整体感知。
第十一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生自主复习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1)秦亡原因:统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的原因: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汉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3)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练习巩固,教师展示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二:“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景帝
提问:两则材料反映出文景二帝的什么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
教师展示材料三: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汉书》
材料四: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史记》
提问:两则材料反映出文景二帝的什么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材料五: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出文景二帝的什么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重视“以德化民”。
课堂小结
论从史出,对比秦亡汉兴的原因及相关措施。
(四)课堂检测
教师总结:
中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共35张PPT)
第9-11课复习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灭亡。
3.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或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集权
富国
强军
商鞅变法
秦为什么能够
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①
顺应民心
②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
③秦王嬴政重用人才。
1、建立朝代:
2、建立时间:
3、建立者:
4、都城:
5、意义:
秦朝
公元前221年
嬴政
咸阳
一、秦灭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长城一带
东海
南海
陇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知识点9--1:秦灭六国
皇帝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军事
行政
监察
太尉
郡(守)
县(令)
御史大夫
丞相
秦朝的政治结构示意图
地方
中央
皇帝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知识点9--2: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政治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推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小篆,推广隶书
5、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统岭南及东南沿海,开灵渠
2、文化
3、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4、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车同轨)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整体感知
【变式训练】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C
【变式训练】
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A.陕西咸阳
B.河南洛阳
C.河南安阳
D.河南登封
A
【变式训练】
1.1973
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
、绾(指王绾)
,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
)
,嫌疑者皆明壹之。
”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B
【变式训练】
2.秦始皇向地方郡县发布的诏令所用的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行书
D.楷书
B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适
材料三:
(1)材料一、二中的“秦王”“秦皇”指的是谁?
(2)李白颂扬了他哪方面的功绩?胡适批判的是他修建哪项工程?
(3)材料三中反映了秦朝的采取了哪两项措施?除此之外
秦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答案:(1)秦始皇(嬴政)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修万里长城
(3)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
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交通上统一车轨,开凿灵渠。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
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2、
沉重的
赋税
1、繁重的
徭役
3、残酷的
刑法
一、秦的暴政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0—1:秦的暴政
4、秦二世更加残暴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
陈胜
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7、意义:
6、结果:
占领陈县,
建“张楚”政权
5、政权:
失败
4、原因:
遇雨误期(直接)
秦的暴政(根本)
(一)、陈胜、吴广起义(农民首次起义)
知识点10-2.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二)项羽、刘邦起义
项羽起义:
刘邦起义:
秦朝灭亡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知识点10-2.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秦末农
民起义
楚汉
之争
战争性质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
农民战争
【变式训练】
1.下列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
赋税、徭役繁重
B
刑法苛严
C
争夺皇位
D
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C
【变式训练】
1.公元前209年夏,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A.陈胜
B
吴广
C
刘邦
D
项羽
A
【变式训练】
2.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
【变式训练】
1.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
破釜沉舟
B
四面楚歌
C
揭竿而起
D
打草惊蛇
B
【变式训练】
2.下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你知道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于
A、秦统一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战争
D、战国时期
C
秦
的
暴
政
秦
末
农
民
起
义
前期
后期
陈胜、吴广起义
项羽、刘邦起义
西汉建立
失败
灭秦朝
楚汉之争
项羽大败秦军
刘邦直抵咸阳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整体感知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 安
(历史上称西汉)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汉高祖刘邦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知识点11—1:西汉的建立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汉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1)、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2)、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休养生息
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保养民力,增加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新王朝,稳定社会局势的目的。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措施):
3、休养生息政策产生的作用: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增加劳动力
(1)让士兵回乡务农,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稳定民心,鼓励生产。
知识点11--2、休养生息政策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具体措施: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济发展
政治清明
三、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知识点11--3:“文景之治”
【变式训练】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B.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C.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D
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二:“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景帝
思考:两则材料反映出文景二帝的什么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
材料三: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汉书》
材料四: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史记》
思考:两则材料反映出文景二帝的什么措施?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材料五: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出文景二帝的什么措施?
重视“以德化民”。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2011版课标: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思维导图
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以德化民”
采取的措施
徭役繁重
赋税沉重
刑法残酷
秦朝灭亡
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