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主备人
班级
授课人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2、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3、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尤其明显。2、学生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个案
导入激趣自主探究和谐互助质疑释难巩固反思拓展迁移作业板书设计
视频:选种师: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一、密度与温度视频:龙卷风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实验二: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结论:由于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1)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2)、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2、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提问:冬天气温在0℃以下时,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那么湖底还有鱼存活吗?(多媒体展示冰面下水中嬉戏的鱼)演示实验三:冰熔化体积缩小和水的反常膨胀教师演示时请学生观察1kg冰化成水后的体积变化情况。先将装置中的烧瓶装满水,塞紧装有温度计和玻璃管的胶塞,使玻璃管中保持适当高度的水柱,再将烧瓶置于盛有冰盐混合物的大烧杯中,等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取出。总结水的特点。二、密度与物质鉴别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师: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例题3:铁的密度为ρ铁
=7.9×103kg/m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11cm3
,质量为79
g
,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测得直径为1
mm.问这捆铁丝有多长?
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
例2: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从实验原理(ρ=)来分析,要测例3:有一架天平,没有量筒,要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并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
分析:除天平和被测液体外,还需要一个烧杯(或烧瓶)和足量的水,用等积法测出液体的密度.完成同步6.4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与温度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2、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3、密度与物质鉴别
思考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获得结论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完成例题独立完成共同反思思考完成思考完成教后反思:本节课是密度知识中最难的一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考试计算题中占得比重很大。所以学好本节,在期末考试中计算专题中能打一
观看视频,激发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对照视频,教师讲评学生自学讨论分析: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计算,认识水的“反常膨胀”学生讨论,分析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物质的种类,密度的应用之一密度计算,查漏补缺从生活走向物理密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各种题型要涉及到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胜仗。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但有部分同学掌握有点困难,课后要再补充一下。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关系:
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2、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3、密度与物质鉴别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