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张PPT)
初中语文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第二讲
导图式批注趣读
导图式批注:
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来批注。
火攻
1.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
3.夷陵之战
4.火烧上方谷
5.火烧博望坡
6.火烧新野
7.火烧藤甲兵
8.濮阳之战
9.徐盛败曹丕
10.西晋灭吴
三
1.桃园三结义
2.三英战吕布
3.三让徐州
4.三顾茅庐
5.智取三城
6.三气周瑜
7.三江口周瑜放火
?
?
?
?
?
?
?
谢谢观看(共9张PPT)
初中语文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第三讲
赏析式批注美读
赏析式批注:
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文字。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歇后语: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空城计退敌——反败为胜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赏析式批注:
这段文字用“忽然”一词写出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用“蜂拥而来、尘土冲天、杀来”等动词写出魏兵来势之盛;用“十五万”与“二千五百”、“别无大将”进行对比来突出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描写众官“尽皆失色”,处处描写都在渲染情势之危急。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智慧与胆略。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毛宗岗批评本:
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隐匿(奇绝,怪绝);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奇绝怪绝)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奇绝,奇绝。二千五百人当得十五万之众,二十人却反当得十五万之众,妙,妙。)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正不知先生将用何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奇绝妙绝,弄出隆中故态,只所此时之琴,有杀声在弦中见矣。)
赏析式批注:
这段语言、动作描写,正面突出诸葛亮的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神人之姿。诸葛亮在“空”字上做足了文章:“旌旗尽皆隐匿”,空在无兵;“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空在无声;“大开四门”空在城池;“引二小童”“焚香操琴”,空在悠闲。
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赏析式批注:
①处语言描写,既写出司马懿的疑心病重(“必有埋伏”)、老谋深算(认定诸葛亮“谨慎,不弄险”),又写出他的骄傲自负(不听儿子劝告),来侧面烘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与胆略过人。
②处语言描写,诸葛亮不但知已知彼,还知彼之知已;不但算出了司马懿的下一步行动,还想好了对策,正面写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②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谢谢观看(共7张PPT)
初中语文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第四讲
联想式批注深读
联想式批注:
即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生活体验或是困惑。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能将文章读深,也能读出自己、读出生活。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写了曹操平定北方后,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短歌行》。
开头几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慨人生的短暂,这让我们想起《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珍惜时光的诗句。也想起曹操在《观沧海》中所写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1.联想到相关诗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作者依史以演义,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
2.联想到作者生平,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日本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企业经营管理之宝。日本一位大学教授说:“诸葛亮的机智多谋,给日本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松下电器公司的显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于运用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的结果。”日本社会工业研究所所长牛尾治郎说:“无论在国际或国内,日本企业要增强竞争能力,就得学习《三国演义》中应付错综复杂局势的能力。”
《三国演义》给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益启示:其一:攻心战略的运用;其二:知已知彼;其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其四: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其五:兵贵神速。
3.联想到社会生活,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
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
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去尽皮,方见肉。
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
――朱
熹
谢谢观看(共9张PPT)
初中语文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第一讲
三国知多少
批注来帮忙
一、三国知多少
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清代学者、宰相魏裔介
《三国志通俗演义》
演义
梗概
《三国演义》内容梗概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渐强。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形成相对稳定的三足鼎立局面。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定国号“魏”。其后,刘备建立蜀汉,孙权建立吴国。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一、三国知多少
1.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
——毛泽东
2.《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
——袁阔成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金庸
二、批注来帮忙
1.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
《<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西游记>李卓吾批评本》、
《<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
二、批注来帮忙
2.
19世纪英国心理学家博赞发明思维导图。
二、批注来帮忙
1.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
2.19世纪英国心理学家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
批注: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所思、所感、所惑,以助阅读者理解与深入思考。
批注符号推荐:
1.生字生词用圆圈(或直接注音):
“○”
2.重点词语、可锤炼词语用着重号或三角号:“﹒”“△”
3.运用修辞格或优美句子用波浪线:“~~~”
4.质疑问难的词句用直线加问号:“——”“?”
5.产生共鸣的词句用直线加叹号:“——”“!”
6.划分段落与层次用分开号:“‖”“/”
7.思维导图(关键词辐射连接相关项目)
批注位置:
天头(即眉批)、
地脚
(即尾批)、
行间(即夹批)、
旁空
(即旁批)。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