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左拉:他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
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
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
美国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美国的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及其代表作:
资料链接
注意下列字的字形
糟蹋
一塌糊涂
具备
与日俱增
笑嘻嘻
嬉闹
佝偻
衣衫褴褛
实事求是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不可名状
端详
安详
吉祥
诧异
叱咤
于勒
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我”)
女儿和女婿
兄
弟
叔叔和侄儿
船长
父母和子女
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家人(亲人)
盼于勒:
衣冠整齐、海边等候、
与日俱增
赞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
遇于勒:
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躲于勒:
换船
逐于勒:
糟蹋钱、坏蛋、流氓、
无赖、分文不值
插叙: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他的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于勒?
菲利普夫妇?
判断小说主人公的理由:
叙写重点
主题思想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际关系——金钱为本质
于勒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菲利普夫妇是小说主人公
小说选入课文时,删去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试比较: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弗朗斯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将给你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你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于此。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线索清晰,不蔓不枝,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⑵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⑶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你能发现这封信的矛盾之处吗?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矛盾:
“长期旅行”与“发了财”矛盾,究竟是旅行还是经商;
“买卖”也好的人,为什么要去长期旅行,为什么还要去南美发财;
“我身体很好”为什么要“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是身体的确有问题吗;
为什么到南美就会“几年不给你写信”;
“长期旅行”的人,为什么还想着“为期不远”就可以回国;
“发了财”就能“快活地过日子了”吗?
于勒的形象
文字材料
(1)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
(2)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
(3)不久就写信来说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
(4)他又老又穷苦、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本质坏吗?
为啥不愿意回去?
有良心
重亲情
饱经风霜
自食其力
吃苦耐劳
于勒
于勒是个浪荡子(行为不端,糟蹋钱),放纵不羁,但本质正直、有良心。他被兄嫂抛弃,晚年穷困潦倒,是个失败者,是值得同情的。他的悲剧是社会和个人的性格造成的。
菲利普夫妇
1-4段品读
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思想意识
拮据(怕回请而不敢答应请吃饭,买减价日用品,自己做衣服且计较花边价格)
爱慕虚荣
热切希望靠于勒改变命运
“衣冠整齐”的补充译文:
我母亲因为我们生活得不宽裕很感痛苦,时常找着好些尖刻的话,好些遮遮掩掩的和不顾信义的闲话去对付我的父亲。这位可怜的丈夫当时有一个教我伤心的手势。他每每张开手掌搁在额头上,俨然是去擦汗一般,可是汗呢,并没有,而且他绝不答辩。我感到他的懦弱的痛苦了。大家尤其注意节约,从来不接受邀请去吃一顿夜饭,为的是免得回请;家里买的食品之类全是大减价的东西,种种陈货。姊姊们的裙袍全是自家缝的,为了三个铜元一公尺的滚条,也要在价格上商量好久。我们通常的食品仅仅是浓汤和牛肉杂烩。那仿佛是有益卫生的和滋补的,不过我宁愿吃旁的东西。
为了我失落了钮扣和撕破了裤子、他们就对我大嚷大闹。不过每逢星期日,我们就打扮得齐齐整整到港口的防波堤上去走一遭。父亲,穿上方襟大礼服,戴上丝光高帽子,套上手套,伸起胳膊给母亲挽着,母亲插戴得花花绿绿像是一艘过盛节的海船挂着各种旗子。姊姊都是早已打扮停当,专心等候出发的信号,不过,到了最后的那一刹那,总有人在家长的方襟大礼服上发现一处油迹,于是不得不赶忙用一块浸着汽油的破布头儿去擦掉它。
我父亲依旧把丝光高帽顶在头上,大礼服是脱下了的,露出两只被衬衣袖子笼着的胳膊,去等候旁人把油迹擦干净,这时候,我母亲戴好那副近光眼镜,并且脱下了那双手套,免得弄脏,忙个不住。
大家礼貌彬彬地上路了。姊姊们彼此挽着胳膊在前面走。她们都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当时父母们都要教她们在城里露露脸。我靠住母亲的左边,她的右边由父亲护卫。我现在还记得我的可怜的父母在星期日散步之中的庄严气概,他们脸上的严肃,他们态度上的正经。他们挺直了脊梁,伸直了腿子,郑重地走,仿佛一桩极端重要的事件要靠着他们的这种态度才能完成一样。
品读“请吃牡蛎”一节
菲利普
爱慕虚荣、自私、冷酷、贪婪
被高贵的吃法打动,请吃牡蛎
郑重其事带领去吃牡蛎
想办法打听于勒,发现希望破灭
神态描写:“不安”“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结结巴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
品读“请吃牡蛎”一节
菲利普夫人
贪婪、虚伪、冷酷、势利、唯利是图
打发丈夫向船长打听,证实;
让儿子若瑟夫去付款,夫妇俩回避;
叮嘱丈夫千万别让女婿看出来;
撤离现场——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从菲利普的立场看,为什么不认亲弟弟呢?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菲利普夫妇贫困不能自拔,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
他们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主题: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类似的还有
大姐、二姐的婚事
女婿求婚的理由
“没有什么钱”“诚实可靠”
船长和菲利普说话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爱慕虚荣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戏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读了这一家人,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呢?
莫泊桑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痛苦多,欢乐少,笼罩着一片悲观主义的凉雾的世界,“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居则有“凄神寒骨”之虞。
——郭宏安《从蒙田到加缪》
莫泊桑有没有留给我们一缕阳光,一丝温情呢?
“我”—若瑟夫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饱含讥讽,强调于勒与“我”“父亲”的血肉关系,反映“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单纯、幼稚,纯洁、善良,可爱,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孩子。对于勒叔叔抱以怜悯,对父母的做法感到困惑、不满。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试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⑴我们去哲尔赛旅行,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的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
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
⑵巧遇于勒后,“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艺术特色
巧设悬念
双线交织
实:菲利普夫妇
虚:于勒
选材以小见大
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