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唐玄奘西行取经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唐玄奘西行取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28 13:4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
学科 语文 课型 略读课文
课题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课文重点 9、10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2-10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1、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读会。2、比一比,再组词。奘( ) 僧( ) 缉( )装( ) 增( ) 辑( )3、默读课文,思考玄奘西行的原因是什么?西行的时间、路线是怎样的?他的西行产生哪些影响?4、细读课文,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对待的?5、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研组长签字
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
语文课时备课(3-6年级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成果展示: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三、精读课文,读说结合。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五、限时作业:抄写词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造句。起源 摸索 茫茫 旋风 摆脱 恳求赞赏 游历 束手无策 百折不挠 选词填空:凶暴 凶恶第五堡的守兵十分( ),玄奘只好绕过第五堡。 热情 热烈听说玄奘是从王祥那里来的,第四堡的校尉( )地2接待了他。 赞美 赞赏唐朝皇帝对玄奘的壮举十分( )。连线:《红楼梦》 罗贯中《水浒传》 曹雪芹《西游记》 施耐庵《三国演义》 吴承恩
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
板书设计     百折不挠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教学反思
宁阳县东疏镇花园完小教案专用纸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