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单元测试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1.
判断以下几项内容中,哪一项不是自然资源( )
A.
空气
B.
鱼
C.
水
D.
书本
2.
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
中国人口多,给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B.
从资源总量来看,中国地大物博
C.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财力、物力可观
D.
中国人多,人多好办事
3.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绿色生活”是以园艺为媒介,引领人们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美丽家园”就是要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下列生活中的行为,符合“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
A.上学乘坐私家车
B.少用一次性物品
C.同学互赠生日卡
D.购物多用塑料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松花江上》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向我们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物产之丰富。读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因素是(
)
A.距海远
B.海拔高
C.纬度高
D.受冬季风影响大
5.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
B.
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C.
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
D.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6.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少
B.
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大
C.
土地资源类型单一
D.
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不尽合理
7.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下图示意某城市2012-2018年部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8.根据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针对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以下做法最合适的是(
)
A.城市住宅向高层发展
B.退耕还湖
C.城市建设向林地扩张
D.退耕还林
9.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 )
A.
冰川
B.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C.
海洋水
D.
陆地淡水
10.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是( )
A.
由于大规模地“开源”,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B.
由于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C.
近几年来,我国土地资源没有变化
D.
由于水土流失、沙漠侵吞、盲目开发,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11.为了保持水土,下图中最应该退耕还林(草)的是(
)
A.甲耕地
B.乙耕地
C.丙耕地
D.丁耕地
下图示意漫画反映人类某种生活方式。
12.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B.土地资源的总量少
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13.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有效办法是(
)
A.
兴修水库
B.
跨流域调水
C.
节约用水
D.
开发地下水
14.
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资源总量丰富,可再生资源众多,人均占有量有不断上升趋势
B.
由于人口增长和资源增加相互抵消,人均占有量保持不变
C.
由于我国某些资源短缺,所以要尽量限制资源的开发利用
D.
人均资源占有量继续减少,自然资源形势严峻,要合理利用
读下图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15.上图漫画所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
A.土地污染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地沙漠化
D.乱占耕地
16.针对漫画中反映的问题,合理的对策有(
)
A.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B.为了保障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砍伐树木,开垦草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D.促进经济发展,大量移民,扩大建设用地
2020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期间,北京16区都推出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校园、社区、公园、道路等建设中推广海绵工程。下图是“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集,生产、生活耗水量巨大
B.位居全国经济中心,工业需水量大
C.受我国水资源分布东多西少的影响
D.气候常年干旱,河流的径流量减少
18.图中的雨水收集系统,在北方地区吸水、储水功能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9.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 )
A.
土地资源
B.
水能资源
C.
太阳能
D.
矿产资源
20.
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洋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B.
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C.
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
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二、解答题
21.读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为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通过_________的措施来解决,
(2)_______工程主要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______?地区和______?地区,其东线方案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沿______?运河北上输送水资源。
(3)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______的特点,产生原因是_______。为解决时间上分配不均的问题,可以通过________来解决。
(4)在我国少水带地区,农业生产适宜发展_______业。
2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1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200千克,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4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334千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具有总量_________、人均占有量________的特征,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计算: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是(______)1949年的_____倍,这说明了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比粮食增长速度______(快、慢)。
(3)为了使我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______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4)目前,我国耕地正在逐年减少,请你说出减少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请任意写出两个)
23.阅读下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2年9月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高温少雨,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秋旱,秋旱导致上述地区的江河湖库蓄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影响了水上航运、水力发电、生活用水及农业生产。
(1)受灾地区主要位于秦岭——B_________河一线以南地区,主要属于_________带(温度带)和__________地区(干湿地区)。
(2)读图说出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_______,具有____、______特点。
(3)受灾地区在_________平原,该地的耕地类型为_______,粮食作物_____;该平原物产丰富,被誉为“鱼米之乡”。
(4)干旱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有_______、_____。(举两例即可)
24.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_______为主。
(2)横断山脉主要受来自_______洋的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湿润,土地利用类型以_______为主。
(3)说出我国耕地的主要分布规律及自然成因。
(4)图中甲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出现了规模不等的“红色荒漠”。分析这里水土流失的成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大自然能为人们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以上四种物质中,空气、鱼和水都是自然资源,书本是经过了人们加工的工业产品,不是自然资源,故选D。
2.【答案】A
【解析】从温总理的话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它给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B
【解析】少用一次性物品,能减少森林的砍伐,符合“绿色生活”理念;其余选项则不符合“绿色生活”的理念,故选B。
4.【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甲地与乙地纬度位置相当,但由于甲地位位于内蒙古高原,海拔更高,比海拔更低的乙地气温更高,故选B。
5.【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故选择答案C.
6.【答案】D
【解析】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类型复杂;中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草地比重大,林地、耕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大,目前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沙漠和永久积雪冰川;故答案选D。
7.【答案】D
【解析】我国虽然是一个国土面积辽阔、领土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但由于我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加上西部地区降水少,使我国的耕地资源不足,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量更是紧张,因此我国政府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故选D。
8.【答案】A
【解析】我国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制定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针对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最合适的做法是城市住宅向高层发展,以节约土地,故选A。
9.【答案】B
【解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故答案选B。
10.【答案】D
【详解】由于水土流失,沙漠侵吞,盲目开发,耕地迅速减少,是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故答案选D。
11.【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四地中,乙地坡度大,最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所以应该退耕还林还草,故选B。
12.【答案】D
【解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故本题D正确,选D。
13.【答案】B
【解析】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时间)变化大的主要措施,A错误;节约用水、开发地下水可以缓解当地缺水的状况,但不能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C、D错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地区,均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B正确,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继续减少,种类齐全,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地区是有差异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答案选D。
【答案】15.D
16.A
【解析】15.图中漫画表示的是用水泥浇注了50亩农田,反映的是在城市建设中乱占耕地的现象,故选D。
16.针对漫画中提出的乱占耕地现象,应该做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要制定法律法规、加大打击乱占耕地的违法现象,其他三个做法错误的,故选A。
【答案】17.A
18.B
【解析】17.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这里人口稠密,生产生活耗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少。所以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故根据题意选A。
18.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最多,所以吸水、储水功能最活跃的季节是是夏季。故选B。
19.【答案】D
【解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矿产资源。而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只要实现合理利用,一般可循环再生的,不会出现枯竭现象,故本题选D。
20.【答案】B
【解析】可再生能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例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土壤资源等;故答案选B。
2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西北
华北
京杭运河
夏秋多、冬春少
季风影响
修建水库
畜牧业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东南向西北,我国依次由丰水带过渡到缺水带,因此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为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主要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来解决,从丰水带调水到缺水带。
(2)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其中分为了三条运输路线,其中东线工程是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抽水,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将水输送到华北地区。
(3)我国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不均,主要体现为夏秋多,冬春少。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降水主要受到季风影响,
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带来降雨,而冬季风来自内陆,寒冷干燥,极少带来降雨,因此导致了我国夏秋多雨,冬春少雨的特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建水库的形式来缓解,通过修建水库蓄积夏秋季节降水,等到冬春季节用。
(4)我国的少水带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降水少,植被主要以草原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发展畜牧业。
22.丰富(多、大)
少(小)
人口总量大
43
1.67
快
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滥占耕地,
利用不当,土地退化、荒漠化
【详解】
(1)读表中的数据,比较可知,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耕地资源等均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是世界第亿人口大国,人均占有量少。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49年的粮食总产量是1亿吨,2003年是43亿吨,计算可知200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1949年的43倍。而人均粮食产量2003年是1949年的1.67倍,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比粮食增长的速度快。
(3)为了使我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4)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如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污染、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23.淮河
亚热带
湿润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湿润
长江中下游
水田
水稻
农作减产
生活用水紧张
【详解】
(1)B是淮河,受灾地区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该地1月平均气温大于0°C,主要属于亚热带和湿润区地区,因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2)从图中可知,该地1月平均气温大于0°C,属于亚热带;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的特点。
(3)秦岭——B是淮河一线以南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该地的耕地类型为水田,粮食作物是水稻;该平原物产丰富,被誉为“鱼米之乡”。
(4)可以从影响农业和人们生活等方面分析,如:农作减产、生活用水紧张等等。
24.(1)草地
(2)印度;林地
(3)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成因: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地形较平坦,土壤肥力较高,利于耕作;东部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南方降水较多(湿润区)以水田为主,北方降水较少(半湿润区)以旱地为主
(4)自然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对土壤的冲刷力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较多,坡面水流速度快,对土壤的侵蚀力强;人为原因:人类采伐林木、毁林开荒、采矿等行为破坏了植被,使地表裸露,同时使表层土壤的结构变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
【详解】
(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非季风区内,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
(2)横断山脉主要受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湿润,地形陡峭,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
(3)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其中南方地区气候湿润,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区,以旱地为主;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平原、丘陵面积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季风区内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甲地区属于东南丘陵,由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对土地的冲刷强;加上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人为原因是人们毁林开荒,采矿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使土壤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呈现红色土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