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植被和土壤课件 练案 单元评估打包5套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课件 练案 单元评估打包5套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22 07:44:21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
基础训练
自主学案植被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图,回答1~2题。
1.丙地的自然景观是( B )
A.季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解析:丙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对下列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导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沿甲→乙方向,热量
B.沿乙→丙方向,海拔
C.沿乙→丁方向,降水
D.沿甲→丁方向,热量、降水
解析:沿甲→乙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沿乙→丁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沿乙→丙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沿甲→丁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既有热量也有降水。
3.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A )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距海洋远近不同
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解析:在南北方向,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在变化,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4.广州所在地区的植被是( B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广州所在地区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森林的更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B )
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水热差异
D.太阳辐射
解析:越向东距海洋越近,降水越多。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6~8题。
6.导致森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的分布原因是( A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解析:图中由森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气温越来越低,故选A项。
7.产生森林—稀树草原—矮草草原—荒漠灌木差异的基础是( D )
A.热量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解析:由森林→稀树草原→矮草草原→荒漠灌木降水越来越少,故为水分。
8.推测该地区位于( C )
A.非洲
B.欧洲
C.亚洲
D.大洋洲
解析:由植被分布的变化,联系地理方位,该地应位于亚洲中纬度及其以北地区。
下图是我国的四幅自然景观图,读图完成9~10题。
9.体现热量由少到多差异的植被图片是( D )
A.c—a
B.a—c
C.b—d
D.d—b
解析:a与c之间是水分差异,b与d之间是热量差异,常绿阔叶林位于亚热带,大兴安岭针叶林在温带。
10.体现水分由多到少差异的植被图片是( B )
A.a—b
B.d—a
C.d—b
D.c—a
解析:由草原→沙漠水分由多到少,由针叶林→温带草原水分由多到少。
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11~13题。
11.上图中,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B )
A.森林
B.草原
C.沼泽
D.荒漠
解析:结合图例,根据世界主要陆地植被的分布规律可推知,图例所示植被类型是草原,其中a表示温带草原,b表示热带草原。
12.a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其分布面积最大的是( A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解析:亚欧大陆面积广大,干旱地区面积也大,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带草原在亚欧大陆分布面积最大。
13.b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C )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解析:b表示热带草原分布区,根据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分析,可知其对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
植被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运用植被的分布规律,因地制宜栽种树木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14~15题。
14.行道树是公路沿线的常见植物,以下关于行道树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行道树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
B.行道树的主要作用是吸烟滞尘,减弱噪声
C.华北平原的行道树适合栽种常绿林
D.华北平原的行道树应栽种灌木
解析:行道树的主要作用是吸烟滞尘、减弱噪声。华北平原适合栽种夏绿林,乔木更适合作为行道树。
15.关于不同地区的森林或防护林,叙述错误的是( A )
A.红树林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可防风减浪,保护海岸
B.农田防护林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山区种植防护林,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农田防风林乔灌结合防风效果好
解析: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淤泥海岸带,A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40分)
16.某位同学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植被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填出图中各植被名称:①亚寒带针叶林,②温带落叶阔叶林,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④温带落叶阔叶林,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图示植被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②④;植被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④⑤。
17.某年秋季,一批来自欧洲的地理考察团分成三组在中国考察区域自然地理差异。
第一组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省。
第二组从连云港向西一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三组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西北到藏北高原。
考察完后三组人员集合整理考察结果,发现三条路线景观有的差别很大,有的还有相似之处,下图是三小组路线图,根据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26分)
(1)下列关于每条路线植被变化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路线1是由纬度位置不同造成的
B.路线2是由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
C.路线3是由于海拔的变化造成的
D.路线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路线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路线3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2)写出路线1和路线2沿途的植被变化。
(3)路线3沿途植被的变化和路线1、路线2哪一条有相似之处?每条路线植被的变化分别体现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2)路线1: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路线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3)路线1。
路线1: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路线2: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路线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和东西跨度都很大,从南向北由于纬度差异,热量递减,植被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从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植被从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西北地势逐渐增高,降水和气温都发生变化,植被变化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PAGE
5(共25张PPT)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基础训练
自主学案土壤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自然土壤剖面图,(下图)回答1~3题。
1.关于土壤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为有机层,②为淋溶层
B.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淀积层
C.③为淋溶层,④为母质层
D.①为有机层,⑤为母质层
解析:①有机层、②腐殖质层、③淋溶层、④淀积层、⑤母质层、⑥母岩层,故D项正确。
2.关于各土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层多枯枝落叶,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
B.③层由于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④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D.⑤层质地黏重,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②层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A错;④层质地黏重,呈棕色或红棕色,C错;⑤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D错。
3.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土壤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②土壤的肥力是自然形成的,与人类活动无关
③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④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类型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是诸多自然地理要素的共同作用,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例如黑土地的形成是诸多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其最主要成因。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A )
A.黑土——气温低,有机质含量高
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力沉积作用
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解析:黄土与风力沉积作用相关,紫色土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关。
5.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B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解析: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植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D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7.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解析: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8.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9.关于土壤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都很密切
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无关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
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解析:土壤的形成不仅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还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作“稷”。在北京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五种颜色的泥土代表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据此完成10~13题。
10.东北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与其成因关系最密切的是( B )
A.地形
B.气候
C.人类活动
D.成土母质
解析: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与气候关系密切。
11.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据此推断此种土壤可能经常种植的农作物是( C )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青稞
解析:青土是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形成的,适合水稻的种植。
12.白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土壤,是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因而常为白色。白土的形成除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等自然因素以外还和哪种人类活动有关?( D )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乱砍滥伐
D.不合理的灌溉
解析:盐水和碱土即土壤的盐碱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有关。
13.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处于中心环节,它的形成与变化受其他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充分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土壤的形成与变化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土壤组成物质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该土壤厚度约为( C )
A.10
cm
B.20
cm
C.60
cm
D.30
cm
解析:土壤是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即含有有机质的部分,可通过有机质分布的深度来判断土壤的厚度。
15.该土壤可能是下列何处的自然土壤?( A )
A.我国的东北平原
B.我国的江南丘陵
C.黄淮海平原的黄土地
D.新疆的沙漠绿洲
解析:该土壤有机质比重大,所以应分布在纬度较高、气候较寒冷的东北平原。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填出土壤组成的四种成分的名称:
A矿物质,B有机质,C空气,D水分。
(2)决定土壤肥力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在土壤体积中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矿物质。
(3)当土壤中水分过多时,空气受到排挤,土温下降,且使土壤中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当水分过少时,则会造成植物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17.如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冷湿的地区,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含量高。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参与下,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就形成了自然土壤。
PAGE
5植被和土壤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处的典型植被为( C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关于图中植被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B→C→D的更替是因热量导致
B.B→C→D的更替是因水分条件的差异
C.A→B的更替主要是降水量不同
D.A→B的更替主要热量越来越多
解析: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为温带草原,D为温带荒漠。A→B的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B→C→D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下图为我国某植物图片。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物图片反映的地理环境是( C )
A.地势平坦
B.地下水丰富
C.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
解析:该植物植株矮小,却有发达的根系,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C项正确。
4.该植物所在地,以及由我国首都北京到该地所体现的地理环境差异分别是( B )
A.华南地区,热量越来越多
B.西北地区,水分越来越少
C.青藏高原,温度越来越低
D.华北平原,水分和热量差异不大
解析:该植物所在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符合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由我国首都北京到西北地区水分越来越少,故B项正确。
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解析:胡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地景观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丙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丁地景观属于亚热带景观,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
6.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甲地植被根系发达,是由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植被向土壤深处寻找水源;乙地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的植被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影响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B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
解析:图中的植被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是由海陆分布差异造成的,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8.图中植被由A到B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A )
A.越来越干旱
B.气温越来越低
C.温差越来越大
D.地势越来越高
解析:图中植被由A处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B处的温带荒漠,这种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越来越干旱。
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9~11题。
9.比较②、③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相同)( C )
A.②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③丰富
B.②图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③丰富
C.②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③高
D.③图所示区域的植被要比②丰富
解析: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②是针叶林,在亚寒带,③是热带沙漠景观。
10.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各点与景观能正确匹配的是( C )
A.a—④
B.b—②
C.d—①
D.e—③
解析:正确对应:a—②,b—③,d—①,e—④。
11.从d、b、a、e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D )
A.水分越来越少
B.山地越来越高
C.降水越来越多
D.气温越来越低
解析:d、b、a、e的景观变化是在南北方向上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的是热量越来越少。
12.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土壤是各个圈层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B.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C.南方水稻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D.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
解析: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各成分的比例关系。
13.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4.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破岩”说明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气候
B.地貌
C.生物
D.水文
解析:“破岩”是指竹子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从侧面说明了成土母质(风化物)在生物的作用下积累有机质,才成为土壤,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读下面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关联
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氮除外)的最初来源,人类活动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16.土壤有机质含量( B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土
解析:热带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有机质易分解淋失,所以包括红壤在内的土壤肥力都比较低;寒漠土顾名思义植物稀少且生长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
1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B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读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土壤统计资料,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
mm,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读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B.与坡度呈正相关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
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解析:图A显示,阴坡土壤厚度较大,土壤厚度与坡面光照呈负相关;图B显示,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图C显示,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小。
20.造成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A )
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小
B.阳坡植被生长状况好
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
D.阴坡坡度更大
解析:阴坡光照弱,气温相对较低,水分蒸发量较小,植被覆盖好,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4分)
答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大;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热量(或太阳辐射)。(4分)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6分)
答案: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和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有暖流流经,起增温增湿作用;为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解析:第(1)题,注意观察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注意亚寒带针叶林所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积大小等;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第(2)题,A地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所以气温年较差大;B地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的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亚欧大陆东岸由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植被由热带雨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所以植被变化的基础因素是热量,或者太阳辐射。第(3)题,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亚热带地区在亚欧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低温少雨;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亚欧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高温少雨。第(4)题,在南北纬20°附近大陆东岸,往往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主要从信风、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22.结合材料和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北纬40°的优质奶源带,1
100米海拔,年日照近3
000小时,昼夜温差大,被誉为“乳都核心区”。据统计,中国乳业50%的产量来自内蒙古,其中两大乳业集团“伊利”和“蒙牛”每天产奶达几百万吨。
(1)从图中可见,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受水分条件影响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热量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这种植被分布差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5分)
(2)A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植被是温带草原;C地依干湿状况判断属于干旱地区。(4分)
(3)结合材料二,“乳都核心区”应在图中B(填字母)植被带。(1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分布差异,这种差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第(2)题,A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植被是温带草原;C依干湿状况判断属于干旱区。第(3)题,“乳都核心区”应在图中B草原分布区。
23.根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做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以下数据: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表
老叶
成叶
嫩叶
土壤pH
1
1
626
1
341
620
5.10
2
3
112
2
422
1
278
4.16
3
3
002
2
025
1
267
4.67
4
3
322
2
025
1
733
4.34
5
2
811
1
996
1
323
4.70
6
1
516
993
472
6.02
7
2
392
1
246
749
5.42
8
1
728
1
031
673
5.69
9
2
919
1
678
886
4.95
10
3
488
2
253
1
665
4.05
11
3
138
2
224
995
4.51
12
2
585
2
145
1
250
4.33
13
2
191
1
837
1
125
4.48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2分)( A )
A.成土母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茶叶中老叶的锰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对营养元素的富集作用。(4分)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图(下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在酸性(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锰含量较高。(2分)
(4)从表中可以分析出,茶叶最适合栽种在下列的B土壤中。(2分)
A.黄土
B.红壤
C.水稻土
D.黑土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尤其是营养元素的富集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第(3)题,植物的一些性状可以反映其周围的地理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叶龄茶叶锰含量越高,土壤的pH越低。第(4)题,特定的植物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以满足其生长,表中茶叶对应的土壤pH都小于7,说明茶叶的生长需要酸性土壤。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