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二节 透 镜
透镜的应用
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符号: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符号:
C
C
O
主光轴
光心
实验结论一:。
凸透镜使平行光会聚,平行于主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
会聚
F
O
实验结论二 (由光路可逆)
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能产生平行光,且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实验结论三: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活动:
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1。一个寒冷而干燥的晴天,一支地质勘测队来到一 片 散落着枯枝败叶的荒野,附近有一条小河,河边 还 结着厚厚的冰,他们想休息一下,烧水做饭,却忘了带火柴和打火机,你能为他们想出办法吗?
透 镜
凸透镜:
凹透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
对光有发散作用。
折 射
学习方法:观察和实验。
生活中的透铳
凸透饒
pla
p⊥a
p⊥a
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及成像
①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力目标:作图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情感目标: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初二学生对抽象的光线理解不是很明确,自然现象中光并不会成线条传播,但是透镜要表现对光的折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做实验的时候要用好光线。另外汇聚、发散是相对原传播方向而言,学生理解往往会有差错。另外对于特殊光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实验,加强学生的直观效果。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二、进行新课[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并示范画法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活动1:怎么辨别透镜?方法一:利用触摸的方法方法二 活动2:利用看的方法(注意看远处,你看到什么) 方法三:利用透镜对光的作用活动3:利用透镜在阳光下的特点。看对光的作用。并找到焦点测量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凸透镜使阳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透镜的奥秘,利用作图的方法来分析。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以及会判断透镜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看到特殊光线的折射情况以及理解透镜对光线的汇聚、发散的动态过程,教学资源运用了flash课件制作,并通过popo的课件形式进行组合。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项 目 评 价 说 明
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能遵循八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90%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概念的理解、特殊光线的作图为目标达成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和活动,大多学生达成目标。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描述特殊光线,叙述时条理清晰。
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透镜 》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透镜是光折射的应用,学习本课能使学生对透镜对光折射的进一步理解,知道透镜的特殊光线,并能知道凸透镜、凹透镜成像的特点。
问题设计 问题: 1、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2、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 3、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 4、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5、怎么辨别透镜?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力目标: 作图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情感目标: 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以及会判断透镜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所需设备: 透镜一组、、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二、进行新课[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并示范画法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学生讨论:活动1:怎么辨别透镜?方法一:利用触摸的方法方法二 活动2:利用看的方法(注意看远处,你看到什么) 方法三:利用透镜对光的作用活动3:利用透镜在阳光下的特点。看对光的作用。并找到焦点测量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凸透镜使阳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透镜的奥秘,利用作图的方法来分析。 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进入探究意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掌握如何判断透镜,并了解两种透镜的区别《透镜》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初二学生对抽象的光线理解不是很明确,自然现象中光并不会成线条传播,但是透镜要表现对光的折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做实验的时候要用好光线。另外汇聚、发散是相对原传播方向而言,学生理解往往会有差错。另外对于特殊光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实验,加强学生的直观效果。
一、实践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并示范画法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活动1:怎么辨别透镜?
方法一:利用触摸的方法
方法二 活动2:利用看的方法(注意看远处,你看到什么)
方法三:利用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3:利用透镜在阳光下的特点。看对光的作用。并找到焦点测量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使阳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透镜的奥秘,利用作图的方法来分析。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以及会判断透镜
二、收获与体会
由于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通过学习,学生能描述特殊光线,叙述时条理清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三、问题与建议
实验的选取欠缺代表性,效果与预期有出入。特别是特殊光线中凹透镜的折射情况学生仍然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