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
上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
时间:
总第(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6、敬业与乐业
教
学
目
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初步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名言警句,品读论述过程中起话题转换和推进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4.把握文本主旨,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重
点
难
点
重点:文章结构的把握及论证方法的使用。
难点: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学
模式
讨论法、模块教学
教学
用具
PPT
课时
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平台融合
新
课
导
入
一、导入新课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男主角阿米尔·汗为塑造形象先增肥28公斤再暴瘦25公斤,只为了拍好适应不同年龄的角色。不过,为了一部电影付出如此努力,你们觉得是否有此必要呢?
是的,有必要,因为这正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正是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电影一次次取得成功。敬业,不仅是阿米尔·汗独有的话题,在近代,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就已经很深入地探讨了敬业甚至乐业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预
习
检
测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自
主
学
习
目标导学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明确:(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
【学法指导】
如果在一段当中出现这样几个词语,如“总之、总而言之、所以说、归根结底”等,这些词语所引出的那句话很可能就表述了作者的观点。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明确:“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本文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总——分——总”为结构模式。先在第一段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合
作
探
究
目标导学三:分析论据,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分析有业之必要
读文章3—5段,找出与“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有关的名言与故事。
明确:名言:(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故事:百丈禅师的例子。
提问1:从这些名言和故事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明确:名言(1)(2)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一切无业游民,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都对他们无可奈何,由此看来,有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必要。百丈禅师的例子强调每天都要有事可做。
(二)分析敬业之重要
提问2:读6—7段,用原文中的话说说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提问3:在6—7段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名言和例子?
明确:名言:(1)主一无适便是敬。(2)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4)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故事:佝偻丈人承蜩。
(三)分析乐业之重要
提问4: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明确:首先反驳“做工好苦”的言论,然后抛出自己的观点:“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最后从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四个方面阐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道理。
思考:无论是论证“有业之必要性”还是分析“敬业之必要性”,作者都引用了名言或小故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明确:无论是名言还是故事,都是为了阐述“有业之必要性”与“敬业之必要性”的道理。名言和故事是证明观点的论据,引用的名言就是道理论据,引用的故事就是事实论据。
当堂
检测
实践:文章第8段作者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出示IT精英比尔·盖茨、科学巨匠居里夫人、掏粪工人时传祥、档案管理员刘义权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
课
堂
小
结
议论文是我们本学期新学的文体,一定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分界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平台融合
新
课
导
入
上一个课时,我们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出发,理清了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式,对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探究“敬业乐业”的深刻内涵。
预
习
检
测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业”的含义?
明确:这里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止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等。
2.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自
主
学
习
3.作者在阐述什么叫“敬”时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根据这个解释,你是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达到“敬”的标准了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敬”的理解。
明确:学习过程中,并未能在课堂上将心思毫无旁骛地用到学习上,这便是对当前学业的不敬。需对自己严加约束,明确己任,才算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敬”。
4.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提示: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了,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例,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
合
作
探
究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九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做的一次讲演,结合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口语和演讲特色的。
明确: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如课文第3段,引用孔子的名言之后,又做了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如课文第8段说道:“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③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如演讲到最后,他说:“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这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理诉求。
当
堂
检
测
复习议论文知识点及常见类型题
课
堂
小
结
①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②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3(共27张PPT)
6
敬业与乐业
1.明确作者观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2.理清论证的层次结构。
3.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学习目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他名成于政治,功成于教育与学术,而学术则成于饮冰室书斋内。
走近作者
梁启超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颖使他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享有“神童”美誉。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背景介绍
演讲: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属于议论文)
文体知识
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
要求:认清对象,确立主旨
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感情充沛,说理充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论据:论述论点的依据。
论证:论据论述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课时
旁骛
解剖
亵渎
强聒
骈进
佝偻
教诲
禅师
容赦
承蜩
wù
pōu
xiè
dú
guō
pián
gōu
lóu
huì
chán
shè
tiáo
字词积累
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
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
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
道理极容易明白
(
)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
语言和行为相照应
(
)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理至易明
强聒不舍
言行相顾
根据句意说出相应的词语: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3.理清文章思路和论证过程。
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例如:(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明确:“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本文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总——分——总”为结构模式。先在第一段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目标导学三:分析论据,学习论证方法
(一)分析有业之必要
读文章3—5段,找出与“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有关的名言与故事。
明确:名言:(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故事:百丈禅师的例子。
思考:从这些名言和故事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名言(1)(2)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一切无业游民,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都对他们无可奈何,由此看来,有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必要。百丈禅师的例子强调每天都要有事可做。
(二)分析敬业之重要
读6—7段,用原文中的话说说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在6—7段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名言和例子?
名言:(1)主一无适便是敬。
(2)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4)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故事:佝偻丈人承蜩。
(三)分析乐业之重要
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明确:首先反驳“做工好苦”的言论,然后抛出自己的观点:“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阐述两种苦人,最后从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四个方面阐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道理。
思考:无论是论证“有业之必要性”还是分析“敬业之必要性”,作者都引用了名言或小故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明确:无论是名言还是故事,都是为了阐述“有业之必要性”与“敬业之必要性”的道理。名言和故事是证明观点的论据,引用的名言就是道理论据,引用的故事就是事实论据。
1.本文的中心论点: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先后谈论的问题:
①有业之必要。(2—5)
②论述要敬业。(6—7)
③论述要乐业。(8)
小结
3.全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1)
分析问题(2—8)
解决问题(9)
揭示全文论述的中心—敬业与乐业
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总结全文,勉励大家敬业乐业
总
分
总
敬
业
乐
业
第二课时
小组合作
1.如何理解文中“业”的含义?
这里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止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等。
2.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作者在阐述什么叫“敬”时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根据这个解释,你是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达到“敬”的标准了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敬”的理解。
学习过程中,并未能在课堂上将心思毫无旁骛地用到学习上,这便是对当前学业的不敬。需对自己严加约束,明确己任,才算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敬”。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提示: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了,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例,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
写法归纳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全篇讲演词短句多,长句少,便于表达。
口语多,明白如话,一听就懂。
引用古代文句时,如果文字较深,就加以解释,化深为浅。
多用设问、反问,引用名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的警句。
本文除了条理清楚以外,运用了很充实的论据:
事实论据:有在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名著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
道理论据:主要是古人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
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如课文第3段,引用孔子的名言之后,又做了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
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如课文第8段说道:“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③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如演讲到最后,他说:“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这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理诉求。
②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