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 第一课时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 第一课时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26 21: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确立:大陆漂移假说
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
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准备)
利用投影仪,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学生看图思考解决问题,了解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将大陆漂移的过程通过电脑动画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学生易于掌握理解,直观形象生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指导
依据课程标准,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实物投影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动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活动
活动材料:1个地球仪、1张描图纸、一支笔、1把剪刀
实践活动: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将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吻合,演示这两块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确定依据:课前活动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为大陆漂移提供证据。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问:谁知道成语:沧海桑田的含义和来历吗?
沧海桑田就是指海陆变迁,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引用成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看图思考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中国东南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陆地变成海洋)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荷兰的围海大坝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人民为了扩大陆地面积利用围海大坝围海造陆
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海洋变成陆地) 运用实物图片投影,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从图上获取知识,证明地表形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拓展延伸 除了以上实例,同学们还能举出吗?
黄河三角洲每年向海洋推进2.5千米
珠穆朗玛峰每年平均增高1厘米多,100万年以后,珠穆朗玛峰会超过1万米 启发、培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归纳总结 地表形态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地表形态的变化有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需要很短的时间,如火山、地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 电脑演示火山、地震
小结: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让学生直观感受地表形态的瞬间变化
承转过度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1910年,德国年仅30岁的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休息,突然,他发现非洲凹进的地方和南美洲凸出的地方非常吻合。他不由得猜想,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块,后来才破裂分开的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格陵兰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以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些绝不是巧合,便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研究,并经过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动画演示 点击动画“2亿年前”,问:2亿年前地球有几块大陆?(一块“泛大陆”被“泛大洋”包围)
点击“动画6500万年前”,问;这块大陆发生了什么变化?(破碎、分离、漂移)
点击动画“现在”,问:地球表面海陆变化如何?(七大洲、四大洋) 利用动画效果,静态变动态,直观形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师生活动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是空想的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呢?
让学生体会两块大陆就像撕碎的一张报纸,可以拼合在一起,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小组活动:学生拿出课前用纸剪好的七大洲的轮廓图
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凹凸的吻合、分离、漂移。思考:这两块大陆漂移之后形成了什么洋?
拼合七大洲凹凸的吻合、分离、漂移。
在投影仪上演示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凹凸的吻合、分离、漂移,问:这两块大陆漂移后形成什么大洋?(大西洋)
出示幻灯片: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的拼合图。如此吻合!
出示幻灯片:海牛和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同学们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一纬度地带? 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讨论、大胆想象
拓展延伸 除了以上实例,同学们还能举出吗?
南极洲发现煤层
人造卫星探测表明,大西洋每年以1.5厘米的速度扩展
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启发、培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些什么启示?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就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小结: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2亿年前是一块大陆(分裂漂移)→6500万年前几块大陆(分裂漂移)→现在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缓慢变化) 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设置悬念 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作铺垫
学生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巩固学习的知识
课后活动 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更多的证据,证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这一伟大猜想的科学性 转化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