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1 18: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部编人教2017版 中国历史 八上第四单元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课标要求:知道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了解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相关的地图、口述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2)通过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和陈诚对抗日战争的回忆资料,引导学生论从史出,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认识到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规模溃败的原因是国民政府独裁专政、政治腐败,以及后期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等,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台儿庄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党派纷争只会引起内乱外患、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三、教学重难点
重 点 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抗战军人的家国情怀
难 点 保卫大武汉、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
四、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实证与解释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设计情境:同学们,你们给家人写过信吗?老师这里有两封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书信,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呈现史料:(1)“……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值此国家兴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责,我为军人,怎能临阵退缩?尚望双亲体谅时艰,善自颐养天年……我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决……!” ——曹克人(国民革命军第99军99师295团1营少校营长) 
(2)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望勿以我为念。—— (戴)安澜(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提问:你们从两封家书里读出了怎样的情感?他们是因为哪场战争的爆发准备与家人诀别?
归纳过渡:当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数百万中国军人走上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敌人面前筑起一道道长城,挡在了敌人面前,维护了民族的尊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就是由数百万中国军人铸就的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抗战。 两名学生分别阅读国民党将领曹克人和戴安澜留给家人的抗战家书,分析家书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的爆发,感受他们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不畏生死、捍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勇气与决心。
讲授新课 引导:什么是正面战场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布置学习任务:在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20多次大规模战役,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其中的三场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来了解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了解抗战军人。
(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正面战场三场战役之比较
战役
时间
兵力对比(中:日)
战果及意义(书上标明即可)
台儿庄
战役
投入 25万:5万
伤亡约5万:2万
武汉
保卫战
投入 110万:35万
伤亡约40万:25.6万
第三次长沙会战
投入30万:12万
阵亡28116:56994
学习任务单一:1.将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比较三次战役的相同与不同。
(补充资料)资料一:不仅是让抗战走势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美国随后向中国提供了五亿美元的贷款,并同英国一起,取消了一系列对华不平等条约。罗斯福更极力说服丘吉尔,让蒋介石成为中缅印战区最高统帅。
资料二:第三次长沙会战正值盟军在国际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英国《泰晤士报》赞颂这场胜利称,“际此远东阴云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耀夺目。”
问题:资料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国内外产生了哪些影响?
出示资料,引导: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中日双方的不同,我们来看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资料一
资料二
归纳过渡:这样两个相差悬殊的国家在战场上对决,你们能想象到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人遭遇的是什么样的战争吗?我们来聆听两位亲历抗战的军人,他们对战争的回忆。
十万青年十万军—聆听老兵回忆
引导:通过他们的回忆、他们的讲述,你了解到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这是一些怎样的抗战军人呢?
出示学习任务单二:
1.通过老兵的讲述,你能感受到中国军人的哪些可贵精神?
2.国难当头时,他们在国与家面前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3.结合资料及所学,你认为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或影响?
归纳过渡: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发出最后的吼声!在抗日战场上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不仅是士兵,还有身先士卒的抗日将领,我们来聆听他们的抗战宣言,请大家齐读一下。
展示资料:
创设问题情境:尽管有抗战军人的顽强抵抗,但在正面战场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国民党还在一路败退,从东北退到西南,从南京撤到重庆,丢失了中国大半国土,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南下,国民政府挖开黄河花园口堤岸,造成5.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尽受灭顶之灾,125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于滔滔洪水。
出示地图资料: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国土的大片沦丧和花园口悲剧的发生呢?请同学们参考以下两位曾亲自参与并指挥过抗日作战的国民党将领回忆录中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
出示学习任务单三:结合以下资料共同探讨分析正面战场抗战失利失地的原因有哪些?
呈现学生的书面总结。(利用希沃软件助手将学生在学案中在整理出来的原因呈现在大屏幕上)
归纳: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内斗腐败不仅是我们在战场上溃败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引起外患的主要原因呢?
过渡:但庆幸的是,抗日战场上不仅有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还有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八路军和根据地军民在这个战场上进行的持久顽强的抗战,是他们的坚持和牺牲保证了抗日战争走向最后的胜利。 而在走上战场之前,他们和你我并没有分别,下面我们就通过两封由共产党员赵一曼和左权留下的家书来了解一下真实的他们。
出示资料:
提问:在书信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是的,他们也是为人父母、为人儿女,他们爱着自己的家人,但是,在家与国之间,他们选择了什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阅读资料,了解正面战场的概念和含义。
阅读教材,结合学案中自主学习任务单一的任务要求,归纳三场战役发生的时间和主要战果及意义,分析三场战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经过分析交流,归纳:
相同之处是都取得了重大胜利、都是国共合作的成果、士兵由着顽强的作战意志、作战勇敢等。
不同之处是武汉保卫战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大,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的影响及于世界。
进行史料分析,认识到:第三次长沙会战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还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作战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解读并分析数据,得出中日双方在工业产值方面和军事武器生产能力方面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抗日战场上,从国力和武器装备来说,敌强我弱。
学生阅读曾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老兵王维本的回忆资料、观看台儿庄战役亲历者仵德厚老人的口述视频资料,从中认识到真实的战争和真正的抗战军人: 战争是残酷的,可以瞬间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中国军人是英勇无畏的、不怕牺牲的,他们在国家有难的时候都选择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齐读抗日将领的抗战宣言,分析认识: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给与日军以重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通过这些资料了解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形势,产生探究疑问。
结合两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回忆录》和《陈诚回忆录》中的资料,对抗战失利的原因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对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阐述。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爱基本结论:
中日双方军队兵力、战斗力相差悬殊(国力)。
国民政府独裁专政、政治腐败。
军事上对军队不能一视同仁、战略错误多。
军队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民众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
国民党后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阅读、聆听两份家书,从书信中感受两位共产党抗日将领对家人朴素而又真挚的亲情。
思考他们舍家为国、与家人诀别的原因是:国破家则亡,没有有国就没有家。这是他们家国情怀的体现和时代命运下的必然选择。
总结提升 小结:最后,让我们一起聆听1939 年的版画《遗嘱》 “我们奋斗牺牲, 是争取你们的光荣生存。 我遗留土地, 你们要永世地保存完整。不准妥协、 投降、 卖国偷生。”同学们,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安定幸福的年代,但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自己身上还有一份责任在,守土卫国依然是我们不能忘却的使命! 从抗战时期的军人身上和《遗嘱》里读出今天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六、板书设计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正面战场三场战役之比较
1.台儿庄战役
2.武汉保卫战
3.第三次长沙会战
二、十万青年十万军—聆听老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