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理解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科。
1、课前谈话。
2、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负数。(师有选择的板书,如:电梯里的负数-2层,气温里的负数-15°C,信用卡里负数-10元。)老师也举个负数的例子:XXX的身高是-2厘米。
二、探究新知
今天老师也还带来一些数,下面请11位同学帮老师拿着这些数。(-2、-4、-5、-8 、-13、0、4、13、47、8、100)
1、问:这些数里有负数吗?如果有请你找出来站左边。
2、你们是怎么找到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3、猜一猜:既然有负数,那么一定也有什么数?(正数)
4、请同学把正数找出来,站右边。(有不同意见吗?)(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
5、0应该站哪里?为什么?(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6、想一想:如何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请拿数的同学自己排列。)
7、问:拿-13的同学为什么要站在最后?(负的越多,这个负数就越小。)
8、拿出白纸,说:我这里还有一个数,让学生看,如果要这个数要排队的话应排在-5和-8之间,猜猜这个数是几?(引出负的小数,分数)如果排在-13的左边,那么这个数是几?有没有最小的负数?如果排在100的右边呢?有没有最大的正数?
9、引出数轴。
三、回归实际,加深认识。
解释上课始我们一起举的生活例子。
1、电梯里的负数-2层。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知道:0表示地面,地面以上的层数用正数表示,地面以下的层数用负数表示。
2、气温里的负数-15°C。0度以上的用正数表示,0度以下的用负数表示。0度表示水结冰时的温度。
3、信用卡里负数-10元。让学生编故事说说老师卡里的钱是怎么从100元变成-10元的?得出算式100-110=-10,从而知道有了负数就可以解决一些我们以前运算不了的算式。问:你有什么办法使老师卡里的钱变负为正?再次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XXX的身高是-2厘米。多请学生说说身高怎么能是负的呢?让学生明白:比较的标准变了,正负数也变了。
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以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负数,如电梯的地下室、温度、信用卡等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我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 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课后,细细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应该让学生成对的读读正负数,让学生在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及0的特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