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又叫 跳月歌。其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每到节日盛事或农闲的月夜,阿细人在山谷空旷的草坪上或松林中,点起一堆堆篝火,并围在旁边脚踏着特别的5/4拍舞步,尽情唱歌,阿细人的月光聚会就被称作“跳月”。曲调多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4节拍。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只有细小的变化。旋律活泼、跳跃、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便是根据《跳月歌》改编而成。
【学情分析】:
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确立了较稳定的性格,个性独立,但依然还存在一些低年龄段的的心理特征,比如好奇,好动,所以我在音乐教学注意了律动性。他们从音乐的能力方面发展较快,感知觉,视觉,听觉的敏感度惊人。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到一定作用。我在这方面注重了聆听,感觉的培养,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在欣赏教学中,学生不能够自己分析音乐,表现音乐,但需要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进行集体参与音乐的欣赏。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乐曲,参与音乐活动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气氛。
知识与技能:
1、能听辨乐曲的主题,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2、了解部分民族管弦乐器并熟悉其音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听,律动,舞蹈、想象、体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彝族音乐欢快的情绪。
【教学重点】:
能听辨乐曲的主题,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乐曲强弱快慢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阿细跳月》舞步,听辨主题乐句,并能在老师要求下听乐曲舞蹈。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导入 复习导入 师:记得我们上学期欣赏了一首西洋管弦乐《阿里山的姑娘》,你们还记得西洋的乐器分类吗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出示课件,展示西洋乐器的分类)
观看课件,
跟随老师边回忆边回答 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了解民族乐器 1、师:……我们国家也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乐器,你知道哪些民族乐器?
分别给学生聆听本堂课的主奏乐器
2、师:不同的民族乐器一起演奏也能给我呈现出不一样感觉的民族管弦乐,也就是民乐合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首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1、生回答知道的民族乐器。
2、聆听本堂课的主奏乐器的音色
引导了解和记忆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后期听辨乐器种类做铺垫。
新课教学(一) 主题初探 介绍歌曲背景 1、课件展示彝族图片
2、介绍《阿细跳月》意思和传说
观看课件展示 对彝族及《阿细跳月》的意思,有初步的了解
学习《阿细跳月》舞蹈步伐 观看图片,导入舞蹈舞步的教学
第一遍师讲解舞步 并示范
第二遍师边唱主题边示范舞蹈 学生加入模仿老师的舞步
1、通过图片自然的引入舞蹈步伐的教学,熟练之后再加入哼唱本课主题跳舞,为接下来主题的听辨 及 最后跟音乐跳起来做铺垫。
主题音乐的演唱。 师出示主题音乐简谱,
师生一起唱谱。 唱主题 听辨、记忆主题音乐
跳主题 师生跳主题音乐。边唱边跳舞,由慢到快。 生跟老师边唱主题边跳舞 为后期跟音乐跳起来做铺垫
新课教学(二) 主题学习 聆听音乐 初听音乐
课件展示聆听要求
1、要求学生听情绪
2、听了乐曲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闭眼聆听后回答 培养学生专注的感知音乐情绪和音乐想象的能力。
再听音乐
教师提问:听到了多少种乐器的演奏?
此环节要教师引导学生聆听乐器的音色。 听辨乐器 根据本课的课程要求,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的音色。
三听音乐
出示要求:
演奏几次主题音乐?
师板书画图形表现音乐主题的变化 边听边看老师画图形,帮助学生听主题次数 带着目的去听音乐 是让学生欣赏分析音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观察、记忆 观察图形与课件出示的乐器的关系 独立发现图形代表的相对应的乐器 记忆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
律动表现音乐主题 声势律动 1、教师声势律动示范四句主题(拍手、拍肩、拍腿、跺脚)
学生模仿体验,巩固记忆四句主题 激发学生兴趣,参与体验用律动表现主题音乐,在过程中感知音乐的强弱快慢等变化。
分组表现音乐 2、教师将学生分组并提出要求,播放音乐,提示学生分别进入参与表现音乐 学生分成五个小组代表五中乐器,分别用律动来表现
舞蹈动作表现音乐主题 复习舞蹈动作。 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阿细跳月》舞蹈舞步。
并边唱边带领学生跳舞 跟随老师复习舞步。 再次熟悉彝舞蹈步伐
分组跳。 播放《阿细跳月》乐曲,引导学生跟音乐,分组跳主题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 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气氛。
结束 本课 总结
回忆
收获 再一次回忆乐曲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乐曲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师板书题目 回答老师,一起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对本课的学习有所收获,热爱民族音乐。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