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之-修辞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复习之-修辞复习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9 12: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 修辞概说
【学习目标】
  1、掌握什么是修辞。
  2、掌握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3、了解修辞研究的历 史。
【重点】
  修辞、语境。
【难点】
  修辞和语境的关系、修辞的要求
【教学内容】
  1、什么是修辞。
  2、汉语修辞研究的历史。
  3、修辞和语境。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
  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
  她很漂亮(/美/俊/好看/靓/喜欢人/稀罕人)。
  上面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各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因此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采用不同的句式或修辞格会取得更加不同的效果。
例如:
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
  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使用熟语描写)
  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明喻)
  她长得简直就是个人样子。(暗喻)
  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衬托)
  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夸张)
  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借代)
  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夸张)
  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排比)
  同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丑,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不同的词语表现了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
  她很丑(可碜/难看/不好看/不俊/)。
  她长得像个丑八怪。(比喻)
  整个一个猪八戒他二姨。(借代)
  大家都叫她“朱二姨”。(借代)
  以下几例都是夸张,但是夸张的程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她长得五官都错了位。(夸张)
  看她一眼三天不想吃饭。(夸张)
  她丑得可以去当吓唬乌鸦的稻草人。(夸张)
  她要是去当稻草人,准把所有的乌鸦都吓跑了。(夸张)
  她不但能吓得乌鸦不敢偷庄稼,还能吓得乌鸦把偷走的玉米送回来。(夸张)
  又如:
  她的皮肤很好。(一般叙述)
  她的肉皮真细发。(口语化)
  她的皮肤就像四五岁的孩子似的又白又嫩。(明喻)
  她真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对偶)
  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
  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汉语修辞研究的历史
"修辞"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在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地探讨。
  隋唐五代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都获得了发展。
  南宋陈骙的《文则》,对比喻、引用、仿拟、析字、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各种辞格,都分别作了分析。
  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
  19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
  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三、如何学习修辞
(一)修辞是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当结合言语实践学习修辞。
  (二)修辞是多种同义形式的最佳选择。因此,应当尽量掌握多种同义形式,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只知道一种表达形式,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就无所谓修辞。
  (三)言语应用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对象、语境、内容、语体等等。运用修辞格式和手段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如果在严肃的场合使用俏皮话、在娱乐的场合使用对偶、排比等都显得不得体,这时候,再美的词藻、再工整的句式也不会收到好的修辞效果。
  (四)修辞贵在创新。不论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还是辞格的运用,都应当有新意,防止落入俗套。有句话说,第一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说女人是花的人就是蠢材。比如:
人们在描写秋景时,往往突出它的萧瑟、悲凉,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下面这段文字却恰恰相反,写出了新意。
  这几天,碧云寺的秋意一天天浓起来了。
  四门口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晚上风来时,树木的呼啸,自然不是近来才有的,可是,最近这种声响更加来得频繁了,而且声势是那么浩大,活像冲进堤岸的钱塘江的夜潮一样。(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这段文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赏秋的情绪,借以表达对共和国飞速进步的赞叹,所以描写的秋天的水声是清壮的,树木的呼啸是声势浩大的,与萧瑟、悲凉的气氛全然不同。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掌握词语锤炼总的要求。
  2、掌握意义锤炼的要求。
  3、掌握色彩锤炼的要求。
  4、掌握声音锤炼的要求。
【重点】
  词语的锤炼、多义词语的选择、词语的活用、词语的色彩锤炼。
【难点】
  意义锤炼的要求、声音锤炼的要求。
一、意义的锤炼
  词语是意义内容和声音形式的结合体。作为词语内容的意义是词语的灵魂。词语意义的锤炼,就是在深刻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内容等选择恰当的词语,力求准确鲜明、精当妥帖。
  词语意义的锤炼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词语的选用
  (二)一般词语的推敲
  (三)词语的活用
   注意:在选用词语时,要特别注意前后意义的配合关系,否则表意就不确切。
(一)注意词语的选用
1、多义词语
  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有不止一个义项,这几个不同的义项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来的,有着共同的基础,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恰当地使用多义词语,就要清楚地辨析词义,了解词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例如"老"是个多义词,主要有以下义项:
   ①年岁大:老人;
   ②老年人:徐老;
   ③婉辞,指人死:老了人了;
   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老手;
   ⑤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老朋友;
   ⑥陈旧:老脑筋;
   ⑦原来的:老地方;
   ⑧(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芹菜老了;
   ⑨(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
   ⑩经常:老迟到。
   具体使用的时候要恰如其分:
   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老"的意思是"年龄变大、衰老"。
  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
   "老"的意思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鲁迅《祝福》)
   "老"的意思是"死亡"。
   "因为老下雨,所以把我泡成这么大了。"阿凡提说。(《阿凡提的故事》)
  "老"的意思是"经常"。
  在不同句子的上下文中,使用多义词时,就应该弄清楚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准确表达不同的意思。
2、同义词语
  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表现,也为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和余地。
  因此,恰当地选择同义词,是取得最佳修辞效果的基本功。
  例如: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
  "窃"和"偷"是同义词。所不同的只是语体色彩:"窃"是书面语色彩、"偷"是口语色彩。
  孔乙己使用"窃"来表示自己读书人身份,反映了他在封建科举制度影响下性格迂腐、虚荣的特点。
  ......这只是我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鲁迅《故乡》)
  这个句子中,"心情"和"心绪"是同义词。
  "心情"是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用于"心情的改变"很合适;
  "心绪"多就心情的安定或紊乱来说,常常指心境的紊乱,适于用在"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之中。
  两个同义词并用,使得上下文互相照应,避免了句子的单调重复。如果改成一样,虽然意义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文章就显得没有生气,减色不少。
3、反义词语
反义词语的使用可以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鲜明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矛盾,起到对照映衬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例如:
  正常操作,迅速完成岗位项目而从容不迫;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就免不了手忙脚乱,错误百出。(吴伯萧《北极星》)
  反义词"从容不迫" 和"手忙脚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两种不同的工作情态具体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二)一般词语的推敲
  一般词语往往不引人注意,但是如果精心选择,会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为文章增色不少。
  一般词语的推敲要求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认清表达的对象,留心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上下文的和谐统一。
例如:
  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些动词的锤炼,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生活境况和心理的变化。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
"排"字既通过孔乙己付钱时的谨慎反映了孔乙己钱财的来之不易,又表现出了孔乙己想要摆阔气的虚荣心理;"摸"则说明他的钱很少,表现出了他的穷困潦倒。两个动词使用准确,生动传神。
又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这个句子中,作者使用白描手法描写父亲的形象,几个形容词非常普通,但是又用得恰如其分,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普通父亲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三)词语的活用
   有时出于表达上的需要,要对某些词语"变通"使用,有意改变其词性和功能,这就是词语活用。
  词语活用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例如:
  她跳的这段独舞,给人总的感觉是很青春,很阳光。
  "青春"、"阳光"都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具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
   真没想到你这么无情无义,咱们总算是夫妻了一场,你心里竟然一点恩情都没有。
  "夫妻"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夫妻"。
  黄克山得理不让人:"我从来不矛盾他,他光矛盾我。"这个怪词,引得大家一阵大笑。(曲波《山呼海啸》)
  例句当中"矛盾"一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与之产生矛盾"。
  例句的一般说法是"我从来不和他闹矛盾,他光和我闹矛盾"。
  相比之下,例句中的活用显得更加简洁明了,而且具有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色彩的锤炼
  词语的色彩一般是指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
  恰当选用词语的不同色彩,可以增强言语运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注意:词语锤炼过程中,感彩和语体色彩都要使用得当,否则就会出现感彩不相宜、语体色彩不相称的错误。
(一)词语的感彩
  词语的感彩主要指词语的褒贬色彩,它反映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不同的语境要求使用感彩不同的词语。例如:
  满洲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是草菅民命,杀戮清流,做了第一种。(鲁迅《文章与题目》)
  "窥伺"、"草菅民命"、"杀戮"等词语都是贬义词,表现了作者对外族侵略者和当权者的不满与憎恨。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可爱"、"高尚"等词语是褒义词,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
(二)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主要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口语就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有声语言。
  书面语这个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1)从狭义上说,书面语就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口语,但是这种记录不是"实录",而是有所选择和加工,是比真实的口语精确、严密和规范的语言形式。
  (2)从广义上说,凡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语言和言语作品都叫书面语。
   口语形式灵活,书面语规范严谨。
  口语词语通俗活泼,文艺作品使用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要多一些;
  理论文章、公文使用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要多一些。例如:
  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路遥《人生》)
  这个句子富有口语色彩,"赤脚片儿"是典型的口语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叶圣陶《相濡以沫》)
  句中的"邀约"、"瞻仰"、"遗容"、"钦敬"、"追随"等书面词语,渲染出了鲁迅先生逝世时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悼念和敬仰爱戴的深厚情感。
三、声音的锤炼
  声音协调是选择词语的重要方面。
  词语的声音美具体体现在:
  1、音节匀称 
  2、平仄相调 
  3、韵脚和谐 
  4、叠音自然
  注意:音节不匀称、平仄不相间、押韵不和谐等是声音锤炼中常出现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韵律配合的协调。
1、音节匀称
  音节的匀称主要是指结构相似、音节数目相等。
  诗歌及抒情散文等讲究音节整齐,使语言具有节奏感,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抒彩和感人力量。例如: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刷过它,异姓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袭击过它。(黄药眠《我爱我们的祖国》)
  句中的几个分句构成了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同、音节整齐匀称的排比句,读来感情充沛,很有气势。
2、平仄相调
  平声长而平缓,是扬;仄声短而曲折,是抑。
  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是汉语语音修辞常用手法。
  音节安排恰当,平仄相配,就使得诗歌或散文声调抑扬起伏,和谐动听,构成汉语的音律美。例如: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韵脚和谐
  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句子的末尾,这就叫押韵。
  押韵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末尾字音回环反复,同音相应 ,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回答》)
  诗中的韵字是"证"、"铭"、"影",押"ing"韵。声韵和谐,悦耳动听。
4、叠音自然
  叠音词是指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如"密密麻麻"、"朗朗"、"嗡嗡"、"兴冲冲"等等。
  叠音词的声音有很强的音乐性,听起来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可增强语言的音律美。例如:
  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句中"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叠音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清新明朗,让人在领略街灯多姿多态的美的同时,也在声音上得到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
  2、掌握句式选择的要求。
【重点】
  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设问句、反问句。
【难点】
  被字句和被动句、双重否定句。
【教学内容】
  1、长句和短句。
  2、整句和散句。
  3、主动句和被动句。
  4、肯定句和否定句。
  5、设问句和反问句。
一、长句和短句
1、长句的选择
  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抒情深沉、细腻。
  长句一般多出现在政论、科技等语体中。例如: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这是一个长句。主语是"事实",谓语中心语"表明"的宾语很长,是:"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文学作品也有采用长句形式的,例如:
  每逢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庄稼,看到正在翻犁的涌着泥浪的肥沃的土地,我就想起了《红旗歌谣》中的民歌所描写的--"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如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这一类带着泥土、露水、草叶、鲜花香味的大地的情景。(秦牧《土地》)
  这个长句子用了复杂状语:"每逢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庄稼,看到刚犁好的涌着泥浪的肥沃的土地";句子中宾语"情景"的定语很长,"像《红旗歌谣》中的民歌所描写的--'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如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这一类带着泥土、露水、草叶、鲜花香味的大地的"共有四个修饰限制的成分,具体、细致、明确、生动地描写了"我"心头涌起的情景,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充分地领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短句的选择
  短句表意简短、生动、明快、有力,叙事简明,抒情强烈激越。
  短句常用于口语中;文艺作品一般也多用短句。例如:
  啊,美,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峻青《沧海日出》)
  "美"这个名词和"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两个偏正短语构成了具有递进关系的感叹句,简洁明了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赞叹。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1950年正月15元宵节,虚岁20 ,周岁19。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是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赵树理《登记》)
  这段文字没有任何修饰语句,只使用短句平铺直叙,却收到了简洁、明快,清晰利落的表达效果。
二、整句和散句
  1、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的句子。
  整句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例如:
  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徐刚《黄山拾美》)
  三部分句子字数、结构都相同,构成排比格式。
  作者拿黄山的不同的路与作家三种不同的创作道路相类比,形式齐整匀称,表意简练醒目。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舒婷《致橡树》)
  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分述恋人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不同情况,表现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和谐的爱情,抒情强烈激越,音调悦耳和谐。 Next
  2、散句是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的句子。
  散句可以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活自然。例如:
  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刘白羽《长江三日》)
   例句描写瞿塘峡的景色,句式各种各样,字数长短不一,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把瞿塘峡的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避免了单调呆板、毫无生气。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1、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这种句子叫主动句。例如:
   "风把树叶吹落了。"
  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这种句子叫被动句。例如:
   "树叶被风吹落了。"
  [辨析] 被动句和"被"字句
2、如果说话人要突出主动者,可以用主动句式;如果要突出被动者,则用被动句式。例如:
被动句: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受事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被"字句: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叫做"被"字句。
  被动句和"被"字句的关系:
  "被"字句属于被动句的一种。可以说所有的"被"字句都是被动句,但是,不能说所有的被动句都是"被"字句。
  被动句的范围比"被"字句大。
  被动句除了可以用"被"字引入施事外,还可以用"让、叫、给"等介词引入施事。
例如: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鲁迅《社戏》)
  前一句用"被"表示被动 ,后一句用"给"表示被动。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
  这段话连用一系列主动句,生动地描写风雪肆虐的情景,突出地表现了风雪的无情、冷酷,衬托出了冬日的寒冷、萧索。
   如果把上面的句子改成被动句,则会是另一种效果。例如:
  雪花被风卷着,山野、村庄被风雪狂暴地扫荡着,古树的躯干被摇撼着,人家的门窗被撞开了,破屋子上的茅草被大把大把地撕下来扬向空中,人家的屋子里被撒进了冷森森的雪花,雪花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风的驯顺的奴隶,可以被它任意地蹂躏、毁灭......
  主语成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整个场景显得寒冷、萧索,突出地表现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的孤单、无助、弱小、可怜等。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1、肯定句的表达特点
  肯定句是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如:
  "他是中文系的学生。"
  否定句是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如:
  "他不是中文系的学生。"
  肯定句和否定句语义的轻重强弱有差别。
  表达同样的意义,可以使用肯定句,也可以使用否定句。
  肯定句语义要重一些、语气强一些。
  否定句语义轻一些,语气比较缓和。
1、肯定句的表达特点
例如:
  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黄秋耘《丁香花下》)
  这是一句否定句。如果换成肯定句表达,结果就是:
  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会很痛苦的。
  两者相比,"不会幸福"比"很痛苦"更加委婉、含蓄,语气相对较缓和,而"很痛苦"则更直接,语气更强,甚至还有些武断。
2、单重否定与双重否定
  单重否定句是只用一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单重否定句如果与肯定句并用,形成鲜明的对比,所表达的意思就会更加明确,语气会更强烈。例如:
   他们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秦牧《花蜜和蜂刺》)
  "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这四个分句是为了衬托后面肯定的分句"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从而增强肯定的意义和语气。
  双重否定句是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子。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比肯定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例如:
  男子倘要这么突然的飞黄腾达,单靠原来的男性是不行的,他至少非变狗不可。(鲁迅《关于妇女解放》)
  这个句子使用了"非......不可",突出强调了"他必然要变狗"。
  在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也并非全没有,逢蒙杀羿就是一个前例。(鲁迅《作文秘诀》)
这个句子使用了"并非......没有"的双重否定,意思是肯定了"有这样的事情"的几率,增强了语气。
双重否定与肯定句
  1、双重否定属于否定句中的一种。但是,双重否定所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2、双重否定句所表达的肯定语气的程度超过一般肯定句。例如:
  "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真理。"(一般肯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
五、设问句和反问句
1、设问句
  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和思考,这是设问。用来设问的问句,就是设问句。比如:
  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峻青《沧海日出》)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句重要的不在于前面的提问,而在于后面的回答。
  先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注意和思考,使后面的回答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标题或开头用设问句,能够启发读者思考,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前者是简单的陈述,读者是被动地接受;
  后者的疑问引发读者主动的深深的思考,同时又能在句子中找到答案。
2、反问句
  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这是反问。用来反问的问句就是反问句。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也不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第一个句子是一个否定陈述句,第二个句子是一个反问句。
  前者是简单的陈述,读者是被动地接受;
  后者的疑问引发读者主动的深深的思考,同时又能在句子中找到答案。
  在语气上,后者比前者更强烈,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第四节 辞格运用(一)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辞格。
  2、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难点】
  博喻、强喻、比拟和比喻、借喻和借代、夸张和比喻。
  辞格也称辞式、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修辞格是修饰描摹的特殊格式和方法,这种方法是长期以来在言语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修辞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语言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和表现形式的积累和总结。
 3、修辞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和表现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修辞格是语言最佳表达形式的概括和总结,对丰富和发展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修辞格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修辞学研究的重点。
一、比喻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例如:
  她一头的褐色卷发,盖着一张小圆脸,眼极活泼,口也很灵动,配着一身极鲜艳的衣裳--漆鞋,绿丝长袜,银红绸的上衣,紫酱的丝绒围裙--亭亭的立着,像一棵临风的郁金香。(徐志摩《曼殊斐儿》)
更多比喻例子:
   1、远远望去,一座细长的泥桥像一条发白的绷带,在把这条裂痕马马虎虎地包扎起来。(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此刻天阴,工事土墙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暗红色,真像运动员鼓起的大块胸肌。(朱苏进《凝眸》)
  3、这世道就像一杆秤,不会总摆不平。(冯骥才《神鞭》)
  4、她看到教导员面颊有些苍白,但白得不过分,就像一块细腻的玉石。(张波《白纸船》)
  5、我一直认为疼痛是一种力量,是使一个人早熟的催化剂。(迟子建《原始风景》)
  6、王仁讲:"我那天输得脸上都没图像了。"(许辉《幸福的王仁》)
  7、怀宝那刻虽然望着双耿,目光却早已像沙一样的四散开了。(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8、新鲜芬芳的木屑如细细的瀑布落进莲妮的"手碗",又从指间漏下来,有一些就飘坠到她的胸脯上和脚背上。(金曾豪《野种》)
  9、这东明路就像一条飘带,飘扬在郑州城的外围。也像一条腰带,系在郑州城外边,我就像挂在这腰带上的一只跳蚤那样渺小。(张宇《垃圾问题》)
  10、生命就像一只旧钩子,悬挂着我们的躯体。(毕淑敏《预约死亡》)
2、比喻的类型
  ①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
   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强喻:
  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向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乡音》)
  ⑤反喻
  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例如: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送灶日漫笔》)
⑥博喻
  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3、比喻的作用
  ①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②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③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①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②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③比喻要有感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二、比拟
1、什么是比拟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叫比拟。
  例如:
  树倒下了,发出一声快乐的叫喊,一种牺牲自己的快乐,如梦想的孩子离开家,奔向不可知的运命时嘴里所喊出的。(何其芳《伐木》)
更多比拟例子:
  1、黑暗在不住地退却,又像捉迷藏似的,从飞驰而去的汽车两旁包抄上来。(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踏上岛便感到四周充满威胁,每道石缝都在咬牙切齿,晶亮的口涎滴嗒着。(朱苏进《凝眸》)
3、我无法再继续写下去,所有的英文字母全在我脑子里跳疯狂的舞蹈。(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4、九月的热浪隔着门帘和厚厚的墙壁顽强地挤了进来。(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5、那笔落地时很伤心,但还是无可奈何地破碎了,洒出一串黑血。(何继青《哭歌》)
  6、假如是孤行者,就可以听到草棵、树叶被风吹折的声音,听到各类小虫的绵绵情话。(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7、窗外的远山衬着万里晴空,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在低声轻唱。(陈冲《把回乡留给未来》)
  8、一支单簧管,在几把提琴的陪伴下,悠然叙说着一个平静却深情的故事。(赵丽宏《无言的回旋》)
  9、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朦胧地进入了睡乡。(鲁彦《听潮的故事》)
  10、渠们是结恋了。渠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徐尉南《快阁的紫藤花》)
2、比拟的类型
  ①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睡"是有生命的人或者动物的行为。
  假如是孤行者,就可以听到草棵、树叶被风吹折的声音,听到各类小虫的绵绵情话。(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这里是赋予小虫人的思想情感,把它们的叫声比作人的"情话"。
  
②拟物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如: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茅盾《冬天》)
  "蛰伏"是动物的行为,这是把人当作动物来写。
  三月的微风像一只小猫一样舔舐着我的脸颊,弄得我浑身痒酥酥的。
  "舔舐"是动物的行为,这是把风当作动物来写。
3、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比拟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
  ②用以比拟的人和物必须具有相似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4、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是有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
三、借代
1、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例如:
  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
  "细腰粉腿"就是借代修辞格,指舞女。
  如果首长一句话不讲,扔下"有线",全用"无线"去了,那我们才受不了呐。(徐怀中《西线轶事》)
  "有线""无线"分别借代"有线班的战士"、"无线班的战士"。
 更多借代例子:
  1、我还不能声张,"营业部主任"知道了,又会幸灾乐祸地嘲笑我。(张贤亮《绿化树》)
  2、你们捧铁饭碗的,命也比俺值钱,就是停车一百天,关上门进行啥"安全教育",也少不了你们一分钱的工资。(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3、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正以八十公里的时速向前疾驶。(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4、十年前玻璃花还是一个无名的土棍,小名三梆子。(冯骥才《神鞭》)
  5、有一天,学生们决定批斗"牛鬼蛇神"。(赵长天《师道》)
  6、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梁实秋《钱》)
  7、但他可能当过教授,曾经桃李满天下。(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8、黄浦江汽笛声声,霓虹灯夜夜闪烁,西装革履与黄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语交相斑驳,你来我往,此胜彼败,以最迅捷的频率日夜更替。(余秋雨《上海人》)
  9、后来一段时间没有"红双喜"了,只有"牡丹牌"香烟,我也觉得很不错,就一直抽这种烟,就仅仅是一个习惯问题。(罗洛《闲话吸烟》)
  10、我是一个右派,你一个县长来向我请教,让你的上级知道了,不怕摘走你的乌纱帽?(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2、借代的类型
   ①特征、标志代本体:用本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
  "你先猜猜,你们的英雄战士'北京',也就是薛凯华烈士......"高干事非常神秘地望着我,"你猜他的爸爸是谁?"(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这里是用薛凯华的籍贯"北京"代指薛凯华。
  Next
   ②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
  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钱钟书《围城》)
  这里是用叔本华代指他的作品。
  ③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
  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血泊所淹没。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红太阳颂》)
  具体的"血泊"代指抽象的战争。 Next
  ④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巴金《能言树》)
  "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代指穷人。
  ⑤结果代原因:用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茅盾《林家铺子》)
  "汗透棉袍"是累的结果。
3、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4、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但是不同。
  借代侧重相关性,强调借体和本体有关系;借代是代而不喻,不能改为比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点。借喻是喻中有代,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
四、夸张
  
  1、什么是夸张
  2、夸张的类型
  3、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4、比喻、比拟和夸张
1、什么是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这叫夸张。
  例如:
  来了阵雨,雨点一开始就有烂梅子那么大,砸得人疼。(金曾豪《野种》)
  经过了几百年漫长的等待之后,手术室的门打开了,她看见了那张下面带轮子的床,老周还在那上面躺着,他的脸上蒙了一块白布。(述平《某》)
更多例子:
  1、啊,今天,我已成了自由人,我要用我干裂的、没有血色的嘴唇一千遍地吻这片土地!(张贤亮《绿化树》)
  2、掩体内的土壤被敲打得结结实实,几乎敲出一层油来。(朱苏进《凝眸》)
  3、几只小虫在灯光中翩翩飞动,屋子里静得几乎能听到女兵们每一次把竹针穿进毛线的声音。(张波《白纸船》)
  4、眼泪滚滚,连我自己也被吓住。它们扑扑有声地打在我的碎花衬衣上,衬衣很快就湿了,很凉。(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5、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何继青《哭歌》)
  6、大概有四十里路罢,那时年轻,我好像一口气就赶到了兴国县汽车站。(徐中玉《乡村客店的一晚》)
  7、空间尖塔真的成了太空里的一颗针,美的令人心醉。(叶辛《西雅图之思》)
  8、从他被绑回县城到关到公安局,中间不过几个小时,他却觉得仿佛过了几个世纪。(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2、夸张的类型
①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
  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何继青《哭歌》)
  ②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
3、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合乎情理、合乎分寸,给人以真实感。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4、比喻、比拟和夸张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第五节 辞格运用(二)
【学习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双关、仿词、反语、婉曲。
  2.对上述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
  双关、仿词、反语、婉曲
【难点】
 语义、双关、借喻
一、双关
1、什么是双关
双关是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表达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式。
  例如:
  父亲现在躺在殡仪馆的冰库里,那地方很冷。(何继青《哭歌》)
  "那地方很冷"的"冷"是双关辞格,既指冰库里温度低,又指那里让人心寒。
更多双关例子:
(1)那房子再好再大,妈妈一死公家就收回了。住不长久的。 我觉得很寒冷。又想,也许这就是个寒冷的季节。(何继青《哭歌》)
(2)父亲现在躺在殡仪馆的冰库里,那地方很冷。(何继青《哭歌》)
(3)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鲁迅《风筝》)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5)这次他是摇着一条小小的乌篷船来的,那条黑色的破船看上去阴险异常。(金曾豪《野种》)
  (6)姚志兰嗤地笑了:"他那人,还闲得住?叫他劈盘子好啦。"
   吴天宝说:"我又不是盐店掌柜的,谁当咸人?"(杨朔《三千里江山》) next
(7)"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摇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鲁迅《病后杂谈》)
  (8)那手上起了血泡的战士,拉了一下他的同伴说:回去挖吧,伙计!这个买卖合算,手上多几门泡没关系,咱们就这么跟他"磨"。(魏巍《挤垮它》)
  (9)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哭了。也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挨的漫长夜啊!(杨沫《青春之歌》)
  (10)"我以为他们已经护送你出城了呢,没想到你现在还站在这十字街口!"(姚雪垠《李自成》)
2、双关的类型
  ①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答李淑一》)
  "杨""柳"是双关辞格,明指杨花、柳絮,暗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②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例如:
  "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鲁迅《病后杂谈》)
  "收在抽屉里"的"算盘"是计算工具,"肚子里"的"算盘"是个人的想法和打算。
3、运用双关应注意的问题
  ①双关的意思要明确,不能有歧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要含而不露,又要让读者清楚地明白要表达的含义。
  ②运用双关要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尤其是在构成歇后语时,不要单纯追求风趣含蓄而忽略了思想健康。
4、语义双关和借喻
借喻是借用喻体说明本体事物,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
  语义双关是借一个词语或句子关顾两个事物,同时包含两种意思,表面一层意思,隐含另外一层意思,使表达含蓄委婉、幽默风趣。
二、仿词
1、什么是仿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这种修辞手法叫仿词。
  例如:
  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从熟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仿造出的"婆理",临时与"公理"构成相反相对的关系。接露出所谓的绅士们的新口不一。
更多仿词例子:
1、第二天早晨,她们的头发上都结了霜。男同志们笑她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都不用化妆了!"她们也笑男同志,"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白毛男'吗?"(魏巍《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2、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鲁迅《这个与那个》)
3、那几年,我不就改造成家庭妇男了吗?不信,你们问文婷,我什么不干?什么不会?(谌容《人到中年》)
4、经验使我知道,我在受着武力征伐的时候,是同时要得到文力征伐的。(鲁迅《准风月谈·后记》)
5、虽然未庄只有钱赵两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是浅闺,但闺中究竟是闺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异。......后来这终于从浅闺里传进深闺里去了。(鲁迅《阿Q正传》)
6、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水落油出。(《创业》)
7、过去,不识字叫做文盲。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就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新时期的新任务。(《神州九亿争飞跃》)
8、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2、仿词的类型
①音仿
  使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11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
  这就是利用同音词"兵"和"冰"仿造词语。
②义仿
  换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词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小众化"就是换"大众化"中的"大"为"小"而造的词语。
3、运用仿词应注意的问题
仿词都是临时创造的,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富有新意。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如果被仿的词不出现,单用仿词要加引号。仿词运用应该自然合理,否则就会成为生造词。
三、反语
1、什么是反语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反话"。
例如:
  中国军人屠杀妇人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伟绩"和"武功"都是褒义词,这里作为反语使用,表达了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强烈的讽刺和憎恨。
更多反语例子:
  (1)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
  (2)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3)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显出一点进步了。(鲁迅《拿来主义》)
(4)几个女人很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5)老旦进场,玩笑旦出场,大观园的人才着实不少。(瞿秋白《人才易得》)
(6)原来在将军弯腰上肩的时候,小李趁机偷偷把绳子往后移了半尺多。这个"舞弊"的做法被将军发觉了,他扭回身抓住绳子往前移过来,不满地说:"这,这不行。"(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7)我们的反人民的英雄们根据这种分裂方针所准备采取的步骤,有把他们自己推到绝路上去的危险。(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8)善于治国平天下的人物,真能随处看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来,四川正有人以为长衣消耗布匹,派队剪除;上海又有名公要来整顿茶馆了,据说整顿之处,大略有三:一是注意卫生,而是制定时间,三是施行教育。(鲁迅《偶成》)
  (9)安装电话,除了斗智斗勇以外,完全是遵守规则的一种耐力和韧性的考验。(张宇《垃圾问题》)
  (10)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老舍《十年百花荣》)
2、反语的类型
①以正当反
  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例如:
  但衣角会被踹住,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的。(鲁迅《推》)
  "高等华人"的人格实际上是非常低劣的,在这里表达了对穿长衫者的讽刺。
②以反当正
  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例如:
  小陶气愤地说:"这些死人!只管看着干什么,还不把你们的雨衣扔过来。"(徐怀中《西线轶事》)
  "死人"是气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见到战友时的亲切感。
3、运用反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反语要认清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
  ②运用反语应当鲜明、显豁,使反语的意思明确、易懂。
四、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例如: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张洁《拣麦穗》)
  "老去了"是去世的委婉说法。
  更多婉曲例子:
  照部队规定,当战士的是不准谈"个人问题"的。(徐怀中《西线轶事》)
  "个人问题"是恋爱婚姻的委婉说法。
  婉曲重在意思含蓄委婉,但其真正含义一定要让人理解,不能过于晦涩而产生歧义,使人误解。
1、这两位朋友是在十年前的这个季节长眠于南部边地的。十年前南部边地曾经有过战事,两位朋友是在战事中间离开我的。(何继青《哭歌》)
2、红喜自不必说,白喜多指八旬以上的老人故去。(何继青《哭歌》)
3、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摸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冯钟越《哭小弟》)
  4、子祥早年倾心革命,投笔北伐,挂了彩,至今身上弹痕犹在。(梁实秋《何子祥这个人》)
5、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张洁《拣麦穗》)
6、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张洁《拣麦穗》)
7、古副司令与我们一同背着风办事。军人有这本事,停车就能放出水来,不停也能再轻松坚持几小时。(张卫明《英雄圈》)
8、天塌下来砸个儿大的,县里个儿大的是书记县长,常务副县长是具体干事的,何况自己也快到站了。(何申《穷县》)
9、"黑子,回来以后怎么样,都干什么啦?"苏五一漫不经心地问他。"回来",指的是"劳教"、"劳改"之类,这我听出来了。(陈建功《前科》)
第六节 辞格运用(三)
【学习目标】
1.掌握对偶、排比、层递、反复、顶真、回环等辞格。
2.对以上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
对偶、排比、层递、反复、顶真、回环
【难点】
排比和对偶、排比和层递、排比和反复、顶真和回环
一、对偶
1、什么是对偶
将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严格的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端起饭碗想起了妈,
  拿起筷子想起了家;
  辛苦我一个,
  幸福千万家。
  这些都是宽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
更多对偶例子:
1、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李锐《怀念田家英》)
  2、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张欣《爱又如何》)
  3、眉扬大漠狂沙净;唇吐珠玑天簌鸣。
  4、望前程虹腾七彩,展未来鹏击九天。
  5、长城内外钢焰油海汇成千层浪,大江南北麦浪稻波卷起万里潮。
  6、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7、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
  8、虎行白雪梅花五,鹤立青田竹叶三。
2、对偶的类型
①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反对
  对偶的两部分,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③串对
  对偶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有的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叫"串对",也叫"流水对"。例如: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到韶山》)
二、排比
1、什么是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这叫排比。
  例如:
  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徐志摩《自剖》)
  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嫉,我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张贤亮《绿化树》
例子:
1、她需要防范,需要警觉,需要佯装不知地刺探,需要不动声色地窥视。(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路遥《人生》)
3、老人家常常跟我讲他的这一段学子生涯,讲那家小饭馆的饭菜,讲当时自己的衣着打扮。(阿成《父亲》)
4、看到好的风景,欣赏好的电影,听到美妙的音乐,吃到美味的菜肴--遇到一切美好的东西,你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他,希望与他分享。(张守仁《心祭》)
5、在去汤河口的路上,荆条到处能看到,一丛丛、一片片长在山岭上的;一捆捆、一担担放在收购站门口的;一堆堆积在几个长途汽车站上的。(袁鹰《荆条蜜》)
6、我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不怕三头怪兽,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发女怪,不怕赤热沙地......(巴金《十年一梦》)
7、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8、在这里,他比不上一盏街灯;比不上橱窗里的一个仿古花瓶;比不上挂在壁上的一幅乱涂的油画;比不上掠身而过的一身紫色的衣裙;比不上眼上的蓝圈、血似的红唇;更比不上牵在女士们手中的那条小狗。(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9、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10、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2、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排比与对偶是不同的:
  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②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
三、层递
1、层递的定义与类型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叫层递。
  在北国,除泰山、华山这些早已名闻中外,还有许多等待人们去发现、去观赏、去利用的风景区。(王朝闻《北武当游》)
层递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例如:
  递升:
  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递降:
产品都要有质量标准,首先是国际标准,其次是国家标准,此外还有部颁标准、行业标准、最不济也应当有个企业标准,现在有些不法商贩,专搞伪劣假冒,什么标准规范都不讲,不严格治理怎么得了。(报刊选摘)
更多层递例子:
  (1)但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性命交付在这里了。(冯钟越《哭小弟》)
  (2)不是被什么声音吵醒,而是因为静,寂静,绝寂静。(邵燕祥《大峡谷去来》)
  (3)啊!雄关!这固若金汤的雄关!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峻青《雄关赋》)
  (4)中央公园带着枯枝的老柏,对着几只含蕊欲放的花,显出他那生的悲哀,孤独的悲哀,衰老的悲哀。(李大钊《自然与人生》)
  (5)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郁达夫《故都的秋》)
  (6)它应该是爱,是火,是希望,是一切积极的东西吧。(巴金《〈小街〉》
  (7)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逐渐地去适应,去熟悉,去习惯,去理解,这样,才能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引发起对它的爱好。(王元化《京剧札记》)
  (8)我关注的是人的素质,是境界,是智慧。(张卫明《英雄圈》)
(9)平心而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小煤窑显得更有生气,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刘庆邦《家道》)
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四、反复
1、什么是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做反复。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例如: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的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艾青《礁石》)
更多反复例子:
1、余晖开始变得黄晕晕的,把走廊的红漆木栏斜拉得长长,长长。(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2、我扔掉香,伸出双臂,高声喊道:父亲你回来吧,回来吧!(何继青《哭歌》)
  3、这游戏刺激了鹰,它腾起,俯冲,俯冲,腾起,亢奋得绿眼开始变红。(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4、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金色的朝阳从窗子里流了进来,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季羡林《八十述怀》)
  5、西雅图,哦西雅图,尽管只是短暂的逗留,我觉得我还是没有白来。(叶辛《西雅图之思》)
  6、他连声说:"了不起!了不起!言之有理!有理!"(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7、你说,中国是我们的母亲。不错。这虽是别人画的五线谱,但我喜欢你拉的提琴。中国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调子传到外面有变奏。(王鼎钧《你不能只用一个比喻》)
  8、可是,周围一静下来,他又振笔疾书了,只听得东窗下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地响,沙沙地响。(吴岩《觉园》)
  9、唉,竟到了这种地步,眼睁睁看着儿子饿肚。作孽呀!作孽呀!(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10、副司令说,怎么能这么说、怎么能这么说呀。(张卫明《英雄圈》)
  11、这么说他还是个好人。这么说他还是个好人。潘秀英喃喃自语。(肖克反《没戏的日子》)
  12、回家了,回家了!羽娴心中,涨满了踏实的归属感。(程乃珊《归》)
2、反复的类型
①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例如:
    人们常常谈论的
    黄色的风哪里去了?
    从青丝摇曳的垂柳那边,
    轻轻吹来了淡绿色的风。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巴·布林贝赫《故乡的风》)
②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有其他词语或句子把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小篷船,装粪来,
    惊飞水鸟一大片。
    摇碎满河星,
    摇出满囱烟。
  
    小篷船,装粪来,
    橹摇歌响悠悠然。
    穿过柳树云,
    融进桃花山。
    (浙江民歌)
3、反复与重复、排比的区别
①反复与重复
  反复和重复不同。
  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
  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味地采用反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应该避免。
  ②反复和排比
  反复与排比有相似处,尤其是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二者的区别是: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其修辞作用在于强调突出;
  排比着眼于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气势。运用反复的句子不一定形成排比,排比句也不一定使用反复的词语。
五、顶真
顶真也叫蝉联、联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首尾相重合,形式上成为一种链式的结构,表达上前后意思紧相扣,气势连贯而下。
  例1:什么树开什么花
     什么花结什么果。
  例2: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例3:茵茵牧草绿山坡,
     山坡畜群似云朵,
     云朵游动笛声起,
     笛声悠扬卷浪波。
    (古月《草原春早》)
更多顶真例子:
  1、世间只要有权门,就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鲁迅《二丑艺术》)
  2、两人隔窗看到,汽车队过去之后,是马队;马队过去之后是步兵;步兵过去之后是伤病担架队,队伍松松垮垮吵吵嚷嚷却又走得十分急迫。(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3、有翼的床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有几口箱,箱上有几只筐,其余的东西便看不见了。(赵树理《三里湾》)
  4、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5、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袁鹰《井冈翠竹》)
6、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7、胸中正膨胀着渴望,渴望着得到,又渴望着给予。(铁凝《麦秸垛》)
  8、葛定国同志也是人嘛,是人就有可能犯错误,犯错误就允许批评。(项小米《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
  9、小妹妹,你在家,
  我跟妈妈去摘花。
  去摘花,干什么?
  摘回棉花弹和轧。
  弹和轧,又怎么?
  弹罢轧罢纺成纱。
  纺成纱,又怎么?
  制成好布顶呱呱。
六、回环
1、什么是回环
  回环也叫回文,这种修辞格的前后两句话中后一句话是前句话的倒叙排列形式。
  例如:
  例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例2: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例3: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更多回环例子:
1、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柯灵《戏外看戏》)
  2、客满堂,满堂客。
  3、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苏轼)
  4、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秦少游)
  5、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苏小妹)
  6、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7、在调整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
  8、他爬起来跌倒,跌倒了爬起来。
2、顶真与回环的区别
  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
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调遣它们,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有的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第七节 辞格运用(四)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什么是对比、映衬、拈连、通感、警策。
2.对以上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
对比、映衬、拈连、通感
【难点】
拈连和对偶、对比和映衬
一、对比
1、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更多对比例子:
1、父亲对我的挚爱与我对父亲的孝心,真是天壤之别。(杨牧之《无法弥补的时候》)
  2、外面冰雪覆盖,室内温暖如春,爸爸只穿件薄毛衣,舒坦得很。(杨牧之《无法弥补的时候》)
  3、据讲,一个中型企业的基建预算,一个专门的班子,十几个人,半个月,也没算明白。父亲只用了一个大半天的时间,算得无懈可击。(阿成《父亲》)
4、很多事情我非常容易忘记。但也有些事,尽管相隔数十年,还记得清清楚楚,每当回想起来仍如在眼前,好像最近遇到的事情一样。(徐中玉《乡村客店的一晚》)
  5、买书不容易,卖书更难。(李国文《卖书记》)
  6、一个扰嚷喧嚣,一个肃穆幽静;一个珠光宝气,炫人耳目,一个雄奇深邃,浑然天成;一个灯火辉煌,城开不夜,一个月色迷离,万籁俱寂;一个矗起沙漠间,蓝天绿地,却置身万丈红尘,一个历经千百劫,刀劈斧斫,反化成胸中丘壑。(邵燕祥《大峡谷去来》)
7、由此看来,古往今来的大量史实证明:那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峻青《雄关赋》)
  8、在一些国际性豪华的旅馆和饭店,你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佳肴,但在埃及普通人民的生活中,当时却不得不忍受着"无肉月"的折磨。(穆青《金字塔夕照》)
9、父亲的仕途可能在开始的时候用力过猛了一些,伤了点元气,五十岁之前大踏步地向前,向前,向前,想不向前都不行;而五十岁之后,父亲似乎是累了,显出了老态,喘着气开始了原地踏步。(刘静《父母爱情》)
  10、我发现,城市人和农村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口音,也不在于穿戴,而在于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农村人大喊大叫,城市人不动声色;农村人为一个针头一条线脑能计较出脸红脖子粗的效果来,城市人却决不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轻举妄动。(刘静《父母爱情》)
2、对比的类型
①两体对比
  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两体对比。例如:
  我的声音低如呻吟,她的声音高如咆哮,惊动楼道里各家人,都出来观看热闹。(张宇《垃圾问题》)
   ②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一体两面对比。例如:
  有的人太自私,对公事敷衍了事,对自己的私事却一丝不苟。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3、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都是成对的,但是又有区别。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
二、映衬
  映衬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例如:
  寂静的黄昏,窗外飞舞着雪花,一阵紧似一阵,低垂的帐帷中传出的痛苦呻吟,一声惨似一声!我黑暗中坐在火炉畔,望着药壶的蒸汽而沉思。
           (石评梅《雪夜》)
  "一声惨似一声"的呻吟衬托了黄昏的寂静。
更多例子:
(1)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在怪石突兀的河床上,闪动着粼粼波光。春妞儿高兴起来。(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高加林身子僵硬地靠在炕拦石上,沉重地低下头。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路遥《人生》)
(3)这安静突然夹着悲哀向我袭来。我去坐在秋千上面,慢慢荡着,听黄昏中生锈的铁索条在我的头顶上格格地响。(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4)淫雨淅淅沥沥地没有个完,工地泥泞难行。父亲望着窗外的雨,心情烦乱。(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5)屋外阳光依旧温暖而庄严。不远处的竹林里欢叫着早晨的鸟们,旷野里没有一丝风,只有流水样的宁静。(何继青《哭歌》)
(6)夕阳已逐渐下沉,暮色正从沙漠的边缘悄悄向这里逼近。四野的游人渐渐稀疏、远去......这时,我忽然觉得,金字塔其实是荒凉的。(穆青《金字塔夕照》)
(7)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鲁迅《风筝》)
(8)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方纪《桂林山水》)
(9)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10)大片的雪花还在飘洒,人们白日在雪地上踩出的痕迹,正渐渐被新雪掩埋;街上空寂冷清,间或有几声啪啪的鞭炮响声。(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1、正衬
  利用同主要事物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陪衬。例如:
  我站在那个有路可上的近二千米的山顶,极目眺望,在湛蓝的天穹之下,那一望无际、形态各异、连绵不断的山外有山的吕梁山脉的蓝色连山,好像成了北武当山的天然屏障。我虽不能设想传说中的真武大帝的自得其乐,但也感到心胸开阔,有时,山鹰在天空里从容飞翔,我仿佛也能体验它的自由感。
          (王朝闻《北武当游》)
  这里用壮丽的山色衬托作者开阔的心情。 
   2、反衬
  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路遥《人生》)
  这是以"老黄猫的呼噜声"从反面衬托窑里的安静。
三、拈连
1、什么是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例如: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
  "飞"和"飘"都不是形容人的词语,在这里巧妙地用于描写阿Q,表现了阿Q在调戏小尼姑之后得意的心情。  
1、什么是拈连
    夜里天冷北风急,
   班长下岗月儿西;
   手拿针线灯下坐,
   为我熬夜缝军衣;
   线儿缝在军衣上,
   情意缝在我心里。
  这里把用于军衣的"缝"巧妙地用于"情意",表现了战士们互相关心、爱护的真情。
更多拈连例子:
  1、在这儿呢,东南西北全沉到海里去了。(朱苏进《凝眸》)
  2、歌厅、舞厅、酒吧、咖啡屋正是兴旺的时刻,一阵阵乐声从幽密的灯光里流溢出来。(张波《白纸船》)
  3、她关上门,迅速将那封信的落款看了一眼,"连军"两个字倔强的钻进了她的心里。(张波《白纸船》)
4、我知道我的文字只有在这一时刻才变得格外真实和有情,当我看着一架四轮马车辘辘穿过街头,我一直认为它的方向是朝我所向往的那片土地去的,我的笔将跟随它的踪迹,走久远的路,去叙述那些朴素而结实的往事。(迟子建《原始风景》)
5、母亲月白色的绸衫和蓝色的长裙从那一夜起,便永远飘扬在了父亲的眼睛里。(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6、灯光柔和,缓缓流开来,添几分暖意。(何继青《哭歌》)
  7、从演没有台词的小配角到奥斯卡的奖台,这些年来的酸甜苦辣能装好几箱。(陈冲《把回乡留给未来》)
8、一股冷风呼地钻进怀宝心里,把刚才萦绕在他心头的那股快意一下子刮走了。(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9、一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在我住的六层楼上油然而生,居高临下向四外飘扬。(张宇《垃圾问题》)
  10、她觉得,她是用她的车灯的光亮,在黑沉沉的湖底钻一个洞。(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拈连的类型
①全式拈连
  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例如:
  铃子叮叮当当的摇着,一切低起头在书桌边办公的同事们,思想都为这铃子摇到午饭的馒头上去了。(沈从文《到北海去》)
  把用于铃子的"摇"用于思想,表现铃声对大家的影响。
  ②略式拈连
  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然而,在有"人"心者的眼中、脑中,红红的被屠杀者的血,是永远洗涤不去的。(郑振铎《六月一日》)
  一般用于衣物的"洗涤"一词用于"眼"和"脑",表现了对被屠杀者的深深的悼念和对屠杀者的憎恨。
3、运用拈连应注意的问题
  ①拈连要贴切自然,避免只注意形式、不考虑内容的生搬硬套。
  ②在形式上,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在后。
  ③在语义上,甲乙两事物要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乙事物只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深刻的理解。
四、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使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   例如:
  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更多通感例子:
  1、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来得及返身进屋去沏一壶茶,待他进来时,你喝住狗的嚎叫后引他进屋,他会马上品到飘逸的茶香。(迟子建《原始风景》)
  2、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
  3、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4、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5、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种》)
  6、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7、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五、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警策可分为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三类。
  例如:
  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
更多警策例子:
1、中国有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牧惠《说"讳"》)
  2、一个伟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毕淑敏《预约死亡》)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说。(蒋韵《随园》)
  4、一个人的生活,常常是先有了幸福的评语,而后才有了幸福。(张欣《爱又如何》)
  5、俗话说,退一步想,天高地阔。诚哉斯言。(陈建功《前科》)
6、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夏衍《包身工》)
、腊月的日子,无论怎么说都更像结束而不像开始。(孙慧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8、老孟是唯物主义者。老孟认为无论年轻也罢,年老也罢,生命消失了什么都消灭了。无论是痛苦也好,幸福也好,没有了肉体,一切无从感受。(张者《消灭》)
  9、或许这种事情本是很正常的,爱情也是充满着机智与创造性的。只因为我太土了。(阿成《间谍》)
10、然而,欢乐不是乡村的土地,不可以平均分配。(孙慧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第八节 辞格运用(五)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辞格综合运用的几种形式。
2.对辞格综合运用的几种形式进行辨析。
【重点】
辞格的连用、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兼用
【难点】
对辞格的连用、套用、兼用进行辨析
一、辞格的连用
辞格的连用是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连用几个辞格说明同一内容。
  例1: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郑振铎《海燕》)
  这句话中就连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几片薄纱似的轻云",一个是"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例2:我就向着最近的藤椅上瘫了下去,两手按住急颤的前胸,紧闭着眼,纵容内心的浑沌,一片黯黄,一片茶清,一片墨绿,影片似的在倦绝的眼膜上扯过......(徐志摩《我过的端阳节》)
  这句话连用了排比和比喻。排比是"一片黯黄,一片茶清,一片墨绿",比喻是"内心的浑沌,一片黯黄,一片茶清,一片墨绿,影片似的......"。
二、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例如: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
  悄悄的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这句话总体来看是比喻,把高粱比作"红领巾";比喻中又有借代,借"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一个扰嚷喧嚣,一个肃穆幽静;一个珠光宝气,炫人耳目,一个雄奇深邃,浑然天成;一个灯火辉煌,城开不夜,一个月色迷离,万籁俱寂;一个矗起沙漠间,蓝天绿地,却置身万丈红尘,一个历经千百劫,刀劈斧斫,反化成胸中丘壑。(邵燕祥《大峡谷去来》)
  这段话是运用了排比,排比的每一个分句又用了对比。
三、辞格的兼用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句话里兼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式,也叫"兼格"。
  例如: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郑振铎《海燕》)
  这句话里兼用了反复和比喻两种辞格。
三、辞格的兼用
  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这句话兼用了拟人和排比两种辞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