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5.1 电能与电功 教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5.1 电能与电功 教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2 19:4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电能与电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家用电器很熟悉,能感受到电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应能认识到电与能量有关。但是对于“能量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的理解和应用有困难,这里需分析、回顾力学中的能量转化与做功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电能的各种应用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通过逆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电功概念,并介绍电功单位。接着介绍测量电功的仪表——电能表,以及它的认读方法。可见,教材以电能的转化为核心展开,引出电功和它的单位,以及电功测量的仪表,最后回到导致电能转化的本质是电功上来,凸显了本节课的目标——电功与电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能,理解电功,知道电功的单位。2.知道电功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多少来量度,能区别电能和电功两个概念。3.认识电能表,会读电能表的示数及计算每月的用电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建立并理解电功的概念。2.观察家用的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学会认读电能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到电能的应用价值,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领悟人类应用能量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或传递的形式实现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电能和电功的概念、公式及应用;电能表的使用。难点:电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阅读、观察等
教具学具
干电池、开关、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天冷了,晚自习怎样让我们的手变暖?学生答(搓手、哈气、热水袋、取暖器等)思考:取暖器是怎样工作的呢?(学生答)
思考:生活中的电能用来做什么?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教学活动
一、电能与电功师:电流通过取暖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能量转化问题,例如:电流通过电灯时,灯丝灼热发光,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电吹风利用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和内能;电热水瓶,利用电能把水烧开,电能转化为内能;剃须刀利用电能,把胡子给刮干净,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提问:1、以上这些用电器工作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2、回顾:做功的实质是什么?3、电流能做功吗?
回忆学习过的能量类型有机械能、内能等,知道电能也是能量的其中一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学生还可以再举一两例生活中的电器,并说说其能量的转化。)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逐步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在生活中学物理,都是他们熟悉的电器,使他们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利用旧知来获取新知,学会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认识电能和电功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
想一想:下面几种情况电流做功了没有?如果做了电路中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1、正在转动的电动机。
2、家中取暖的电热毯。
3、教室里亮着的电灯。
4、热饭用的微波炉。二、电流做功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猜想电功的影响因素:电压、电流、通电时间。提问:如何体现电流做功的多少?如何用实验来验证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时间的关系?用什么样的电路去做实验?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和电路图。实验探索一教师演示实验。观察下图
实验,回答下列问题(若R甲>R乙)
1.甲乙两灯什么联?(

2.二者电流什么关系?(

3.哪只灯两端的电压大呢(

4.哪只灯较亮呢?(

5.在相等的时间内,哪灯消耗的电能多(

由此可得:“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用电器上的电压越___,电功就越___。”
实验探索二观察下图
实验
,
回答下列问题:(若R甲>R乙)
1.
甲乙两灯什么联?(
)2.二者电压什么关系?(
)3.哪只灯的电流大呢?(
)4.哪只灯亮呢?(
)5.在相等的时间内,哪灯消耗的电能多?(
)由此可得:“用电器上的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越___,电功就越___。”实验探索三:电功与通电时间的关系举例:家中看电视,看时间长和看时间短,哪个耗电量大?结论:在

相同的情况下,
越长,电流做的功越多。实验小结:电路中电压越大,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所作的功越多。三、电功的公式大量精确试验数据表明:电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功等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公式:W=UIt
U——电压——伏特
I
——电流——安培t
——时间——秒
W——电功——焦耳1J=1V.A.s练习:一把电烙铁接在220V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350mA,问通电1h消耗了多少电能?(提醒:注意单位的统一,书写的规范。)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答情况。指导学生灵活处理数据。生活中的电功单位还常用千瓦时,也常称为“度”,
符号为kw·h。1
kW·h=1000W×3600s=3.6×106
J思考:你知道1度电的作用吗?可以使家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时间如下:3W节能灯333.3h;25W白炽灯40h;40W电风扇25h;1000W电热水壶1h。提问:生活中在哪些做法可以节约用电?生:(1)白天,亮度够时及时关灯。(2)家里的电视机不看时,尽量不用遥控关机,把开关断开。……四、认识电能表1、电能表(俗称电度表、火表),记录电路消耗电能的仪表。
2、电能表的使用:把电能表接在电路中,电能表的记数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的用电度数。读数时要注意,数字栏中最右边的一位是小数位。例:1月底4267.8
kWh2月底4374.4
kWh那么2月份的用电量W=4374.4
kWh
-4267.8
kWh=106.6
kWh3、认识表盘
220V50Hz是该电能表应在220V50Hz的交流电路中工作。5(10)A是该电能表额定电流为5A,(即在5A以内),短时间内通过的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10A。1200r/kwh是用电器每消耗1
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1200圈。电子式电能表(没有转盘,但有脉冲闪烁)1600imp/
kWh意义:用电器每消耗1
kWh的电能,电能表脉冲(指示灯)闪烁1600次。练习: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家今年3月31日至4月30日电能表显示情况,则沈明家4月份的用电量为______kW·h,即用了
度电。若每度电是0.61元,则小明家这个月的电费是
元。(取整数)拓展练习:星期天,小明在家帮妈妈煮饭,他发现当家中只有电饭锅工作时,4min内电能表的转盘转动了55r,同时他还注意到电能表标有“1200
r/(kW·h)”请算一算,在这段时间里电饭锅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提示:从单位上考虑,经过怎样的运算能得到结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W=n/m
(n指转盘转动的圈数,m指表盘上电能表的规格消耗1kw·h转盘转动的圈数,W指消耗的电能。)
思考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回答得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回答问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电功单位的有焦(J)和千瓦时(kWh),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练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千瓦时(kWh)意义:1千瓦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就是1千瓦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认识测量电功的工具是电能表。自学阅读活动2,认识电能表,会读数,以及电能表中各数字的意义是什么?参与练习,知道如何通过电能表的示数来测量一个月的用电量。了解新型电能表1600imp/
kWh意义。学习测量一个月的用电量,结合电单价计算电费。参与练习。学生思考后回答解题思路。加深对表盘上信息的理解,掌握解题技巧,灵活处理数据信息。
列举生活中常见事例,知道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让学生经历有根据地猜想。实验的演示,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理解电功的影响因素。知道生活中的“度”就是千瓦时的俗称。培养节约用电的习惯。从电能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读数,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多少圈等等。对知识进行及时反馈。知道怎样测量一个月的用电量的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知识进行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知识树
学生交流、归纳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15.1
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15.1电能与电功一、电能与电功1.电能是能量的其中一种形式。2.电功:(1)定义: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我们就说电流做了功,简称电功。(2)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3)符号:W(4)单位:焦耳(J)
千瓦时(度)(kW·h)1
kW·h=1000W×3600s=3.6×106J二、电功的影响因素:电压、电流、通电时间公式:W=UIt三、认识电能表(俗称电度表、火表)1.作用:测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2.认识参数的含义
架构本节知识内容,建立思维框架。
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电功、电能的概念;二是电能表的使用。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介绍测量电功的仪表——电能表。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大量事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功和能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电功的概念。电能表的教学中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本节课首先创设情境,再结合能量类型的回顾,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再巩固和练习,最后认识电能表。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结合物体做功的实质,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牵引物体运动,发光、发热,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这样学生能直观地认识表盘上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及时巩固练习,加深对电能表相关信息的理解。整节课循序渐进,用大量的生活实例逐步引出下一问题,及时且适时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1、梳理学生的猜想时还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灵活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力。2、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3、课堂中我说的还是较多,语速可能较快,造成一节课内容较多,虽然这节内容在理解上并不难,但还得注意这一问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