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文档属性

名称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28 20: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
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史料链接: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什么意思?
 2)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2)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同学们阅读“君权与相权”思考:
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
3)由此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影响?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1、原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或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2、措施:
 1)汉代: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
 2)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4)宋朝: “参加政事”(副丞相);  分散相权。
5)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政:
军政:
1、中央 “二府”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扩大皇权
(二府三司)
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注意点:
1)西汉:“中朝”与“外朝”;
 ①“中朝”(内朝)的形成—决策机构;
 ②外朝—执行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昭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3、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4、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1)秦:
 
 2)西汉:
 
 3)以后历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①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②地方:设刺史。
设御史台、都察院。
明代监察御史腰牌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2、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
时间
依据
备注
先秦时期
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
明清时期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韩国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面
【探究活动】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
 1)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行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2)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从而日益出现严重的弊端-严重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
【探究活动】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
 材料一:(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1)据材料一,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实心求贤,巩固明政权。
原因: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材料二:是年(1610),侍郎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2)材料二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科举存在着严重的徇私舞弊问题。
3)秦汉与隋唐选拔官员的方式不尽相同,前者实行推举制,后者实行考试方法。想一想,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推举方式选拔官吏立足于对推举者的长期观察和考核。
 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看重的是被选拔者的学识,可以制定出合理的考核评判标准,制度上可建立一套有章可循的操作程序,更能体现公开、公平的选举精神。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是统治阶级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
 说明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五,行省的设置
简述秦汉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1、汉至宋:
州郡县三级
道、州、县
路、州、县
郡县两极
2、元朝:
行省
(路、府、州、县)
3、明清:
省、府、县
省、道、府、县
注意:元朝十大行省及两个单列行政区。
元代的行省
蒙古:
东北:
云贵:
台湾:
岭北行省
辽阳行省
云南行省
澎湖巡检司
五,行省的设置
简述行省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A、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C、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D、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
五,行省的设置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五,行省的设置;
君权和相权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