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基础训练
自主学案常见地貌类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据此回答1~3题。
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A )
A.喀斯特地貌
B.风蚀地貌
C.冰川地貌
D.火山地貌
解析:图中景观为桂林山水景观,该景观所表示的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该版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 )
A.流水溶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解析:图示景观位于我国南方石灰岩分布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3.该图示景观是( D )
A.孤峰
B.残丘
C.山峰
D.峰林
解析:图中景观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4~6题。
4.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B )
A.a——海浪侵蚀作用
B.b——流水侵蚀作用
C.c——风力侵蚀作用
D.d——冰川侵蚀作用
解析:a、b、c、d四幅图所示景观分别是由风力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火山喷发形成的。
5.若b景观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景观,则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表现最强烈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该季节水土流失严重。
6.四种地貌与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 )
A.a——风蚀蘑菇
B.b——溶沟
C.c——残丘
D.d——丘陵
解析:a是风蚀蘑菇,b是黄土沟壑区,c是山峰,d是火山。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剖面图,回答7~8题。
7.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D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解析:河流的河道从上游到下游对应的河床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变浅。
8.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 )
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
D.搬运,沉积,侵蚀
解析:图中a处属于河流上游,河谷的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形,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b处属河流中游,河谷的发育中期,形成河湾,侧蚀加强;c处属河流下游,河谷发育的成熟期,形成槽型河谷,堆积了大量泥沙。
9.对不同河段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C )
A.a以上河段河谷岸壁陡峭
B.a~b河床起伏不平,可能有巨大石块
C.b~c河道狭窄
D.c位于冲积平原
解析:b~c位于河流中下游,河道展宽。
牛轭湖是因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而得名,是随着河流河曲的不断发育而形成的。下图为牛轭湖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10~11题。
10.牛轭湖的形成主要是( A )
A.流水侵蚀作用
B.地壳抬升
C.流水堆积作用
D.地壳下沉
解析:受流水惯性的影响。一般河流的凹岸容易被侵蚀,牛轭湖的形成和流水的凹岸侵蚀有关。
11.下列地理事物与牛轭湖形成最相似的是( B )
A.V形河谷
B.U形河谷
C.冲积扇
D.沙丘
解析:V形河谷体现流水的下蚀,U形河谷主要体现为河流的侧蚀;冲积扇主要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沙丘主要体现风力的堆积作用。
下图为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12~14题。
12.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C )
A.风力搬运作用
B.海浪沉积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解析: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水中挟带的泥沙在河口水流速度减慢时沉积形成的。
13.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C )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新月形沙丘地貌
C.华北平原
D.喀斯特地貌
解析:黄土高原的沟壑和喀斯特地貌均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地貌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华北平原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14.关于河口三角洲形态或组成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形态单一、呈扇形
B.沉积物颗粒较小
C.沉积物颗粒大小不一
D.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粗
解析: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A错误;沉积颗粒物细小,B正确,C错误;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D错误。
15.下图为一位旅行者拍摄的某地自然景观照片。形成图示自然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C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图中地貌景观为流动沙丘,是由干旱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两种地貌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A图地貌是风蚀蘑菇地貌,它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
(2)B图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原因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冲刷作用而形成。
解析:正确识别各种地貌是解答本题的基础。据图可知,A图为风蚀地貌;B图为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解侵蚀作用形成的。
17.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A图表示的是在流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三角洲(平原)地貌。
(2)B图是沙丘地貌,往往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解析:第(1)题,A图为河口三角洲,是由于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第(2)题,B图是沙丘地貌,往往形成于风力作用较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保护植被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措施。
PAGE
5(共20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基础训练
自主学案地貌的观察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面的景观是印度的一座湖边小山,其神态就像酣睡的大佛。读图,回答1~2题。
1.看该地貌的酷似造型,应( B )
A.近观
B.远眺
C.仰观
D.俯视
解析:看地貌的酷似造型应站在适当的位置远眺。
2.对该地貌的观察顺序,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看睡佛头的朝向
②观轮廓总体特征
③看头、颈、臂处的凹凸状况
④观闭眼、耳朵的细部特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解析:地貌的观察应从大到小,按从总体到细部顺序观察。
读某沿海地区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A是大陆
B.B和C是岛屿
C.D是海峡
D.E是海洋
解析:B是半岛,B项错误。
4.关于图示地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地势起伏较大 ②海岸线曲折
③沿岸有堆积海岸 ④不存在侵蚀海岸
⑤河流三角洲呈扇状向海洋延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解析:图中海岸陡峭的地方是侵蚀海岸。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B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解析: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图中砾石的直径较大且较圆滑,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6.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D )
解析:在弯曲河道凸岸的沉积物中,受水流速度影响,颗粒较小的物质被河水携带走,颗粒较大的物质在河道上游沉积下来,再由图中“9
cm”可知,图中的砾石为9
cm左右的粒径为主,故选D项。
下面为不同的地貌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B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①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②长江三峡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③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海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④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从上游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以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沉积而形成的。
8.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C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解析: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千米。猴子沟风景区内部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D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解析:溶洞、孤峰、残丘等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图示地区广泛分布着喀斯特地貌,符合云贵高原的特征。
10.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D )
A.岩浆岩、风力侵蚀
B.岩浆岩、流水堆积
C.沉积岩、冰川侵蚀
D.沉积岩、流水侵蚀
解析: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沉积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经溶蚀(流水侵蚀的一种类型)形成的,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可判断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
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地区的地势特征是( C )
A.西部高,东部低
B.东西高,中部低
C.中部高,西南和东北低
D.地形起伏大
解析:读等高线分布可知A、B两项错误,C项正确;由等高线数值可知地形起伏较小,D项错误。
12.该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A )
A.丘陵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解析:该地区相对高差小,地势起伏和缓,为丘陵。
13.甲处的地形部位是( D )
A.山谷
B.山脊
C.山坡
D.鞍部
解析:甲处位于两个小山包之间,是鞍部。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D )
A.600米
B.650米
C.700米
D.800米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数值判断,等高距是100米,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约700~800米。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约0~100米。高差约600~800米,所以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800米。
15.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 C )
A.方案1
B.方案2
C.方案3
D.方案4
解析:根据山区修路原则,尽量少穿越等高线,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方案3,穿越等高线条数较少,坡度最小;方案1、方案4穿越等高线条数多、坡度陡;方案2在甲处坡度大。
二、综合题(共40分)
16.海南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搜集到的地貌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写出地貌名称:A
沙丘,B
冲积扇。
(2)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他考察的最有可能是C图,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海水侵蚀作用。
(3)学生乙自豪地说:“我看见了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学生乙考察的是D图,图中显示的主要地貌是三角洲。
(4)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简述B、D景观成因的异同点。
答案:B是冲积扇,D是三角洲。相同点:都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不同点:冲积扇只在河流出山口附近发育;三角洲是河流在河口(入湖口、入海口)或下游末端形成的特殊地貌。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为沙丘,B是冲积扇,C是海蚀崖,D是三角洲。第(2)题,海南的三亚是沿海城市,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水侵蚀地貌。第(3)题,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位于长江三角洲。第(4)题,B是冲积扇,D是三角洲,两者都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但形成的位置不同。
17.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帮他们完成。(20分)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②较合理,理由是受地形的影响,山区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有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与b—d线路相比,影响a—b线路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B )
A.占用土地
B.工程造价
C.民工数量
D.地质灾害
(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a—b线路和c—d线路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大于c—b线路。
解析:第(1)题,图中①线路须穿越山地,②线路沿等高线修建,因此②线路合理,原因是沿等高线修路工程量小,造价低。第(2)题,地方性公路要尽可能多地通过居民点,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第(3)题,a—b线路需要穿越山地,工程造价高。第(4)题,山区坡度陡,公路线路迂回曲折,因而其弯曲度和总长度都要大于同直线距离的平原地区的公路。
PAGE
7地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云南某地区的景观图,回答1~3题。
1.形成该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B )
A.流水堆积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解析:图示景观展示的是喀斯特地貌,它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2.形成图示景观的岩石最可能是( C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花岗岩
解析: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一般为石灰岩,它属于沉积岩。
3.该景观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C )
A.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B.地下水缺乏
C.容易形成溶洞、暗河等
D.交通运输方式多样
解析: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该地区地表水容易渗到地下,形成暗河、溶洞等。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回答4~5题。
4.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
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河流侵蚀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鼓浪石”是海浪拍打形成的,为海水的侵蚀作用。
5.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C )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
解析:海水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滩地貌。
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横剖面图,回答6~7题。
6.河流a、b、c三处与三幅横剖面图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D )
A.a—丙
B.b—乙
C.c—甲
D.a—乙
7.下列关于a、b、c三处所受的侵蚀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a、b、c三河段都是以向下侵蚀作用为主
B.a处以溯源侵蚀作用为主
C.b处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加强,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减弱
D.c处以向下侵蚀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解析:图中a、b、c分别位于河流的上、中、下游,对应的地貌分别是下蚀和溯源侵蚀形成的“V”型谷、以侧蚀和下蚀为主使河谷展宽、以侧蚀为主形成的“U”型谷。
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读图回答8~9题。
8.对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洪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者入湖口附近形成的堆积地貌。它们既可以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可以分布在湿润地区。
9.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C )
①地形平坦、岔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洪积扇分布在山前,而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作用明显,且多沙洲、沙岛发育。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形成该山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A.流水溶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解析:该山区地表崎岖,多溶洞和暗河,这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11.该山区地貌( C )
A.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B.与化学作用无关
C.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
D.主要形成于岩浆岩地区
解析:由溶洞、暗河可知,该山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它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与化学作用有关。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12~13题。
12.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有( B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四种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风积沙丘、河流侵蚀峡谷、风蚀雅丹地貌。
13.四种地貌中,因堆积作用形成的有( A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延伸,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风力挟带的沙粒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堆积下来形成沙丘。
下图所示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读图完成14~15题。
14.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C )
A.公路运输速度快
B.公路运输量大
C.公路建造难度较小
D.公路运输价格低
解析: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
15.图中公路建成“之”字形的原因是( C )
A.通过更多山村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降低线路坡度
D.增加线路密度
解析:在山地地区,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公路往往呈“之”字形。
水圳(如图1所示)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渠,也兼有泄洪的功能。图2是我国东南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 A )
A.a
B.b
C.c
D.d
解析:由材料知,水圳的功能是灌溉农田,兼有泄洪的功能,故应分布在农田较多,且由高处流向低处。图2所示区域东北部等高线稀疏,农田广布,图中a水路由高处流向低处,应为水圳。
17.暴雨发生时,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容易被侵蚀的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图示四地中乙位于山坡,不易被侵蚀;甲、丙、丁都位于河谷,但丙地位于河流凹岸,最容易被侵蚀。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8~20题。
18.关于图中规划公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公路的最大高差可能为180米
B.公路的走向为东北—西南
C.公路的长度约为6千米
D.公路穿越山脊地区
解析:图中的规划公路经过的最低点海拔为0~100米,最高点海拔为100~200米,所以相对高差为0~200米,选项A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规划公路的走向为西北—东南,选项B错;根据图中比例尺计算,规划公路长度约为3千米,选项C错;经过地区为鞍部,选项D错。
19.沿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面的( A )
解析:根据a~b剖面线起点海拔300~400米,终点海拔300~400米,最高点海拔700~800米,最低点海拔200~300米,结合沿线地形类型判断地形剖面图为A。
20.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防火瞭望塔,在①②③④的选址方案中,瞭望范围最大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瞭望塔应该选址在该区域最高点,周围视野阻挡物少,瞭望范围广。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4分)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4分)
(3)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喀斯特(岩溶)地貌。(2分)
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A河段河谷横剖面的形态。(2分)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B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6分)
(3)结合图示比较A、B两地聚落密度的大小。(2分)
答案:(1)呈“V”形。
(2)地貌类型: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挟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3)B地聚落密度大,A地聚落密度小。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河段位于山区,由于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明显,河谷呈“V”形。第(2)题,由B地地貌类型素描图可知,该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且呈扇形分布,可判断其为洪(冲)积扇。该地处于由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速度减缓,导致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在山前堆积。第(3)题,与A地相比,B地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发展农业的条件好,聚落更为密集。
23.图甲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暑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特点。(6分)
答案: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从中部向四周降低(或地势从中部分别向南、向北降低)。
(2)说出a~b段河流的流向,并估算其长度。(6分)
答案:a~b河段流向大致为自东向西;a~b河段长度约为24千米。
(3)图乙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能大致反映图甲中PQ一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A(选择填空)。(4分)
(4)同学们在M处附近考察时感到行走困难,说出原因。(4分)
答案:M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