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25
复习回顾
朗读、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1.集体朗读。
2.指名背诵,并说说大意。
走进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其为朱子。主要作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诗词有《观书有感》《春日》《菩萨蛮》等。
朗读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读书方法
品读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谓】说。
【漫浪】随意。
【急】要紧,重要。
【既】已经。
【矣】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岂】难道,怎么。
课后作业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地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意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两则文言文都告诉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第一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要实事求,要聪敏勤学、不耻下问,要多记多背、不知满足、不知疲倦,要有进取心,还要学思结合;第二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
总结归纳
互动课堂
学完两则文言文后,这些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一谈。
课后作业
我觉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最后耽误的是自己的学习。我有时候遇到问题不好意思问别人。今后在学习中,我要多多向别人请教。
我觉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让我感触很深。在学习上有一颗进取心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我取得了一点进步,就会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有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慢慢去实现。
只读书不思考和只思考不读书都是不好的,我平时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边读书边思考,做到学思结合。
朱熹的读书“三到”法对我启发很大,我读书时做到了“眼到”和“口到”,但是没有做到“心到”,在今后的读书时,我要更加用心、专心。
背诵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课后作业
玲玲读书方法不对,记不住内容,你可以用下面( )来提醒她;兰兰平时学习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请教,总是不懂装懂,你可以用下面( )来开导她。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C.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方法,会运用
B
D
第一则
实事求是
聪敏勤学
不耻下问
多记多背
学而不厌
学思结合
第二则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最急
层次梳理
主旨概括
本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第一则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告诫我们读书要实事求是、聪敏勤学、不耻下问、多记多背、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第二则讲的是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告诫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
课堂小结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之乐是无穷的,但读书更要得法。先贤的心得,教给了我们诸多有益、高效的读书之法,让我们学习先贤的这些读书方法,尽情地在书海里畅游吧!
古人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拓展延伸
鲁迅的读书五到:
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要认真思考。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写从课文中受到的启发。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答: 参考“品读课文”中的译文。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答:“读书有三到”对我很有启发。有时,我完成背诵任务后没过几天就忘记了。我觉得是我背书时不够专心,只一味诵读,心却不在背书上,以后我背书时要做到心、眼、口三到合一。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22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感悟人生。古人不仅告诉我们要勤学,还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韩愈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增广贤文》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25
耻
识
矣
岂
chǐ
zhì
yǐ
qǐ
会认的字
加一加:
耻=耳+止 岂=山+己
减一减:
矣=挨-扌
寝
qǐn
耻
诲
谓
诵
岂
chǐ
huì
wèi
sòng
qǐ
会写的字
部首:
结构:
组词:诵读 背诵 传诵
左右结构
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右部的点与中竖在一条线上。
造句: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sòng
诵
讠
部首:
结构:
组词:岂敢 岂止 岂有此理
上下结构
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山”中间的竖略长;“己”竖弯钩圆润。
造句:这样的解释岂不是自相矛盾?
山
qǐ
岂
读一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称谓
诵读
岂有此理
chǐ
huì
wèi
qǐ
sòng
识
shí
zhì
(认识)
(博闻强识)
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zhì),学贯中西,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shí)。
多音字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全书共20篇, 492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课文链接
朗读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的停顿。思考:第一则文言文主要写了什么?
zhì
/
/
/
/
/
/
/
/
/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主要写了古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
/
/
/
/
/
品读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前面四个“知”和后面一个“知”意思有什么不同?
前面四个“知”的意思是“知道”,后面一个“知”同“智”,表示智慧的意思。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实事求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聪敏勤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默】默默。
【识】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多记多背不知满足不知疲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古】泛指古代文化。
【敏】文中指勤勉。
兴趣、勤勉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学到的知识还担心弄丢了。
【犹】还。
【恐】担心。
勤奋、进取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尝】曾经。
【终日】整天。
【终夜】整夜。
【寝】睡觉。
【益】益处,好处。
学思结合
背诵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