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课件+素材(28+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课件+素材(28+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2 17:13:4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21
第二课时
枫桥夜泊
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大运河在此通过,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的诗而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
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张继考试落榜。他十分失望,一个人独自泊船来到苏州。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在惆怅满怀、难以入眠之际,他写下了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让我们一起去诗中品味诗人的“愁”思吧!
品读课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朗读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
【泊】船靠岸,停船。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到】送到,传到。
古诗注释
月亮渐渐西沉,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啼叫,寒霜弥漫在夜空中。我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敲响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古诗译文
所见:落月、江枫、渔火
所闻:乌啼
所感:霜满天(孤独和凄凉)
古诗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这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种意韵浓郁的愁思情境。一个“愁”字点明了诗人久久不能入睡的原因。
借景抒情
想一想:哪句诗直接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哪个字把诗人当时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江枫渔火对愁眠”直接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愁”字把诗人当时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闻:钟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动衬静
“夜半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枫桥夜泊
所见
所闻
所感
月落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霜满天
孤寂忧愁
层次梳理
《枫桥夜泊》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泊船靠岸的所见、所闻、所感,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愁闷、孤寂忧愁的心情。
主旨概括
长相思
那一年,他随军远赴边关,山高路险;那一年,风雪夜中,他辗转难眠,思乡情起。他是谁?他便是有着“清代第一词人”之称的纳兰性德。王国维曾评价说,“唐宋以后,惟有纳兰性德‘夜深千帐灯’一句意境堪与李杜诗句媲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共读纳兰词吧!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诗词朗读
【长相思】词牌名。
【程】道路,路程。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文中指关外。
【千帐】文中是虚数,指众多帐篷。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声音嘈杂,文中指风雪声。
【乡心】指思乡之心。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词注释
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点起了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将士们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祥和,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诗词译文
诗词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上阙描写的是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的情景。
行军艰辛
行进方向
队伍庞大
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阙描写的是将士们思念故乡,难以入眠的情景。
天气恶劣
思乡之情
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
长相思
上阕
下阕
叙事
写景
写景
叙事
跋山涉水
行军艰辛
灯火点点
队伍庞大
风雪交加
天气恶劣
思念故乡
难以入眠
羁旅怀乡
层次梳理
《长相思》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描写了征途中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中辗转反侧,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主旨概括
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首古诗和一首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有新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起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诗中主要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使画面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描写秋天的诗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杜牧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2.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想象画面,动手简单画一画。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朗读示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1)景象: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
(2)景象: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这两句都是动态描写。
(3)景象:月亮逐渐落下,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诗人心情烦闷,久久不能入睡。其中“月落乌啼”是动态描写,“江枫渔火”是静态描写。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28张PPT)
语文精选课件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21
第一课时
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又因其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今存诗400余首,以山水田园诗最为出名,代表作有《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张继
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年间进士。其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不事雕琢。主要作品有《枫桥夜泊》《秋日道中》《登丹阳楼》等。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字容若,号楞(léng)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年间进士。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主要作品有《纳兰词》《饮水词》等。




会认的字

pàn
gēng
guō
加一加:
减一减:
畔=田+半
更=便-亻
换一换:
榆=愉-忄+木






会写的字

sūn
chóu


pàn
部首:
结构:
组词:乡愁
忧愁
发愁
愁眉不展
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禾”末笔捺变点;“心”略扁。
造句:他愁眉不展的,好像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上下结构
chóu

部首:
结构:
组词:榆关
榆树
榆钱
桑榆
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俞”撇收捺放,覆盖下部。
造句:我们村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榆树。

左右结构


部首:
结构:
组词:河畔
湖畔
耳畔
田畔
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田”要窄小;“半”第二横和“田”的末横持平。
造句:傍晚,我在河畔欣赏夕阳西下的美景。

左右结构
pàn

读一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王孙
停泊
忧愁
寺庙
榆树
湖畔
sūn

chóu

pàn

例:湖泊(pō)中央停泊(bó)着一只小船。



(停泊)(淡泊)
(湖泊)(血泊)
例:更(gēng)换了一个灯泡后,房间里显得更(gèng)亮了。

gēng
gèng
(更改)(半夜三更)
(更加)(更好)
山居秋暝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雨后的山林,空寂清幽,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王维诗中的如画美景吧!
品读课文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古诗朗读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的山林。
【新】刚刚。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文中指诗人自己。
古诗注释
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古诗译文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点明地点、季节和具体时间
雨后初晴图
清泉流淌图(动)
舟归莲动图(动)
明月松林图(静)
浣女晚归图(动)
古诗赏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林。
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
呼应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暝独有的特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一静一动,一光一色,描绘出了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以动衬静
读完颔联,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挥想象,说一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写人的活动,以浣女的欢声笑语和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反衬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动态描写
以动衬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认为“空山”之中是自己的世外桃源,“可留”二字暗示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生活乐趣。
由写景转为抒情
山居秋暝
山中之景
山中之人








浣女
渔人

(归隐)
自然美
层次梳理
生活美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主旨概括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