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五次晚练试题(11月)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五次晚练试题(11月)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2 11:27:43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201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年级历史第五次晚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1.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
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3.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猎捕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4.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
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5.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6.战国时期,转运贸易已具有相当突出的发展。在湖南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一种被称为“蜻蜓眼”的琉璃珠,与古代西亚同类产品如出一辙。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称我国为“塞勒斯”(丝)。由此可知当时(
)
A.
转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B.
中西贸易已经开始
C.
古代丝绸之路已经开通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7.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
)
A.君主专制
B.实行仁政
C.以德治国
D.国家统一
8.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9.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0.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
A.重武轻文,内外相制
B.增设机构,重用近臣
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
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
11.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
)
A.民族交融的作用
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
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有效打击士族势力
1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3.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14.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缓和鲜卑族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表现在(
)
A.汉族完全取代少数民族
B.少数民族完全取代汉族
C.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汉族文化完全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16.中唐后,汴州(开封)、宋州(商丘)、楚州(淮安)、广陵(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
A.运河航运的兴盛
B.长江航运的发达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对外贸易的兴盛
17.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1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19.史书载:“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深刻影响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20.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
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皇权统治
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1.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22.“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23.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
)
A.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
B.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
C.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
D.皇帝的集权方式出现了新倾向
24.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
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
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25.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26.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繁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道家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儒学正统
27.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天人感应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28.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
)
A.儒学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
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C.佛教左右了民众的思想
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29.据《爱日斋丛钞》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30.如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二、材料解析题(1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从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之间相互并吞,大国争霸激烈。这看起来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现的一种分裂局面,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王国,战国七雄进一步兼并的结果,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次统一的秦,汉皇朝。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国争霸”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定远中学高一年级历史晚练五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1-5
DBADB
6-10
BDDDB
11-15
AADAC
16-20
AABBD
21-25
BBDBA
26-30
BDBDC
二、材料解析题(10分)
31.(1)分封制(2分)
(2)原因:周朝大肆分封诸侯,并赋予诸侯在领地内独立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使诸侯实力逐渐强大,成为国中之国;周天子势力的衰弱,使诸侯不再顾忌天下共主,而开始肆意扩张势力,吞并其他诸侯;诸侯实力增强后,意识到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因此引发战争不断。(4分)
作用: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②促进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③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民族的融合;④加快了统一的步伐。(4分,任答两点得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