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理解性默写、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第6课
内容: 【原文】【翻译】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目录:
一、芣苢 / 《诗经 . 周南》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 苏辙
一、 芣苢 / 《诗经 . 周南》
【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精品习题及答案】
一 、 默写:
1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
2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
二 、 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 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薄言采之 薄 : 靠近 B. 薄言捋之 捋 : 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C. 多博村酤劳苦辛 酤 : 通“沽” , 买酒 D. 赋诗怜汝足精神 怜 : 可怜 , 表同情
【解析】 B 正确 A. 薄:助词,无实义。 C. 酣:酒。 D. 怜:怜爱,表喜爱。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
A .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 .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C .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 D .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
【解析】 D “赋诗”意为作诗。
3 、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D )
A .采采 / 芣苢,薄言 / 采之 B .欲收 / 新麦 / 继 / 陈谷
C .三夜 / 阴霪 / 败 / 场圃 D .多博 / 村酤 / 劳苦 / 辛
【解析】 D 正确断句为:多博 / 村酤 / 劳 / 苦辛。
4 、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A .三夜阴霪败场圃 B .一竿晴日舞比邻
C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解析】 A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5 、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采采芣苢 , 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 , “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 , 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 ,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 , 到一把一把地捋 , 可谓—路辛苦 , 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 ,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 , 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 , 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 《芣苢》一诗 , 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 , 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解析】 B 不正确。 B 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错
误。此时这些妇女的心情是快乐的。
6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C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B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C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D .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苏轼,字子瞻。他们的父亲是苏洵。
【解析】 C 无误 A 项“东周”应为“西周”。 B 项“六艺”应为“六义”。 D 项“之兄”应为“之弟”。
7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 本诗的第一章首先讲了 “ 薄言采之 ” , 也就是她们要去做 “ 采芣苢 ” 这么一件事情。
B . 第二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 “ 掇 ” 意味着小心谨慎 ; “ 捋 ” 意味着熟练而快乐。
C . 第三章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 , 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上。
D .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女子采芣苢的描写 , 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
【解析】 D “ 一个女子 ” 说法有误 , 应该是 “ 一群女子 ” 。
三 、 简答:
1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 苏辙
【原文】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翻译】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精品习题及答案】
一 、 理解性默写:
1 、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2 、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3 、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的诗句是: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4 、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的诗句是: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二、 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 芣 苢 ( fú ) 襭 之 ( xié ) 天 籁 ( lài ) 闭 廪 ( lǐn )
B 袺 之 ( xié ) 场 圃 ( fǔ ) 书 笺 ( jiān ) 细 绎 ( yì )
C . 捋 之 ( luō ) 阴 霪 ( yín ) 袅 袅 ( niǎo ) 乳 臭 ( chòu )
D . 薄 言 ( báo ) 掇 之 ( chuō ) 涵 泳 ( hán ) 赋 诗 ( fù ) .
【解析】 A 正确。 B项,“袺”应读“jié”,“圃”应读“pǔ” ; C项,“臭”应读“xiù”;D“薄”应读“bó”,“掇”应读“duō”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 薄言 掇 之 掇 : 拾取 , 摘取。
B . 薄言 袺 之 袺 : 提起衣襟兜东西。
C . 三夜 阴 霪 败场圃 阴霪 : 连绵不断的雨。
D . 多 博 村酤劳苦辛 博 : 宽广 , 广博。
【解析】 D 不正确,D 博:求取。
3. 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 薄言采之 : 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 , 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 . 薄言袺之 : 用一只手提起衣襟 , 把芣苢的种子收放起来。
C . 一竿晴日舞比邻 : 雨过天晴 , 人们纷纷起舞 , 进行比赛 , 以表达对天晴可以收麦的欢欣之情。
D . 赋诗怜汝足精神 : 麦收入库 , 诗人以吟诗赋词的方式来表达辛勤劳动后的喜悦心情。
【解析】 C 不正确。 D “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说法有误,“比邻”是“邻居”之意,应该是:雨过天晴,可以进行麦收了,邻居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 《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 , 在不断重叠中 , 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 . 《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 , 受到读者的喜爱。
C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的手法 , “ 三夜阴霪 ” 后的 “ 一竿晴日 ” , 突出了麦收时节农人对收麦的期盼与欢欣。
D . 苏辙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对麦收劳动场景进行了直接描写 , 既表现了劳动的辛苦 , 也表达了家庭团结协作的愉悦。
【解析】 D 不正确。 D “直接描写”有误,诗人用“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侧面描写麦收劳动场景。
5.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 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 . 《国风 · 周南 · 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 ,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 ( 即车前草 ) 时所唱的歌谣。
C . 《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 , 其产生地、产生年代说法很多 , 令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 , 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 ( 其北限在黄河 ) 以南 , 直到江汉一带地区 , 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D . 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 : “ 一门父子三词客 ; 千古文章四大家。 ” 其中的 “ 三词客 ” 其实指的是 “ 三苏 ” , 即苏洵、苏轼、苏辙。
【解析】 A 不正确。A “浪漫主义”说法有误,应该是“现实主义”。
三 、 简答:
1 、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看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麦收时节,接连三天的阴雨,让打麦场遭到破坏而无法使用;而天气转晴,红日初升,给农人们带来了希望。颔联通过晴日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