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上册第三课课堂检测《百合花》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间 歇(jiàn) 撂 下(gē) 索 性(suǒ) 膝 盖(xī)
B.点 缀 (zhuì) 胀 痛(zhàng) 拭 汗(shì) 棉 絮 (xù)
C.踌 躇 (chú) 执 拗 (niù) 尴 尬(gān) 掂 量(diān)
D.裸 露 (lù) 忌 怕(jì) 憎 恶 (wù) 鹿 寨 (zhài)
【答案】A
【解析】“撂”读“li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张皇 忸怩 后恼勺 磕磕绊绊
B.尴尬 搭讪 保险箱 自告奋勇
C.虔诚 羞涩 破毡帽 故做严肃
D.发髫 绑腿 笑眯眯 珠烁晶莹
【答案】B
【解析】A项,“后恼勺”为“后脑勺”。C项,“故做严肃”为“故作严肃”。D项,“发髫”为“发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①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那块在屋檐下的门板上。 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 ……② 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③” 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 “啊”④ 了一声。(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1)文中标注序号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③处句号是多余的,应该去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B.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C.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D.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答案】A
【解析】根据事理考虑,应该是先“拨开他们”,然后再“看见了……”,故排除B、C两项。依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可以排除D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屋里铺位都满了,这位重伤员就被我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
B.屋里铺位都满了,这位重伤员就被我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门板上。
C.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
D.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门板上。
【答案】C
【解析】主语应该是“我”。“那块”是修饰“门板”的,应该置于其前。被动句与前后文衔接,不够流畅。
4.下列各句中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长恨歌》等。
B.茹志鹃曾经参加新四军,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在《文艺月报》做编辑,她是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C.茹志鹃创作的《百合花》,属于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表现那个时代军民关系的主题。
D.《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答案】A
【解析】《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代表作。
二、课文精读
阅读课文“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完成题目。
5.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缝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因为她还不知道通讯员已经牺牲了。
B.“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一句表现了时间的漫长。
C.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
D.当新媳妇理解了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答案】A
【解析】A项“她还不知道通讯员已经牺牲了”错误。
6.“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试分析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答案】新媳妇为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不能自控,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了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人物所处的情境。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文中通讯员是为了保护担架员而壮烈牺牲的,新媳妇为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不能自控。“劈手”等词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
7.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破洞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答案】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挂破的;薪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对通讯员牺牲的痛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所处的情境翻通过人物动作所表现出的情感。结合上文内容知道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挂破的,新媳妇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深情,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十分痛惜通讯员的死,所以在通讯员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细雨飘零的云层缝隙中,间或透出点点红色绿色的灯火。那是夜航的运输机从云层中掠过,夜航灯,就像红绿的流星,一纵即逝。
“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说话的人,似乎发现了什么,声音变成了低声的请求:“江姐,明天写吧!”
隆隆的机声没有影响她那和往常一样平静的举动。她写完最后一行,把写好的纸条,连同竹签子笔,一一藏在铺位底下。然后,她整理着地铺上的东西。
稻草清理得平平顺顺的,枕头下面的换洗衣服,也折叠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被捕时穿的那件蓝布旗袍和一件红绒线衣,放在最上面。
李青竹静静地坐在地铺上,一床薄被裹着她那折断过的时常肿痛的腿。她的手牵起被面的一角,细心地寻找着线头,一根根地把细丝抽出来,轻轻地搓着。
“这么晚了,你还搓线?”
“孩子的棉帽上,少一朵花。”
江姐默默地接过了几根细丝,陪着李青竹搓线。自从和白公馆建立起联系,她们便经常向支部提出各种建议。刚才,江姐又写下了她们最近考虑到的一些事情。
“八架……又是八架!”
声音又从门边传来,在铺上躺着的战友都被惊动了。“同志们,睡吧。”江姐轻声招呼着。正要翻身坐起的战友,又都躺下去了。
李青竹缓缓放下手里的线,把江姐冰凉的手拉进薄被盖着。
“心里的话,都写上了吗?”她深情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江姐的脸。
“都写了。”江姐抬起头来。“听说北平召开政协会议,我心里再也不能平静,真渴望听到更多的消息。”李青竹的目光,渐渐移向窗外的暗夜,轻声说着:“我们会听到的。”
江姐的声音里,透出无限的向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一个崭新、富强的国家,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
李青竹赞同地点头:“你想得真远。不过,也该想啊!”
江姐又说道:“那时候,我们的担子一定不会轻的。”
牢门边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轻轻的脚步声,引起了静卧着的孙明霞的注意,她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轻快地跑了回来,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被大家亲昵称为“监狱之花”的孩子,便迎着满脸含笑的孙明霞,站了起来。
许多战友早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孙明霞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惊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片欢乐的低呼,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是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火热的目光,都转向江姐。
“江姐!”孙明霞急切地恳求着:“我把那面珍藏的红旗拿出来。”
“我这里有针,有线。”李青竹也欢乐地赞同着。
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面红旗,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被她珍藏在一床旧棉絮里。
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金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红旗正中,闪现了一颗星,接着,又出现了四颗。
江姐依偎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心境和大家一样。但是她激动而又冷静。也许此刻只有李青竹才能理解她那复杂的心情。她看见了胜利,可也看见了集中营的最后斗争;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叠好的旗帜,走到缓缓地搓着线的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到来,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我?”江姐笑着惊问。
“是的,江姐!就是你。”面前激起一阵热情、严肃而又诚恳的声音。
“好吧。”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立刻随着红旗飞舞。她的声音充满着幸福的感情:“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黎明在眼前招手,人们的心正随着红旗飘扬到远方。
“梆梆梆……”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
“梆梆梆!梆梆梆!”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
接着,是一阵阵疾驶的汽车狂鸣。那飞快旋转的车轮,像碾在每个人心上。
“要提人?”黑牢中传来一声惊问。
“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特务喊道。
江姐一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全都明白了。
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江姐放下梳子,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拉平旗袍上的
一些褶痕.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女室里一个年轻的
同志,抑制不住,倒在铺位上痛哭起来。
“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
李青竹点头微笑着。她把江姐深夜写的纸条,交给身边的一个战友,在她耳边嘱咐道:“这封信,送到楼七室。”
李青竹亲了亲酣睡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
“同志们,再见!”
“江姐!李……”
人们红肿的眼睛,流露着深沉的悲痛,向江姐她们扑了过去。
再一次告别了战友,江姐转身跨出牢门。她看见,李青竹站在走廊上。特务递给了她一根手杖,她那苍白的脸上,忽然浮起一阵愤激的红晕。
“我自己能走。”她将手杖一扔,怒声呵斥着。
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明霞从被面上抽出细丝搓成线为的是给孩子的棉帽上添一朵花,这表现了战争年代革命英雄身上蕴含的人性之美。
B.“孙明霞双手捧起叠好的旗帜”,句中的“捧”字表现了人物的庄重神态,表现了她对党的热爱和忠诚。
C.小说中描写江姐注重修饰、整洁的细节,着重表现了她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D.江姐临刑前梳头、整理衣物从容淡定,表现出共产党人刚毅坚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答案】A
【解析】“孙明霞”应为“李青竹”。
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姐得知开国大典的消息,激动万分,带领大家在狱中一起绣五星红旗,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紧接着,江姐被特务带出牢房。
B.文中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从视觉角度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突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与恐怖,为下文江姐和李青竹被特务带出牢房做铺垫。
C.李青竹是视死如归、坚毅勇敢的革命志士。她临被押解出牢仍点头微笑地交付革命后事。她爱憎分明、永不妥协。
D.小说的题目“红岩”可以理解为:“红”是革命的颜色,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象征着革命者在狱中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答案】B
【解析】应该是“听觉角度”。
10.“绣红旗”是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请分析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绣红旗”情节的作用:①将小说故事情节推向高潮;②表现出革命者庆祝胜利、迎接解放的激动喜悦之惰;③集中体现了革命者对党无限热爱、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主题。
11.歌曲《红梅赞》是《红岩》中英雄群像的生动写照,请根据小说内容,诠释《红梅赞》讴歌了英雄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答案】《红梅赞》借红梅凌寒傲雪,赞美了革命者虽身处险恶之中(身陷囹圄),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用梅花丹心向阳,讴歌英雄们一心向党、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以梅花昂首怒放,赞美革命者乐观昂扬的精神(情怀)。
四、语言应用
12.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波浪线的部分一起构成排比,语意连贯、顺畅。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幽暗的山谷里长出的百合,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竞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答案】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自由穿梭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首先,要分析所给例句的特点,然后再看几个分句内容上的联系,应从意义和内容两方面观察例句。意义:句子的上半句为“抑”,后半句为“扬”,前后对比,整个句子是赞美自然中的“生命奇迹”。内容:都用了数量词,最好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茹志鹃并不擅长在剧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而 ① ,《百合花》中,“我”、年轻媳妇、通讯员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在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② ;即使是写英雄人物, ③ ,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她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年轻媳妇。
【答案】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③也常通过侧面去描写他们
【解析】该语段主要介绍茹志鹃的写作特点。①处后的“《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是对①处内容的举例说明,再联系前面的句子“不擅长在剧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可知,①处应填“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之类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可知,②处所填的内容应该和“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构成相对关系,所以应该填“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之类的句子;由“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可知,③处应填“也常通过侧面去描写他们”之类的句子。
1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等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了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不同于普通大众对黑洞照片“戏谑狂欢”的接力,天文学家表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成功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曾预言,由于黑洞的存在,人们将会看到中心区域存在一个由于黑洞世界而形成的阴影,其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
【答案】首张黑洞照片发布验证广义相对论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将语段分层,总结每层意思,然后综合起来归纳出语段的主要信息,最后从主要信息中提取主干部分,作为关键词。第一层说的是首张黑洞照片发布。第二层说的是天文学家认为首张黑洞照片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第三层说的是爱因斯坦对黑洞的预言。综合三层意思,可得出主要信息:首张黑洞照片的发布验证了广义相对论。据此提取主干可得出答案。
《百合花》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 啸 (xiào) 盘 旋 (xuán) 碾 轧 (yà) 储 存(chǔ)
B.贪 婪 (luán) 虔 诚(qián) 胭 脂 (zhǐ) 埋 怨(mán)
C.斟 酌 (zhuó) 推 搡 (sǎng) 喘 息(chuǎn) 刹 那(chà)
D.震 颤 (chàn) 发 卡 (qiǎ) 踮 脚(diǎn) 别 扭(biè)
【答案】B
【解析】婪(lán),脂(zh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战栗 梳妆 静悄悄 憾天动地
B.惆怅 粗糙 撇一眼 窸窸窣窣
C.慷慨 凛冽 耍滑头 磨磨蹭蹭
D.眯眼 胳膊 橡皮筋 漫山遍野
【答案】D
【解析】A项,应为“撼天动地”;B项,应为“瞥一眼”;C项,应为“磨磨蹭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B.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钱肯定非同寻常。
C.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悲欢离合。
D.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答案】C
【解析】C.悲欢离合:指悲伤、欢乐、离别、团聚四种境遇,也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程度过重,不合语境,应该使用“喜怒哀乐”。A.窸窸窣窣:形容轻微细小的声音。B.非同寻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D.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精神不集中。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铁凝开始写作的时候,并不是一名社会型的作者。那时她只有十六岁,是个中学生,她眼里的社会,主要就是和她同龄的女孩子。她第一次投稿,虽没有被选中,却收到了编辑部的热情回信。我想这表明 :① 她是很有才华的,但所写内容在当时看来却还不够所需要的分量。1975年,她十八岁,发表了处女作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会飞的镰刀》。1980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夜路》。 她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后期较大地发起了反响。 虽然如此,《哦,香雪》刚发表时,相对来说社会反响则比较平淡。而老作家孙犁,看过《哦,香雪》之后,给铁凝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 )。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读完以后,我就退到一个角落,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享受一次阅读的愉快 ……② 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孙犁赞赏《哦,香雪》的中心词,就是说它 “从头到尾都是诗”③ 。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 ;④ 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了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
(1)句中画横线处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④分号应改为问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
A.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这篇小说,始终如一的
B.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
C.这篇小说始终如一的,它是一泻千里的,从头到尾都是诗
D.从头到尾都是诗,一泻千里的这篇小说,它是始终如一的
【答案】B
【解析】A项,“这篇小说”的位置不当,割裂了文气。C项,强调的内容被淡化,放在了后面。D项,“一泻千里的这篇小说”“始终如一”的陈述对象与后文语境不协调。
(3)句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后,她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发起了较大的反响。
B.她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此后较大地引起了反响。
C.此后,她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D.此后,她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后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发起”与“反响”不搭配。B项,语序不当,“较大地”“此后”位置不当。D项,成分赘余,删除“后期”。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它(台儿沟)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B.在它(火车)跟前,她简直像一棵没根的小草。
C.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答案】B
【解析】B项是比喻,其余皆是拟人。
二、课文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竞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舍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6. 文中出现了许多次“这样的”,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意义是否一样?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一样。前一个“这样的”是指香雪第一次在深夜独自看到大山的景象与独特感受;后一个“这样的”是指香雪自己心里设想的变化后的台儿沟的情景。
7. 文中多次描写月夜山景,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月夜山景的图画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8.香雪所追求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代表着什么?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答案】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香雪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义。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1956年的债务
铁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58块左右。这一阵我天天计算这五块钱的利息,大概不会错。
万宝山将轻而薄的信封叠了个对折塞进衣兜,他无心核对信封里那连本带息的钱数,都五十三年了,多一分少一厘的真那么重要吗?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那像是一种乞望,好比儿童对大人撒娇时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种对托付之事的再次确认: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眼球浑黄,面目黧黑,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干脆更像是大鸟的标本,万宝山想。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
几天后,父亲去世了。万宝山很想尽快完成父亲的嘱托。倒不是因为那五块钱的债务,而是父亲在病床上那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正是那病鸟般的姿势提醒着他,他不愿意父亲死前的那个瞬间总在脑子里盘旋。
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他的小家经济收支大致平衡,偶尔略有盈余,可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学校在国庆节后分批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其实他并不记得李玉泽,有关李玉泽一家,万宝山都是从大哥那里听说。在大哥印象里,李玉泽家总是比他们家吃得好。后来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那一年,万宝山还不到三岁。
父亲的借钱典故随着李玉泽一家的离开渐渐告一段落,他的另一种习性凸显出来,他吝啬。或者换句好听的话,他极端地节约。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喝隔夜的已经馊了的菜汤,吃过期的药片,不许点15瓦以上的灯泡。他还锯煤一一把一整块蜂窝煤拦腰锯成两块,说这样分两次添煤烧得更透。家中的米、面,油更要上锁。在万宝山印象里,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
三十几年过去了,万家的孩子都已长大,就仿佛他们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父亲无事可做,干脆就独自承担了买菜的任务。说他买菜不如说那是捡菜,每天下午市场快要收摊他才前往,他坦然捡拾着菜贩们遗弃的菜帮、菜叶,院子里的老邻居们为此嘲笑他,他们说,老万什么时候捡到一块肉就好了,也改善生活做一顿红烧肉给我们看看。父亲说改善生活还用得着捡肉啊,我今天就改善。邻居们问他怎么改善,父亲自豪地说,他准备做一份红烧芹菜。众人笑起来,父亲却不觉得这是玩笑。吝啬在他,已不是生活所迫,那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信仰,或者生命的一个动力,简直须臾不可离开。吝啬在他,也没有什么不光彩,能够做到尽最大可能地不花钱,那才叫光彩。这的确,的确和借钱不还不同,这是一个人给自己找乐儿,碍着谁啦。
2009年秋日的这个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咐他要还的钱。他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车厢里的售货车来来回回在他眼前过了几趟,同车厢的老师们把售货车上那些食品袋扒拉来扒拉去的,他则看得淡然。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父亲的影响呢?
火车进站,北京到了。万宝山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他挂掉电话,在鸟巢乘地铁10号线,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
原来这是一片别墅。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他看见了桥下的池水,水中的睡莲,环绕水池的大片草坪、喷泉、木椅、一些树种珍贵的树们。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粘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的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形成一个足有上千平方米的庭院。一个五岁左右、留着分头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冲他的母亲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26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26块钱一瓶的矿泉水……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的瑟缩。夕阳西下,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只红嘴的黑鹰展着双翅飞得最高,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大地。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一样的乞望。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去。他发现,当他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但葛朗台吝啬得让人憎恶,而父亲的吝啬却让人心酸,因为这种吝啬中折射出时代对人的挤压。
B.父亲临终交代还账,绝非后来的良心发现。似乎微不足道的五块钱,蕴含了巨大的道德容量,表现出吝啬过穷日子的老一辈中国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捍卫。
C.小说不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撷取平凡的生活场景,将焦点紧紧锁定在人物的身上,精细入微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吝啬和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但作者的立意并不在于写吝啬,而是通过一笔债务,对比了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
【答案】B
【解析】A项,“小说塑造的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错误,父亲的吝啬不害人,是生活不富裕所致,是节俭。C项,“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错误。D项,句子表述有问题,文中对“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这一点并非“淋漓尽致地刻画”。
10.对小说最后一段所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段通过动作描写来揭示万宝山气定神闲、不再纠结的内心世界。
B.“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形象地写出万宝山决定还钱的激动心情。
C.作者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心理,表现出万宝山卸下心理负担的畅快。
D.作者通过“脚步均匀”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万宝山想完成父亲心愿的坦然。
【答案】C
【解析】“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错误,应为“化虚为实”。
11.试分析小说开头详细刻画父亲临终前同万宝山相抱这一细节的作用。
【答案】①刻画人物,表现出父亲深受债务的折磨并渴望儿子能替他还清这笔债务。②引起下文,父亲病鸟般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是促使万宝山千里迢迢到北京的重要原因。③照应结尾,万宝山在还债感到瑟缩时,从一只展着双翅的黑鹰风筝想到父亲的乞望,坚定了还偾的决心。
12.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既有吝啬这一特点,也有临终还债这一闪光点,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观点一)吝啬中展现父亲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不屈。①父亲的吝啬首先是出于生活的无奈,是为生活所迫。②父亲的吝啬并没有过多损害别人的利益,他不以损人利己为前提。③父亲的吝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节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浪费之风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仍需要提倡节俭的风尚。
(观点二)穷人对道德的坚守可以促使社会的反思。①拮据一辈子,穷苦一辈子的父亲,临终前牢记在心的是还债,这令人由衷地感动,这是父亲对道德底线的坚守。②现代社会贫富的鲜明对比,会让人的价值观崩溃:还有必要还给人家吗?坚守道德底线在当今社会是何等需要啊。
四、语言应用
1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用一句话概括铁凝的文学观点。不超过10个字。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出席“《十月》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颁奖典礼时表示,文学尽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作家却应该避免表演生活。一旦想急切表演生活,那必是一个作家失败的时刻,“‘生活不是用来表演,而是用来生活的’,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尽管‘永远’这个词在新世纪多种声音的喧哗中显得时而嘹亮时而衰弱,但是我仍然要说,什么都不能阻挡一个写作者相信生活相信爱。”铁凝坚定地表示。
【答案】作家应避免表演生活。
14.仿照下面句子一从夏、秋、冬中任选一个季节,写一个与例句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句子。
例句: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
【答案】示例: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达到彼岸后的欢乐。
1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