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9 12: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说明文的文体常识,了解说明文的考点;
2、熟悉说明文考察的题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与技巧;
3、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思想素养;
复习重点:
1、说明的基本知识;
2、说明的考点与答题技巧;
3、学生的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
复习难点:
1、阅读中的综合题开放题解答;
2、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的培养;
3、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素养的提高。
复习课型:先做后讲,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5--6课时
复习步骤:
(先将复习讲练稿下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熟悉文本,自主阅读、解答题目。)
一、回顾感知,明确目标:
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几篇说明文篇目,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课题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明确课堂的复习目标及内容。
二、回顾文体知识,加深学生感知:
说明文知识点回顾结合讲学稿,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具体的范文作体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备考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更应关注社会生活。如:高新科技知识、健康与生存安全等。
三、考点归纳:
指名学生朗读讲学稿中的考点归纳,引导学生根据讲学稿中的考点回顾、再现相关考点的各种具体题型及不同的表述。让学生对说明文的考点及相关题型的认识清晰化。为接下面的答题指导作准备。
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3.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其中的一部分。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四:答题指导:(结合训练题目)
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应对策略:(1)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如《看云识天气》)。
(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4)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1)下定义,是对于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再进一步理顺,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3.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应对策略: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或针对疑问词,切忌答非所问。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从相关的文段中准确摘取有关的内容信息。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注意全面概括,不要遗漏。必须明确,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知筛选,一定要结合原文来答。
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
(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注意:书写要认真准确、不能混淆“术语”。如:把“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把“列数字”写成“例数子”,把“打比方”写成“比喻”……等等。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应对技巧: 首先要领会题干的意思,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的拓展与创新才是科学合理的,其次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积累,很多开放题就是要求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或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第三;依托原材料,精心选择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逐层阐述。第四,在表达上要条理清楚,简洁明白。
五、规律总结:
1、 说明文阅读3步曲:
(1)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
(2)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
(3)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
2、做题时要牢记:“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较好地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的主张,又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
六、反馈练习:
(5.3金典为主,参看资料选择)
例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在美国,64岁~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
1.本文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以内)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第③段画线句子表明人们的听力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解题分析】
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要准确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学会全面把握,要善于分析句与句甚至句与段之间的联系,会找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这道题从文章的第一段来看,该段是一个总起段,由此就不难发现“噪音对人的伤害”这个核心。
第二题考查了说明的顺序以及文段的结构特点。第一问要求回答说明的顺序,该段为了说明不同等级的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运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很明显是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安排的;第二问其实要求回答这样排顺序的好处,很明显这种逻辑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第三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说明方法的把握。从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运用了“1/4”“两倍”和“越来越多”来说明了人们的听力变得越来越差;说明的方法较容易,运用了数字——“列数字”,列举了美国人、意大利人和一些国家的新兵——“举例子”“作比较”。
第四题考查的是说明的语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降低了难度。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在句子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副词,删去以后对原句意思表达都有影响。解答这道题,可以逐题比较,看看哪一题删去后影响最小。
【参考答案】
1.噪音对人的危害。
2.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3.变得越来越差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4.A
例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3分)
2.请从选文第①语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与一般流感相似,突然发高烧,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有一定潜伏期,主要是以呼吸道传染传播,年轻强壮的人是高危人群;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此病毒;并不可怕,可防可控可治。2.不设统一答案,①作比较,以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作比较,突出其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的特点。②列数据,以38℃以上的具体数据说明甲型H1N1流感突然发高烧的特点。③举例子,举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例子说明甲型H1N1流感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3.不能删,因为用“很”修饰“可能”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后则表明只是一般性可能,不如“很可能”准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