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3.3 力(力的基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3.3 力(力的基础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3 08: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力的基础》


第三章
3.3

关键词

微课堂
学习建构
自我评价
自主实验展示


本课例分析包括:理论支持学情分析三、教学内容分析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六、教学资源七、教学设计思路八、教学流程九、教案示例十、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
八年级第一册
第三章
3.3节


媒体格式
.doc
学习者
学生
资源类型
文本类素材
教育类型
初中基础型课程






Email
1、理论支持
(一)创智课堂——“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氛围,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激活学生的潜力和思维活力,使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智课堂的“两本基本点”:
1、必须走出传统的课堂:凡是从观念、意识、过程、策略与方法上的某些方面有所变革与突破,并形成一种全新式样的,都应当给予肯定与认可。走出传统并非易事,从设计到评价都有质的突破,从教的行为到学的行为也要有明显的变化。
2、应显现“重构的课堂”:课堂是否被重构是创智课堂的第二个重要标志。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中的一个要有所突破:
1)从过度预设到生动生成的突破。好课,要有创生性。仅凭教师烂熟的技能和学生依赖性学习显现充分的课堂,不是创智课堂;仅体现学生乐于接受,享受教师“告知”性成果的也不是创智课堂。而“生成”,不是简单的参与,跟学。学生应“生成”在教师的启智的技巧中,表现在自我探究与主动追问与追究中。
2)从“教”的课堂到“学”的课堂的突破。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材分析”的,而不把精细化“学情分析”放在首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教”的课堂;以完成教学任务去设计课堂的“进行时”,也依然会禁锢在“教”的课堂框架里。“学”的课堂,要关注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并形成强烈的“过程设计者”意识,让学生沿着知识生成与发展“轨迹”,去领悟,去体验。
3)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突破。教学不应当只是“传播”而要重于“播种”;是思维的激活和训练,不是模仿和机械的操练;是激情的感染和情感的升华,是生命意义的现场感受。上述几个方面只要你有所创造性地实施于教学之中,就能体现“生命课堂”的本意。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三)翻转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
(?http:?/??/?baike.so.com?/?doc?/?6703419.html"
\t
"http:?/??/?baike.so.com?/?doc?/?_blank?),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
(?http:?/??/?baike.so.com?/?doc?/?7052431.html"
\t
"http:?/??/?baike.so.com?/?doc?/?_blank?)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
(?http:?/??/?baike.so.com?/?doc?/?1312255.html"
\t
"http:?/??/?baike.so.com?/?doc?/?_blank?)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
(?http:?/??/?baike.so.com?/?doc?/?2011565.html"
\t
"http:?/??/?baike.so.com?/?doc?/?_blank?)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
(?http:?/??/?baike.so.com?/?doc?/?3931902-4126386.html"
\t
"http:?/??/?baike.so.com?/?doc?/?_blank?)。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物理学习才半个学期,对于物理的理性认知还不足;但是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学生对于科学的认知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所以让学生自学微课堂的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全年级有50%的学生已经有提前学习物理的经历,而且这一现象在许多民办学校中都比较普遍,可见课堂教学的改革必然要与时俱进,如何让已经学过相关物理内容的学生,依然保持比较高的物理学习兴趣,必然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希望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但是空喊口号,苦于没有对策。通过微课堂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通过后微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自评交流,树立学生的质疑意识。
学生在经过半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一部分同学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困难,而通过微课堂学习的自评交流环节,和微课堂学习的预习体现,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方法和品质。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本节内容是后继学习重力、摩擦力、平衡力、力的合成,以及简单机械和压强、浮力的基础。
学生从生活的推、拉、踢、压、吸等各种活动中对力的体验以及对力所产生现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感性认识。但更多的只是感性层次缺乏理性的思考。对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从物理学研究角度引入的物理知识点,绝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因此要适当降低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应围绕帮助学生突破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通过微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有一定的认知。并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质疑追问,将这些思考和疑问代入课堂,通过建构式生态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如何生成的。并且在课堂中充分的提供实验器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力的现象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分析归纳力的概念,独立设计小实验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分组实验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合作学习力的图示和力的测量。
本节教学中试图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并结合构建式生态课堂努力探索“创智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分析讨论生活实践、归纳概括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认识物理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感悟观察、实验、推理、概括的重要性。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技能,提升科学研究的素养。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展示,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规律,然后用规律解释现象的能力。(由现象到规律再由规律到现象是一种思维品质的提高)
(2)通过课前微视频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预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区分施力物和受力物,让学生学会归纳(这块教学难度比较低,但是通过量到质的转变,让学生体学会归纳)
(4)通过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实验展示过程中的实验都是学生准备的,往往比较简单,但是通过教师创设的复杂情景,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力现象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然后利用理论解释力的现象,感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验物理研究的乐趣。(初二物理充满着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非常重要)
(2)通过对于自己我评价的环节,知道扬长避短,同时能够吸取其他同学的经验和不足(这堂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的比较和借鉴中,得到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的品质)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力的初步概念
(力学是整个中学物理学习的核心,这堂课是力学的第一堂课,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建立正确的力的概念,并且初步掌握分析力学问题的能力在这堂课中是重中之重)
难点:能够结合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场景(初二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要让他们讲刚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尤其是解释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肯定是教学的难点)
6、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五人一套):排球一个,木块四个,学生自备器材
2、演示实验器材:旱冰鞋、蛙跳机、风力车
3、演示PPT幻灯片,实验视频
4、微课堂视频
5、微课堂学习稿
§3.3
力的基础
——微课堂学习稿
请先组建微学习小组成员:
在你认真观看和思考了《微课堂》之后,相信你可以独立完成这个学案,并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的开发啦。
——当你完成这份学案后,请带到课堂上来,经过后微课堂的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填写的内容都答对了,请你在相应的分值处画圈;如果你准备的实验成功的在后微课堂上展示,也请你在相应的分值处画圈。
——当微课堂结束后,请你将自己所画的圈加起来,并且和其他同学比较一下,你会知道“我在微课堂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哪些不足?”收获可以和大家分享,不足可以逐步纠正,相信后面的物理学习,将会更加出彩。
一、微课堂学习反馈
一)力的概念
1分
3分
1、
力的作用效果
1)
2)请你通过实验或玩具来说明力的这一作用效果(注意展示的
现象能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看到)
1分
3分
3)
4)请你通过实验或玩具来说明力的这一作用效果(注意展示的现
象能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看到)
3分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请你通过实验或玩具来说明力的作用相互的,
注意展示的现象能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看到)
2分
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对力下一个定义
二)微课堂学习后质疑(请你在学习了微课堂后提出两个有关“力的作用效果”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可以对后面的后微课堂学习中涉及的问题提出你在哪里遇到了困难)
2分
2分
1、
2、
二、后微课堂学习
2分
2分
2分
2分
1、情景分析
情景一:
情景二:
情景三:
情景四:
2、“牛拉车”可以表述为“牛对小车施加了拉力”,请你参照以上表述方式,表述一下以下情况,并做进一步分析。
1分
1分
2分
2分
2分
1)“人推箱子”可以表述为
2)“杯子压桌子”可以表述为
3)其中牛是
物,小车是
物,
4)其中人是
物,箱子是
物,
5)其中杯子是
物,桌子是

3、“风吹红旗”可以表述为“红旗受到风的作用力”,请你参照以上表述方式,表述一下以下情况
1分
1分
2分
2分
2分
1)“手指拨动琴弦”可以表述为
2)“锤子敲打钢钉”可以表述为
3)其中红旗是
物,风是
物,
4)其中琴弦是
物,手指是
物,
5)其中铁钉是
物,锤子是

2分
2分
2分
3分
4、经过归纳可以得到:
A对B施加了力,其中A是
物,B是
物。
A受到B的作用力,其中A是
物,B是
物。
5、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请你通过实验来说明,注意实验现象能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看到)
自我评价得分:
7、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板块(自主微课堂学习、后微课堂共同学习、学生学习自评),四个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和受力物、力的三要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基本教学内容和对客观外部世界的观察内容整合到微课堂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前对感性的外部世界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生发一定的思考和疑问。然后在后微课堂学习过程中,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生动的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最后在完成教学环节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相互交流的方式,提升学习行为认知水平。
本设计在解决教学难点方面,主要通过前期的微课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部分学生还自己准备了实验器材,这样就更能提升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为攻克难点做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而在复杂场景中,既有学生展示,又有学生自主分析,又有老师演示,从多个维度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在解决教学重点方面,作为力的第一节课,从理性的角度建立力的概念非常重要,通过微课堂的学习,现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然后通过课堂展示,加深这一认知的深度,最后通过总结、分析,从语言和科学两个维度建立力的概念。
8、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1)微课堂展示
学生已经在微课堂中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后微课堂中自备实验器材的展示,达到从现象到规律再到现象的学习过程。同时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自身学习的不足。
2)学生提问
学生通过微课堂的学习,可能会产生一些学习中的疑问,这些疑问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课堂上通过问题的收集和相互的解答,可以做到深入理解力的概念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由于这一环节无法预估学生的提问内容,但是在学习稿中已经对学生提问的范围做了一些限制
3)情景创设与流媒体展示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的思考深度一般是不够的,教师需要通过复杂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知道对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需要更加的深入。同时由于所创设的问题相对比较复杂,需要通过流媒体的展示,帮助学生更生动的观察和理解。
A、穿着溜冰鞋推墙(其中涉及人推墙的力和墙推人的力)
B、锥形瓶放在桌面(其中涉及瓶子对桌面的力和桌面对瓶子的力,但是学生由于无法有效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所以通过视频实验,将力的作用效果放大)
C、风力小车(其中涉及风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对风的作用力,可能学生会对这样的分析有些难度,所以讲微课堂中的实验视频再次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类比研究)
D、蛙跳机(其中涉及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学生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一般会遇到困难,所以通过动画展示,帮助学生分析)
4)学生提问与教师提问
以上的情景展示的分析,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再次设置提问环节,继续加深学生对于现象观察和分析的深入理解水平。当人这里是引导学生进行施力物和受力物的学习
5)“冰桶”接力
对于施力物和受力物的辨别比较简单,单纯的教师与学生的问答显得比较枯燥,用这样一种形式显得比较生动。
6)情景创设
这里不设置提问环节,一来经过两轮的提问,学生已经无法再提出有效的问题,二来通过情景的创设(穿着溜冰鞋用不同大小的力推动墙,穿着溜冰鞋从不同的方向推,穿着溜冰鞋在不同的作用点推)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7)课堂小结
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8)学生自评
进行学习稿打分,并相互交流学习
9、教案示例
1、第一次试讲
《微课堂》学习反馈
一)力的概念————15分钟
1、请你用手头的实验器材(或者你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展示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可能牵涉的实验有:排球的形变,排球的相互传递,弹簧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磁环排斥过程中的晃动,磁条改变了金属小球的运动状态,直尺的形等)
师:同学们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
师:一个玻璃瓶放在桌面上,桌面对玻璃瓶有力的作用吗?
生:。。。。。。
【教师演示】:微小形变
2、请你用手头的实验器材(或者你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展示一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展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可能牵涉的实验有:金属小球的相互撞击,两个排球的相互挤压,穿着旱冰鞋推墙,两个磁体的相互吸引等)
师:同学们在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
师:在第一问题展示过程中,同学们能不能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呢?比如用手挤压排球的过程,磁条改变了金属小球的运动状态的过程中)
生:。。。。。。
3、请你先用自己的语言给力下一个定义。
师:大家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了科学的认识,在微课堂的学习中,提出让大家用自己的语言给力下一个定义,请问你是怎么给力下定义的呢?
生:。。。。。。
4、请你将自己对力的定义与书本上对力的定义作一个比较,发现有什么区别?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师:相信大家也看过书本上的定义了,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定义,说说你的体会。
生:。。。。。。
师:你觉得书本上的定义主要抓住了力的哪两个重要概念呢?
生:。。。。。。
师:所以我们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可以从这个物理量的特点去定义。
二)微课堂学习后问题汇总————2分钟
师:同学们在微课堂的学习后,有什么疑惑吗?
生:。。。。。。
《微课堂》学习深入
一)力的符号与单位————2分钟
1、力的符号:F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施力物与受力物————6分钟
1、知道施力物与受力物
师:人对车的拉力牵涉人和车,车对人的拉力也牵涉人和车。那么你是怎么从里的作用关系的角度来区分人和车的呢?
生:。。。。。。
师:力是施力物对受力物的作用,受力物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已经到了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那你有疑问吗?
师:有受力物一定有施力物吗?
生:。。。。。。
师:有施力物一定有受力物吗?
生:。。。。。。
2、辨别施力物与受力物
师:大家先参照学案中的例子,将题目中的文字描述进行改写。
生:。。。。。。
师:每一组的3号同学,作为代表找一找每一种表述中的施力物和受力物分别是哪个物体。
生:。。。。。。
师:最后谁能归纳一下,如何判断施力物和受力物。
生:。。。。。。
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哪些因素有关————10分钟
师:大家在微课堂中应该已经做过一个试验了,那你通过实能否猜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吗?
生:。。。。。。
师:这就是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师:同学们能否通过手上的实验器材,自己动手验证一下,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微课堂》自我评价————5分钟
师:请同学们按照要求,给自己的《微课堂》学习稿打分
生:。。。。。。
师:认为自己的分数比较高的举手。
生:。。。。。
师:你为什么给自己打了高分?你觉得自己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在哪里?
生:。。。。。。
师:认为自己的分数比较低的举手。
生:。。。。。
师:你为什么给自己打了低分?你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
生:。。。。。。
师: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上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品质。
2、第二次试讲
《微课堂》学习反馈——12分钟
师:大家已经进行了微课堂的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大家微课堂的学习进行展示,再学习和总结。
1、请你用手头的实验器材(或者你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展示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可能牵涉的实验有:排球的形变,排球的相互传递,弹簧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磁环排斥过程中的晃动,磁条改变了金属小球的运动状态,直尺的形等)
5、请你用手头的实验器材(或者你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展示一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展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可能牵涉的实验有:金属小球的相互撞击,两个排球的相互挤压,穿着旱冰鞋推墙,两个磁体的相互吸引等)
6、请你先用自己的语言给力下一个定义。
师:大家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了科学的认识,在微课堂的学习中,提出让大家用自己的语言给力下一个定义,请问你是怎么给力下定义的呢?
生:。。。。。。
7、请你将自己对力的定义与书本上对力的定义作一个比较,发现有什么区别?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师:相信大家也看过书本上的定义了,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定义。
师:你觉得书本上的定义主要抓住了力的哪两个重要概念呢?
生:。。。。。。
师:所以我们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可以从这个物理量的特点去定义。
《微课堂》学习深入——23分钟
一)微课堂学习后问题汇总————3分钟
师:同学们在微课堂的学习后,有什么疑惑吗?
生:。。。。。。
二)【情景创设】————10分钟
场景1:人推墙,人向后退
场景2:物体放在桌面上
场景3:风力车
场景4:蛙跳机
师:场景1、场景2、场景3中是否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力?如果存在分别是哪两个力?场景4中都涉及了哪些已经学过的力学知识?
生:。。。。。。
【演示实验】微小形变放大
【视频展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动画展示】蛙跳机
3)施力物与受力物————7分钟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在经历了上面四个情景的分析后,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
师:以上四个情景都设计了一个共同的力学知识,是哪一个呢?
生:。。。。。。
1、知道施力物与受力物
师:人对墙的推力牵涉人和墙,墙对人的推力也牵涉到人和墙。那么你是怎么从里的作用关系的角度来区分人和墙的呢?
生:。。。。。。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感觉到困难,那请语文课代表来回答一下,如何分析这两个短语的主语和谓语。
生:。。。。。
师: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主语和谓语的角度来区分人和车,那么从力是由哪个物体施加上去的,同时又是哪个物体受到的角度能否区分人和车呢?
师:力是施力物对受力物的作用,受力物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已经知道了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那你有疑问吗?
3、辨别施力物与受力物
师:在微课堂学习稿上,后课堂学习中有问题1和问题2,我们采用之前社会上流行过的“冰桶”接力的方式,进行问答接力,当第一个同学回答完之后可以随意选择一位同学接力回答,回答错了也可以继续接力,但是要接收一次惩罚,惩罚的内容就是将题目中的场景表演出来。现在就先由物理课代表开始。
生:。。。。。。
师:最后谁能归纳一下,如何判断施力物和受力物。
生:。。。。。。
师:所以说,我们在分析施力物和受力物时,先要理解力的表述,可以采取转化表述形式的方式,这样方便我们得出结论。
四)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哪些因素有关————5分钟
【情景创设】以不同大小的力推墙、以不同的方向推墙、以不同的作用点推墙
师:从刚才的情景中,如果你是老师,你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
师:这就是力的三要素,但是大家觉得我们刚才的研究是否科学呢?
生:。。。。。。
师: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三要素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我们留到下节课讲,因为这个需要学了力的测量以后,才能顺利研究。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师:经过翻转课堂的学习,大家都学到了哪些力的知识呢?
生:。。。。。。
《微课堂》自我评价————5分钟
师:请同学们按照要求,给自己的《微课堂》学习稿打分
生:。。。。。。
师:认为自己的分数比较高的举手。
生:。。。。。
师:你为什么给自己打了高分?你觉得自己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在哪里?
生:。。。。。。
师:认为自己的分数比较低的举手。
生:。。。。。
师:你为什么给自己打了低分?你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
生:。。。。。。
师: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上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品质。
10、教学反思
1、第一次试讲
1)发现的问题
A、发现学生开始自己准备实验器材
B、学生自己对力下定义存在困难
C、学生对于从力的作用关系角度区分与力有关的两个物体存在苦难
D、在辨别施力物和受力物用时太长
E、没有时间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
F、没有板书的体现
G、学生展示实验的可视性不强,尤其是对于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两个问题的实验展示
2)改进措施
A、增加微课堂学习稿,希望增加学生自学的效果,并且对于相关实验要求更加的明确
B、实现可以指导学生的自主实验准备:手抛球,溜旱冰,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
C、调整实验器材,临时购买了力学玩具,并指导学生当场演示
D、还是想落实力的三要素的实验,但是这个实验想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方式进行
E、改进了施力物与受力物的辨析教学方式,引入了“冰桶接力”问答的形式
F、溜旱冰的场景更加丰富,可以让学生去思考里面有关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知识
G、尽量压缩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努力突出重点。
2、第二次试讲
1)发现的问题
A、学生有了学习稿,课堂反馈的效果不错,学生能够自己找到一些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展示
B、冰桶接力问答也能很好的起到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
C、课后总结环节没有
D、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的探究,如果只是学生上台展示,缺少参与度,而且时间紧张,无法深入完成教学内容。
E、课堂时间显得紧张,自我评价环节无法深入完成。
F、微课堂的先行组织不能体现小组和集体的力量。
G、力的单位和符号的知识显得有些突兀
H、对于微课堂的学习内容还是不能做到深入分析,缺少典型实例和易错概念的辨析
I、对于学生创智点的关注还是比较薄弱
2)改进措施
A、删除力的单位和符号的讲解
B、不将力的三要素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C、增加情景创设和分析环节,原本这些情景准备让学生自主展示,以丰富第一环节的氛围,但是第一环节是学生原生态的智慧生成,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D、强化前期微课堂的有效组织
E、增加学生课堂小结环节
F、调整学习重难点和学习目标
G、修改PPT的视觉效果
H、注重发现、捕捉学生的“创智”亮点(精彩观念),即使有不足、不周之处,亦应鼓励、支持其分享,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I、将微小形变的实验进行视频录制,以节省课堂时间。
创智课堂研讨案例
——初二物理(3.3力的基础)
微课堂自学展示
学生
提问
开始
情景创设
流媒体展示
学生
提问
教师提问
“冰桶”接力
情景创设
课堂小结
学生
自评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