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秋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2 22:1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秋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摇撼(hàn
ɡàn)
无可奈何(nài
lài)
嗅到(xiù
chòu)
汲取(jī
jí)
嘱咐(zǔ
zhǔ)
抽屉(tì
dì)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hēn

yǎn



yòu
xiǎo

zhàn
pān

hóu

diàn
niàn
biàn
er


三、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学习了《爬天都峰》,我明白了要互相鼓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2.《麻雀》描写了一只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拯救孩子的老麻雀的形象。(

3.“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部分不是重要的内容,所以只用了“转眼几个月过去了”简单交代。(

4.《麻雀》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的作家屠格涅夫。(

5.《爬天都峰》一文开始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是为了突出爬天都峰困难大。(

四、填空题。(32分)
1.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的嘴角

)的牙齿

)的声音

)的力量

)的旅程

)的态度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6分)
近义词
反义词
庞大




鼓舞




绝望




3.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4分)
A.
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
(1)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2)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3)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4)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4.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10分)
(1)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5分)
①这句话中是对猎狗的动作描写,动词有:
。写出了小麻雀当时处境很

②仿写一个句子,描写某种动作的动作。
.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5分)
①句中“汲取”的意思是
。我是这样理解“我”和老爷爷互相汲取力量的:

②我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明白了,
.
.
.
5.
说说爬天都峰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6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五、阅读理解。(20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留念
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励
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定
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
用“﹨”划出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3分)
2.
老爷爷的话中表示“出乎意料”意思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写出了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
的心情。(2分)
A.激动
B.感动
C.居然
D.突然
3.爸爸话中的“真有意思”指的是
。(2分)
4.爬上天都峰后,老爷爷和“我”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3分)
.
(二)课外阅读。(10分)
扭秧歌
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讲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清初,北京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围观的人喜闻乐见,妇女们连头上的金钗都被挤掉了,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湖州的灯节,每夕各坊市都必须伴唱秧歌。《柳边纪略》中(记述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然而,嘉陵区地处浅丘,农民插秧时节的农活十分(沉重繁重),人们不可能在栽秧现场扭秧歌。所以,这种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只有在逢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里,由组织起的秧歌队来进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喜闻乐见:

通宵达旦:

2.用“——”选出文中括号内用得恰当的词语。(3分)
3.秧歌最早以
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

表演的形式。(3分)
4.
你还了解有关秧歌的哪些趣闻呢?(2分)
.
.
六、习作展示。(30分)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选择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2020年秋统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摇撼(hàn
√ɡàn)
无可奈何(nài√
lài)
嗅到(xiù√
chòu)
汲取(jī
jí√)
嘱咐(zǔ
zhǔ√)
抽屉(tì√
dì)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hēn

yǎn



yòu
xiǎo

zhàn
身躯
掩护
护理
幼小
搏战
pān

hóu

diàn
niàn
biàn
er


攀爬
猴急
惦念
辫儿
呵护
三、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学习了《爬天都峰》,我明白了要互相鼓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2.《麻雀》描写了一只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拯救孩子的老麻雀的形象。(


3.“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部分不是重要的内容,所以只用了“转眼几个月过去了”简单交代。(


4.《麻雀》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的作家屠格涅夫。(
×

5.《爬天都峰》一文开始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是为了突出爬天都峰困难大。(


四、填空题。(32分)
1.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嫩黄)的嘴角
(锋利)的牙齿
(嘶哑)的声音
(强大)的力量
(难忘)的旅程
(认真)的态度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6分)
近义词
反义词
庞大
(巨大)
(渺小)
鼓舞
(鼓励)
(打击)
绝望
(失望)
(希望)
3.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4分)
A.
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
(1)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C)
(2)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B)
(3)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D)
(4)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A)
4.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10分)
(1)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5分)
①这句话中是对猎狗的动作描写,动词有:走近、嗅了嗅、张大、露出。写出了小麻雀当时处境很危险。
②仿写一个句子,描写某种动作的动作。
小猫小心地走近小老鼠,闻了闻,抬起腿,露出锋利的爪子。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5分)
①句中“汲取”的意思是吸取。我是这样理解“我”和老爷爷互相汲取力量的:“我”和老爷爷都看到对方爬天都峰的勇气和决心,不甘落后,所以才能爬上天都峰。
②我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明白了,一个人只要有了决心,有了勇气,坚持做一件事,就会获得成功。
5.
说说爬天都峰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6分)
时间:假日里;
地点:黄山天都峰下;
人物:爸爸、“我”和老爷爷;
起因:假日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
经过:看到天都峰如此高和陡,“我”有些发颤,途中遇到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汲取力量;
结果:“我”和老爷爷都登上了天都峰。
五、阅读理解。(20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留念
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励
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定
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
用“﹨”划出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3分)留念
鼓励
决定
4.
老爷爷的话中表示“出乎意料”意思的词语是
居然
,这个词语写出了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
激动
的心情。(2分)
A.激动
B.感动
C.居然
D.突然
3.爸爸话中的“真有意思”指的是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分)
4.爬上天都峰后,老爷爷和“我”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3分)
因为我和老爷爷都是从对方的身上汲取了力量,才爬上了天都峰,因此要互相感谢。
(二)课外阅读。(10分)
扭秧歌
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讲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清初,北京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围观的人喜闻乐见,妇女们连头上的金钗都被挤掉了,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湖州的灯节,每夕各坊市都必须伴唱秧歌。《柳边纪略》中(记述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然而,嘉陵区地处浅丘,农民插秧时节的农活十分(沉重繁重),人们不可能在栽秧现场扭秧歌。所以,这种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只有在逢年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里,由组织起的秧歌队来进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2.用“——”选出文中括号内用得恰当的词语。(3分)记述
运载
繁重
3.秧歌最早以
唱歌
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

戏剧
表演的形式。(3分)
4.
你还了解有关秧歌的哪些趣闻呢?(2分)
扭秧歌的类型可划分为“地秧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由于受川北地域条件影响,嘉陵区大都以表演“地秧歌”为主。(答案不唯一)
六、习作展示。(30分)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选择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少于400字。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