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堂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3 08: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堂作业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曲肱而枕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学而不思则罔( 
 )
(4)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
习: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人不堪其忧
堪:
3.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不知而不愠
A.学而时习之
B.五十而知天命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三军可夺帅也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2)课文中强调我们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短处的句子:


(3)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
”。
(4)孔子在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下列语句有讲学习态度的,有讲学习方法的,有论品德修养的,请分类。(填序号)
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④人不知而不愠。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⑥吾日三省吾身。⑦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写学习态度的:
(2)写学习方法的:
(3)写品德修养的:
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
12.怎样理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成固定的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说说《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3)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三、课外阅读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知”字。
(1)人不知而不愠( 
 )
(2)温故而知新( 
 )
(3)诲女知之乎( 
 )
(4)是知也( 
 )
(5)知之为知之( 
 )(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7.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
(1)ɡōnɡ
(2)yùn
(3)wǎnɡ
(4)xǐng
2.
(1)温习
(2)生气,恼怒
(3)疑惑
(4)能忍受
3.
D
4.
C
5.
D
6.
A
7.
(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不亦乐乎
(4)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8.
B
9.
(1)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救,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0.
(1)⑤⑦
(2)①②③
(3)④⑥
11.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12.
“三省”即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皆指“多”,不是确数。“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这里的“人”应泛指所有人,甚至包括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为人谋,反省的是心意,自己有无私心;与朋友交,反省的是言语,说话有无虚妄;跟随老师学习,反省的是行动,自己有没有将老师的教导落实力行。
13.
(1)见贤思齐
(2)举一反三
(3)道听途说
(4)巧言令色
14.
“女”同“汝”,读rǔ,是“你、你们”的意思;“是知也”中的“知”同“智”,读zhì,是“聪明”的意思。
15.
(1)了解
(2)得到,懂得
(3)明白,理解
(4)同“智”,智慧、聪明
(5)知道
知道
16.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2)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3)不能举一反三。
17.
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用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