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
①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
巩固统治
(3)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③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④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3)贡献(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
(1)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兴起的社会条件: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主要原因
1、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所发展,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根因)
2、
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3、思想上:宋明理学僵化,束缚思想、扼杀个性;
4
、阶级关系上: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发展商品经济,反对封建束缚;
二、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离经叛道”
李贽自称“异端”,代表作——《焚书》《藏书》
1、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即:李贽“离经叛道”的表现)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不应脱离基本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
③反对男尊女卑和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
2、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②他的思想,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三人共同的生活背景
(1)三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动荡年代
(2)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3)都隐居著书立说
2、三人各自的代表作
(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3)王夫之——《读通鉴论》
3、三人主要思想观点
(1)黄宗羲
①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a/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
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d/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②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
黄宗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顾炎武①顾炎武的主要思想观点
a/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进步思想
b/
提倡“经世致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评价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①王夫之的主要思想观点
a/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b/
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都是可以认识的(王夫之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c/
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
4、对三人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人进步思想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②三人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三大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政治的发展
2、“智者学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3)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
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2)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二、“美德即知识”——人文主义的升华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意义
(1)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整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1、柏拉图
(1)生平介绍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代表作:《理想国》
(3)思想主张
①理念论:其主要特点是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万物,认为在世界万物之外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类的目标就是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理念。
②理性主义: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认识,发展为对真、善、美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这是他描述头等好的完善无缺的国家之作,是他用以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这个“理想国”有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节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每个人应该安于自己的职位,恪尽职守,别不它鹜。“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才能做得最好”。在这个体系中,权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属于个人,而是天生存在于个人所履行的劳务或职责中,它体现了“给每个人以公平对待”的原则;它也存在着不平等,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依据人的素质的不平等。
2、亚里士多德
(1)生平介绍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2)思想主张
①“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②强调理性,但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认为如果没有感觉,人们就不能理解任何东西
③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他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
(2)人才优势: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
(3)文化环境:更多的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2、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1)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3)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3、代表人物及成就
文艺复兴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进入全盛时期,首先表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其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如下:
(1)薄伽丘:
《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2)但丁:
《神曲》文艺复兴的先驱
(3)彼特拉克:
《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4)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美术三杰
(5)米开朗琪罗:
《大卫》
(6)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4、文艺复兴的含义和实质
(1)含义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2)实质
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5、文艺复兴的传播和意义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
(2)意义
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2、性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2)主张
①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4、扩展及意义
(1)扩展
①路德教派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瑞典、丹麦、挪威)、美国
②加尔文教派
加尔文派→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
③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或者圣公会)→英国(仍是封建教会)→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属殖民地。
(2)意义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启蒙运动的含义
(1)含义: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
(2)核心思想:理性(人的思考和判断)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背景
(1)科学:自然科学的推动
(2)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资产阶级的壮大
(4)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1694-1778)
(1)生平简介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18世纪,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不愿战争、反抗暴力、捍卫民主自由的人们的崇拜对象。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3)思想主张: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1689—1755)
(1)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2)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3)影响: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1712—1778)
(1)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2)思想主张:
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②社会契约;
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扩展:法国→西欧诸国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代表人物:康德(德意志哲学家)
(2)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3)主张
①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③坚持人应该自律,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1、从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启蒙运动的实际指导意义: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同时,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3、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
(1)造纸术
A
成就
①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②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B
影响
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A
成就
①隋唐时期中国即盛行雕版印刷。
②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到北宋年间,雕版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
影响
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后来传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
A
发明历程
①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②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
仙药》中已提到“火药”。古代在炼丹时偶然发现了火药。
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⑤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B
影响
火药传至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4)指南针
A
发明历程
①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了司南。
②汉代就制作出了实际可用的司南。
③至北宋时即制作了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并在南宋时期制作了更为方便和精确的罗盘针,大量使用于当时的海上商船。
B
影响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概况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3、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书的成本降低);
(2)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火药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1)成书年代:东汉
(2)特点: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3)地位: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4)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
古代的天文学是在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
2、成就
(1)设置天象观测机构
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天文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星表)
(3)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历法
(1)历法发达的原因
古代农业与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密切相关,历来备受重视。
(2)成就:
夏朝:《夏小正》
商朝:“殷历”
秦汉以后:越来越精确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2、农书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中医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总结了前人医疗实践经验,提出经络学说。
(2)《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中药:《本草纲目》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3、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名家无不将经络学视为医途之瑰宝,针灸学与经络学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一样不可分离。
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特点:不吃药,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刺或火灼。前者称“针法”,后者称“灸法”,统称为“针灸疗法”。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概况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2)内容
①《诗经》中的诗分为风(民间的民歌)、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
①经孔子整理编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楚辞
(1)概况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2)特点
(相对于《诗经》是四言体,句式整齐划一,内容古朴)楚国方言;句子灵活;浪漫主义色彩。
(3)价值
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特点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地位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不仅诗歌体裁完备,作品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巧高超,风格流派繁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2)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3)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诗人及代表作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张作诗要有“风骨”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诗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盛唐诗人及代表作:
边塞诗:高
适
《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③中唐诗歌。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
中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歌。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晚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含义
它是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这就是词。
(2)产生背景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主要派别及
(3)代表人物
婉约派:(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
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
豪放派:(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陆游(南宋)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2、元曲
(1)含义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发展阶段及特点(散曲)
兴起:宋代
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繁荣:元代
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元代前期)
(3)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2、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
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繁荣表现
①数量繁多;②体裁多样;③表现手法丰富;④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作品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
朝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清
朝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第10课
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
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2)形成
商朝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4)趋势
由繁到简
2、书法
(1)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远古的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的绘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作有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糅合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最大亮点,绘画成为商品。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等。
三、京剧的出现
1、古代戏曲的起源
(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即优伶。
(3)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
(4)明代时,出现昆曲。
2、京剧的出现
(1)形成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
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3、其他戏种
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1)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科学研究。
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并强调追究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
(2)物理学成就和意义
成就: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天文学成就和意义
成就:利用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星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意义:伽利略的这些发现和观点,摧毁了教会的信条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
(1)标志: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意义
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②促进了天文学发展:根据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二、相对论的创立
1、历史背景
到了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提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
(2)内容:相对论包含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的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量子论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
(1)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发展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2)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2、上帝创世说的影响:上帝创世说导致了宗教盛行,基督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推行精神独裁。
①基督教会在欧洲成为精神支柱,被视为天经地义。
②基督教会打击异端,生物学家只能在不出动教会的禁令和神学教义的前提下,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和分类进行具体的研究,致使生物研究进展缓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细胞学说
①发现: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时发现了许多被分隔开的小室即“细胞”
②发展与完善: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把这一学说从植物学扩展到动物学,并进而建立起统一的细胞学说。19世纪50年代,德国医生德马克等人把细胞学说和胚胎学结合起来研究,发现了细胞分裂,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③意义:细胞学说的确立与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拉马克—进化论的的倡导者和先驱
(1)主要成就:
①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②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进化原则。
(2)意义:
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
1、创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2、理论观点
①生物是不断进化的;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进化是逐渐和连续的
②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③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3、影响
①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宗教界):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②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比如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③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的需要,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改良蒸汽机主要用途:除用作提水外,还可以带动车床、织布机等,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及交通运输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影响
(1)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建立工厂,不受河流的限制。
(2)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手工作坊——机器工厂
(4)形成许多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
(5)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表现:①18世纪美国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②19世纪初意大利伏特发明电池;③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2、过程: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完善和改进
(2)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3)使用电的新发明不断涌现: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3、电气革命的影响
(1)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①原因:军事上的需要
②诞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③发展: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即WWW。
2、互联网的功用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
3、互联网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实现源共享
②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④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2)负面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
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③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网络,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对其一无所知;鸦片战争一败涂地。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①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评价: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活动: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在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
“师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③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④此书地位:《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海国图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此书出版后传入日本,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3、影响
(1)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6、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破灭,“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失去原有的意义。
7、败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注定破产。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瓜分高潮
(2)经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
(4)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
(1)康有为
①活动:
A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B撰写《新学伪经考》。
内容;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扼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C撰写《孔子改制考》
内容: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理论特点:“移花接木”——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作用:康有为的这些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④评价:“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
活动:发表《变法通议》。
内容: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
活动:发表《天演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即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3、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1)结果:最终失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除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全部都被废止。
(2)败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太过脆弱,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影响:
(1)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2)评价: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3)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基地:北大
(4)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二、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内容
(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原因
(1)国内: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
②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
④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3、代表人物:李大钊(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4、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首倡社会主义。
(2)第二阶段:五四运动以后,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具体表现:
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等
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④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孙中山的个人努力。
2、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地位:前提
(2)民权主义
纲领:创立民国
含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地位:核心
(3)民生主义
纲领:平均地权
含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地位:补充和发展
4、评价
(1)进步性
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实行三大政策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4)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新三民主义
(1)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
含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新民权主义
含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新民生主义
含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缺少的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社会主义。
(4)影响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背景
五四运动时期:
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
3、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6)——萌芽时期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理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
(1)著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2)理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937—1945)——基本形成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理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即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整
。
(3)确立: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
(1)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
(2)理论: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以后)
(1)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3、其他独创性理论
涉及内容:军队建设、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
四、历史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