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课件1(人教版选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课件1(人教版选修4)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29 15:3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2、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3、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 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7、“文革”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
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恩来。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课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材结构: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二、开创儒家思想
三、古代大教育家
四、对后世的影响
(生平)
(重点1:政治思想)
(重点2:教育思想、成就)
(重难点:对中国、对世界)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私学的创始人。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自学礼乐
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思考感悟:
在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中,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人穷志不短,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并 终生为之奋斗;
(2)忧国忧民,不畏权势,不贪富贵;
(3)勤奋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为文化教育事业献身。
二、承前启后 ——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坏乐崩;
充满新旧矛盾。——天下无道久矣
3.核心内容:
(礼、仁、中庸)
2.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
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
思想:“仁”和“礼”、“中庸”
政治:“为政以德” 改良政治
教育: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坚持不懈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原因:
(1)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充满新与 旧的矛盾;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目的)
2、内容:
(1)礼
目的是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恢复周礼的权威,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是
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礼: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⑴“礼”的思想
克己复礼;
①含义:
②地位:
③方法:
④评价:
“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立国立身的基础
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但有利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⑴“礼”的思想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⑵“仁”的思想
①含义:
②地位:
③方法: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忠恕”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 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③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3)中庸之道
②方法:“和而不同”
思考感悟:
仁、礼和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域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三、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
教育的局面,扩大教育范围;
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
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
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
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哪些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时代意义?
(1)办学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都有贫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我们今天普及义务教育仍有时代意义;
(2)教学目标:孔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们“成人”,要他们合乎礼数,合乎忠信,有仁爱之心,不仅加强自我修养,更要兼济天下,这对我们今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仍有时代意义;
(3)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言传身教等方法对我们今天教育方法的改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
流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
心内容。
②教育: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
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
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⒊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答:
(1)倡导“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3)“和为贵”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义利观”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思考感悟:
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